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素书
3688200000008

第8章 正道章(2)

姚崇的言行在参与策反的人看来只是信心不足、发生动摇时发出的一些感慨。但是,对姚崇本人来说,这样的话无疑就是一个挡箭牌。姚崇知道武则天势力强大,张柬之之流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诛杀。所以,说一句这样的话表明自己的态度,就等于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姚崇是聪明人,他懂得人心,更了解武则天,他知道这样的一句话传到武则天那里以后,即使追究下来,自己也可免于一死。

做人做事都必须做到这一点:能够观察人,通过细枝末节体会人心,如此一来,才能够获得成功。

古时候,有一个叫毕生的木讷的小伙子,跟着父亲做小生意。有一次,父亲让他推一车刚摘的花生到市场上去卖。出门的时候,父亲忙着去地里干活,交代了他一句每斤花生卖三文钱就匆忙走了。

集市上的人很多,问价钱的人也不少,毕生的摊子前却没有多少人。一个老妇人走过来,看了看他的花生,问了价钱后,对他说:“年轻人,你这个花生土太多,价钱能便宜一点吗?”

毕生答:“花生刚从地里挖出来,上面的确还粘了一些土。但是我的花生比较新鲜,而且品种也好,你不信可以剥开一个尝尝。”

老妇人犹豫了一下,剥开了一个花生,然后摇着头说:“你这个花生粒太小,确实应该卖得便宜一些。”

毕生答:“大娘,我的花生是新品种,您可以到集市上看看。如果您愿意多买一些的话,我可以给您便宜一些,我这个花生本来卖八文一斤,我可以卖您六文。”

老太太又挑毛病,毕生说了一句:“大娘,如果您诚心想买,我最后出到五文。您看看,如果合适您就买,不合适您再去别处转转。如果觉得不满意,回头我还是这个价钱卖给您。”

老妇人犹豫一阵,决定买上几斤。她回到家,让家人品尝以后,都说不错。于是邻里之间互相转告,等第二天毕生再到集市上,花生不久就被抢购一空。

毕生提高了价格,又卖出了花生,这正是因为他懂得怎样获取人心。他对老妇人说的那句“您去转转,如果没有合适的,我还是这个价格卖给您”让老妇人觉得这个小伙子很诚恳,做生意有诚意,自然会招揽很多顾客。即使他的价格高一些,但是只要货真价实,再加上诚意,顾客便会盈门。

人心难察,但是只要仔细观察,细心体会,聪明人还是可以从细枝末节之处看出端倪。这就等于是掌握了一把钥匙,用这把钥匙打开人的心锁,自然能够获得人心,取得成功。

寡欲明察者,为人中豪杰

【原典】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注曰:孔子为委吏乘田之职是也。

王氏曰:“诚信,君子之本;守己,养德之源。若有关系机密重事,用人其间,选拣身能志诚,语能忠信,共与会约;至于患难之时,必不悔约、失信。

掌法从其公正,不偏于事;主财守其廉洁,不私于利。肯立纪纲,遵行法度,财物不贪爱。惜行止,有志气,必知羞耻;此等之人,掌管钱粮,岂有虚废?若能行此四件,便是英豪贤人。”

【释评】行为能够被人奉为楷模,起到表率作用;在功名利禄、是非恩怨的复杂矛盾面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识大体,顾大局,能以大智慧判断,处理这些很容易使人身败名裂的问题;说一不二,一诺千金,一旦首肯,即便吃亏受损,绝不反悔;重义轻财,一心为公,能与下属有福同享,同甘共苦。具备这些品质的,就是人中之“豪”。

羊祜出身于官宦世家,是东汉蔡邕的外孙,晋景帝司马师的皇后的同母弟。人们把他比做孔子最喜欢的学生——谦恭好学的颜回。但是他没有把这些光环戴在自己的头上,他为人清廉谦恭,毫无官宦人家子弟奢侈骄横的恶习。

羊祜在年轻时曾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让他担任从事、秀才,五府也请他做官,他都一一谢绝了。在曹爽专权时,曾打算任用他和王沈。王沈高兴地劝羊祜与自己一起应命就职,但是他却淡淡地回绝了。后来曹爽被诛,王沈因为是他的属官而遭到免职。王沈很佩服羊祜的先见之明,但是羊祜并不以为然地说:“这不是预先能想到的。”

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因为羊祜有辅助之功,要为他加官晋爵,但他坚持辞让,皇帝只能把他由原爵晋升为侯。他对王佑、贾充、裴秀等前朝有名望的大臣总是十分谦让,在他们面前从来都是恭恭敬敬的。

后来因为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等功劳,加官到车骑将军,地位与三公相同,但他上表坚决推辞,说:“我做官的时间很短,不过才十几年,做到这样高的位置会让我的心日夜都战战兢兢不得安宁,把荣华当做忧患。况且我是一个外戚,应该警戒受到过分的宠爱。但陛下屡屡降下诏书,给我太多的荣耀,我真是承受不起。其实有不少才德之士,如光禄大夫李熹高风亮节,鲁艺洁身寡欲,李胤清廉朴素,这样的人都没有获得高位,而我比他们的德才都差得远,地位却超过他们,这怎么能让天下的人觉得公平呢?所以,臣乞望皇上收回成命!”但是皇帝没有同意。

后来,皇帝又封羊祜为南城侯,羊祜坚辞不受。羊祜每次晋升都常常态度恳切地辞让,因此名声远播,朝野人士都对他非常敬佩,大家一致认为他应居宰相的高位。羊祜在朝廷做官历经两朝,掌握机要大权,但他对权势却不贪婪也从不钻营。他筹划的良计妙策和议论的稿子,事情过后都会焚毁,所以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内容。他推荐别人晋升的时候也从不张扬,所以被推荐的人大都不知道是羊祜荐举的自己。有人认为羊祜这样做是过于谨慎的表现,他说:“古人常常教导我们:入朝与君王促膝谈心,出朝则佯称不知。这样的事情我怕自己还没有做到呢!而且我也没有举贤任能,没有知人善用的能力,心里常常感到很愧疚。而且官员是朝廷签署任命的,但是私下里却到推荐自己的人那里去拜谢,这是我所不赞成的。”

羊祜平时的生活作风也清廉俭朴,他穿的衣服和盖的被子都用素布,得到的俸禄全拿来周济族人,或者赏赐给军士,而自己家里的生活一直很清贫。他在临终留下遗言,不让把自己的南城侯印放进棺材,并且让他的外孙向晋武帝表陈他不愿按侯爵级别殓葬自己的想法,晋武帝便下诏说:“羊祜一向谦让,虽然去世了,但是谦让的美德却仍然存在,这样的情操很让人感动。这就是古代的伯夷、叔齐之所以被称为贤人,季子之所以保全名节的原因啊!现在我准许他恢复原来的封爵,用来表彰他的高尚美德。”

羊祜做人是成功的,他以谦恭的态度使一国之内,上至君主,下至黎民百姓都对他表示敬佩。和羊祜一起共事的人都赞扬他德高而卑谦,位尊而谦恭。

世上有多少人,地位比羊祜低,却不能做到他这样谦恭;功劳没有他大,却不能做到他那样让贤;没有他的职位高,过得却比他优渥。所以,像羊祜这样的人,不是豪杰,却胜似豪杰。这样的人,才能留得美名,荫庇后世。

豪杰之人,拥有的并不是一个响亮的名声而已,要做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行为上约束自己,有着过人的德行和智慧,还需要清廉寡欲。所以说,成功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始终做到更加不容易,而能够做到并一直坚持的人,最终才能成为真正的豪杰。

恪尽职守,虽死犹荣

【原典】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注曰:迫于利害之际而确然守义者,此不回也。(临难毋苟免)

王氏曰:“设官定位,各有掌管之事理。分守其职,勿择干办之易难,必索尽心向前办。不该管干之事休管,逞自己之聪明,强搀览而行为之,犯分合管之事;若不误了自己上名爵、职位必不失废。

避患求安,生无贤易之名;居危不便,死尽效忠之道。侍奉君王,必索尽心行政;遇患难之际,竭力亡身,宁守仁义而死也,有忠义清名;避仁义而求生,虽存其命,不以为美。故曰:有死之荣,无生之辱。”

【释评】国家遭遇危险,心无二志地进行保护。灾难平息以后,才能觉得心里安稳。君子贤人不肯背义忘恩,事急、国危,却不救济,此是忘恩背义之人。而能够生死不弃,恪尽职守者,才能真正地成就自己的千古美名。

自古忠义之士就有很多,清朝的高天喜即是其中一位。高天喜是被乾隆破格提拔的清朝名将。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准噶尔部阿睦尔撒纳向清政府请求继任准噶尔部长,乾隆准。于是,阿睦尔撒纳率兵叛清,攻打清朝驻守部队自立为王,乾隆遂命令清朝的部队给予反击。在这场战斗中,高天喜战功卓著,于是乾隆就将他破格提升。

公元1757年,高天喜随参将赴伊犁支援定边军,在行进的途中遭遇敌人的伏击。但是,高天喜勇猛作战,把敌人一举击溃,保证了行军的顺利。随后,他又在一次救援行动中立下功劳,乾隆遂降旨将他升任金塔协副将。

在后来的很多次战斗中,高天喜都是因为在战争中表现英勇而不断地受到提拔。直到高天喜在一次战役中为国捐躯,乾隆亲笔撰文赋诗,赞颂高天喜,并追谥高天喜为“果毅”,绘像于紫光阁以示褒扬。

司马光说,人之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之分别。为忠义之名而死,就是重于泰山,自然会得到人们的敬重和爱戴。

明末著名将领史可法也是忠勇之士,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一个政权,历史上把它叫做南明,朱由崧做了南明皇帝。史可法本来不赞成,但是为了国家安定、内部团结,勉强同意了。

谁知朱由崧昏庸无度,根本不想做皇帝,只是想借着皇帝之名来寻欢作乐。清军压境,他还在观看歌舞,觉得世界也是歌舞升平,一片祥和。

南明当时有四支力量强大的军队,叫做四镇。

史可法是其中一支军队的将领,看到其他三支军队互相厮杀的时候,史可法就出来劝阻,说现在内忧外患,一定要团结起来,才能抵抗外敌。

因为史可法威信很高,所以其他四支军队都听从史可法指挥,尊称他为史督师。

史可法和士兵同甘共苦,事事以身作则,受到将士们的爱戴。即使在大年夜,他也不休息,把将士都打发去休息,独自留在官府里批阅公文。

按照一些人的逻辑,史可法掌握了这几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后,又有这样的威信,完全可以揭竿而起,或者是推翻南明,或者是投靠清军,这样都可以获得一条光明的出路。

但是,史可法却没有这样做。当清军大敌攻近的时候,史可法选择带领自己的部队和清军决一死战。

史可法带领四镇将领抵抗,打了一些胜仗,可是南明政权内部却起了内讧。驻守武昌的明军将领左良玉为了跟马士英争权,起兵进攻南京。马士英害怕得要命,急忙将江北四镇军队撤回,对付左良玉,还用弘光帝名义要史可法带兵回南京保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