书城励志素书
3688200000005

第5章 原始章(4)

审时度势,还在于会选择。刘备看准天下还是会有安定的时候,而选择自己带领军队,打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是一个必然趋势。所以,他最终选择独立管理自己的军队。这样的打算做出以后,刘备就开始储蓄力量。他先是拜郑玄、卢植为师,结识公孙瓒,然后又率领关、张等部下跟从校尉邹靖讨伐黄巾军。被任命为安喜尉这件事情,奠定了刘备日后逐鹿中原的基础。

“居高临下必有利,高屋建瓴如破竹。”刘备知道一个人要想有号召力,就必须要懂得造势,为自己提高知名度。比如结交当时的文化名流、政界精英,储备人力资源,集聚诸侯争霸的资本。

任何事情在前进的时候都蕴含着一定的规律,懂得审时度势的人,一定会看清这种规律。这样不仅“节约”原动力,还可以用小力获大能。当徐州被围困,陶谦向孔融、田楷求援,孔融邀请平原相刘备同救徐州时,刘备欣然同意。因为他看到此时正是跻身于大诸侯的行列的大好机会。一旦成功,就不必默默无闻地守着平原这块弹丸小地了。

而且,从大的形式上看,如果徐州被攻陷,曹操的实力和势力都会增加,那么北海、青州、平原就会保不住。自己想要有机会称王天下,就必须帮助陶谦保住徐州。所以,他果断借兵出征,解徐州之围。徐州对刘备可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他在这里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同时也结交了不少天下豪杰,自己的名声也渐渐大起来。而所有的这一切,都为他以后的三分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懂得审时度势。再聪明的人,如果看不清楚事情发展的规律,不知道自己最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那么即使再努力,最终也不会取得多大的成功。

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原典】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注曰:道犹舟也,时犹水也;有舟楫之利而无江河以行之,亦莫见其利涉也。

王氏曰:“君不圣明,不能进谏、直言,其国衰败。事不能行其政,隐身闲居,躲避衰乱之亡;抱养道德,以待兴盛之时。”

【释评】贤人和君子,明白事物兴盛和衰败的道理,通晓事业成功和失败的规律,清楚社会有序和混乱的趋势,知道什么时候该留下,什么时候该离开。所以,虽身怀道术,却韬光养晦,以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出而任事,就能位极人臣;得到合适的机会,一展身手,就能成就盖世奇功。如果碰不到机会,则宁可身怀道术而死,也没有什么遗憾。所以他的道德值得人们尊崇,而他的名字也会流传后世。

兴衰有规律,成败有定数,去留也有一定的原则。如果机会到来,乘势而行,就能位极人臣;乘势而动,就能建立盖世奇功。但如果遭逢不到这样的机会,就只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如果强行出仕,就必然会招来灾祸。当然,这里的甘于隐伏指的是“潜居抱道”,不是悲观消极地放弃作为,而是沉下心来,修身养性,储学积能,以便时机成熟时一展身手,成就大业。

一个国家的国君为了选拔将领,召开比武大会。一位青年在这次比武大会中技压群雄获得冠军,国君亲自召见他,给他封官加爵。但是,青年表示自己还没有实战经验,所以不能胜任将军一职。国君对他的谦虚很欣赏,就满足了他的心愿,让他先从最小的将领职位做起。

过了一段时间,国君想起这个气宇不凡的青年,就向左右的亲信打听这个青年的情况。负责调查的人回来报告说,这个青年待人平和、亲善,对属下赏罚分明,与属下的关系很好,他的属下也很拥护他。国君点点头说,可以让他担任再重要一点的职务了。

青年官升一级,但是他没有任何骄傲的表现,依然平易近人,得到属下的拥戴。国君想考考他的军事才能,就让他和一位将军一起领兵打仗。青年在战争中表现英勇,而且富有谋略,得到与他同去的将军的夸奖。国君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在大军大胜班师回朝的时候,国君封这个青年为大将军,但没有料到的是,青年还是坚持退让,说一次的胜利并不能代表什么,自己仍然要进行积累和锻炼。满朝文武都佩服起这个年轻人来。国君非常感动,就照着青年的意思让他仍然在基层工作。但是,国君经常招青年入宫,和他一起谈论军事政务。

五年就这样匆匆过去了,青年已经成为朝中一位重要将领的助手,他已经很了解这个将领的用兵之道,而且把国君的脾气和喜好摸得很清楚了。

有一次,国君向一个敌国发动战争。他派遣自己最器重的将领去应战,想要一举歼灭这个小国,但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将军中了小国设下的圈套,结果损失惨重,大败而归。国君很气愤,重重地责罚了将军。

就在国君召集大臣为失败总结原因的时候,他听到了意外的消息:战胜他们的敌国已经对他的国家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国君一时惊呆了,连忙调集军队抵抗。但是因为刚刚打了败仗,而且人困马乏,士气非常低落。而敌国的军队一路冲锋,很快就来到了国君的都城。

国君看败局已定,只能决定逃跑。但是,正当他要逃跑的时候,青年拦住了他的去路。国君一时惊诧不已。青年说:“国君,你还记得在很多年前这个被你打败过的小国吗?”国君说:“这个小国在当时已经被我歼灭了。”青年淡淡地说:“对,你当时已经把它歼灭了。小国的国君也已经被你杀死了,他的后人也差不多被你杀了。但是这个国君还有一个寄养在外的儿子没有被你知道,后来他长大了,也建立了一个国家,就是现在把你打败的国家。”

“那个国家的国君就是你吗?”国君问。

青年点点头。

“可是你的国家才建立没多久啊。”国君不解地问,“不过才几个月。”

青年摇摇头说:“时间已经不短了。我已经由一个小孩变成了中年人了。”

国君惊诧地看着眼前的这个青年,恍然大悟。青年说:“我就是那个小国家的国君最小的儿子,当年你灭我国的时候,我才两岁。我用十五年的时间练习武功,然后在你身边待了七年,摸透你的军队管理经验、你的脾气,还有你很多将领的战法战术。”国君明白了这一切,但是已经晚了。

成就大业,不仅需要智慧和勇气,还需要时机。在等待时机的过程中,要做到的就是将自己的条件修炼到一定的层次和境界。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也是这样的人物。隐居隆中后,虽然生活清贫,但是他边耕种,边求学,用大量时间博览群书,刻苦攻读诸子百家,即使是逸闻野史也不放过。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诸葛亮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通晓兵法战术。隐居的诸葛亮将自己比做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的燕国名将乐毅。

其实,诸葛亮是在等待一个能够赏识自己、给自己用武之地的明君,也在等待一个时机。刘备三顾茅庐以后,诸葛亮终于结束了自己的隐居生活。他将自己在隐居期间所积累的力量统统贡献了出来,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鞠躬尽瘁,直到辞世。

兴衰成败都有自己的定律,人想要获得成功,必须看清楚这些定律。在需要积累的时候增加见识,增加阅历,等待厚积薄发的那一刻,也只有做到这样,在时机到来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时至而行,顺水推舟

【原典】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注曰:养之有素,及时而动;机不容发,岂容拟议者哉?

王氏曰:“君臣相遇,各有其时。若遇其时,言听事从;立功行正,必至人臣相位。如魏征初事李密之时,不遇明主,不遂其志,不能成名立事;遇唐太宗圣德之君,言听事从,身居相位,名香万古,此乃时至而成功。

事理安危,明之得失;临时而动,遇机会而行。辅佐明君,必施恩布德;理治国事,当以恤军、爱民;其功足高,同于前代贤臣。

不遇明君,隐迹埋名,守分闲居;若是强行谏诤,必伤其身。”

【释评】成功不仅在于自身的德才皆备,更重要的是懂得乘势而行,待时而动。龙虎看到的都是风云,龙无云则成虫,虎无风则类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