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20几岁学点心理学
3689900000017

第17章 超限效应

让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不停地看一段广告,或者是让这个人在一段时间里不停地吃一道菜,他都会产生腻烦心理,因为这两件事情都已经超出了他的心理极限。领导在批评下属的时候,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都要掌握一定的限度,否则就会引起超限效应。什么是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腻烦的心理现象。这就是说,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情,都得掌握一定的限度,在这个限度之内,人们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很可能引起人们的腻烦心理。

有一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去听牧师演讲。开始他感觉牧师讲得非常好,他被牧师的话语打动了,所以就打算响应牧师的号召捐款。

牧师又讲了一段时间,这个时候马克·吐温已经有点不耐烦了,于是他决定只捐些零钱。

又过了一段时间,牧师还没有讲完,这时候他已经完全没有听的兴趣了,而且他不打算捐一分钱。

等到牧师的演讲结束以后,马克·吐温不但没有捐助一分钱,而且还偷偷地拿走了2美元。马克·吐温的变化就是在超限效应影响下的结果。而这个牧师就是因为不懂得拿捏听众的心情,最终导致了这样的后果。

巴甫洛夫在长时间的研究中发现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其中一种抑制叫超限抑制。即神经细胞长时间地工作或者受到强烈刺激的作用就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也叫做保护性抑制。

从心理学的原理中可以看出,人的神经系统在强度过大或长时间的单调刺激之下,中枢神经中的个别部位就会持续地、长时间地工作。这时,神经系统就会自动调节,对过度兴奋的神经细胞进行抑制,降低其兴奋性,避免神经细胞的过度疲劳。可见新鲜感只是一时的,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让他们同时观看一个精彩的广告:第一组看到的是不同的广告信息;而第二组则是不停地重复观看一条广告。实验结束以后,心理学家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你有意购买这条广告中的商品吗?问卷调查的结果是:第一组有80%的人有兴趣购买广告中的产品;第二组只有一个人有兴趣购买。这样的调查结果表明,即使再精彩的广告内容,如果让消费者不停地看,也会引起超限效应。

听过演讲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比如一个著名的演说家要举行一次演讲,去听演讲的人都是带着兴奋、崇拜的心情。当这个演说家开始演讲的时候,如果在开场前3分钟还没有进入主题,听众就很容易感到疲倦。但是,如果这个演说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抓住听众,人们就会觉得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演讲。所以,演讲者举行演讲的时候,最好要抓住演讲开始前的3分钟时间,否则,就很容易引起听众的腻烦。

“超限效应”不但反映在这些方面,很多从事古文物研究的人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得出,我国古代青花瓷瓶的“留白”其实也是一种防止“超限效应”出现的做法。

很多瓷器研究者都知道,我国古代瓶状的瓷器一般都是彩绘,颜色和图案都满满地占据着整个瓶身,没有丝毫的留白。而青花瓷瓶却用留白手法,打破了纹饰的繁密。瓷器的底色一般都是白色,青花瓷就是将这种白的空间保留了一部分,其余的部分用钴蓝描绘,从而产生一种对比,给人一种充满节奏和韵律的感觉。青花瓷的留白避免了“超限效应”,所以使得人们在观赏的时候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并能产生欣赏的愉悦感,这是别的瓷器达不到的观赏效果。

俗话说:“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超限效应”给人的启示就是,让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掌握一定的度。企业的管理者在批评教育自己下属的时候,应该掌握这样的原则;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应该掌握这样的原则。因为批评在一开始的时候叫做批评,但是如果不断地重复,就会让听话者觉得啰唆,这时候,批评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这样的批评不但收不到效果,反而会引起反抗心理。

“超限效应”告诉人们,在说话办事的时候,掌握适当的尺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个尺度,生活工作就会游刃有余。

物极必反,把握尺度

社会交换论的创始人——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了剥夺与满足命题,他认为“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 这其实也就是“超限效应”一种变相的说法,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掌握一定的尺度,如果没有掌握好分寸,超出了一定的限度,都会过犹不及。

有一家药店的店主因为严肃而出了名,他为药店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并要求药店的工作人员严格执行这些规定。但是,这位店主发现,店里的店员对他严格的制度都非常不满,很多店员在接受了批评之后的表现也越来越糟糕。这使得店主非常奇怪,为了能够使得大家记住各自的错误,也为了严肃纪律,这个店主总是在每次开会的时候对一些员工存在的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批评。他自己也说:“有些问题,有些错误,我已经反复进行了强调,但是为什么没有看到大家改掉的效果呢?”

这个药店有一项规定是“双人复合制”,就是卖药的店员在开好单子的时候,负责收钱的人要再一次审核这个药品的名称和生产厂家,并且对价格进行审核。有一次,一个女店员在卖药的时候,并没有对药品名称和生产厂家进行审核。买药的顾客在回到家里以后才发现,这个药并不是自己想要买的那个生产厂家生产的。于是顾客匆匆回到了店里调换药品,并且向店主投诉这个女店员。店主按照规定,对女店员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且罚款。

这件事情本来应该结束了,这个女店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改正。但是,从这以后,店主每次开会的时候,都时时提醒店员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而且每次都提到这个女店员的名字。终于,店主这样揭伤疤的行为让这个女店员忍无可忍,在开会的时候,当店主又一次的提起这件事情,这个女店员终于站起来说:“我已经写好了辞职信,现在就交给你吧。我现在就离开。”直到这个时候,店主才发现自己的做法有点过火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店员犯了错误,店主本来是应该给予批评,这是规定,也是对店员进行惩戒的一种手段。但是,人都是有自尊心的,犯了一次错误,又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而且还进行了罚款,相信这个店员在以后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应该会改正自己的错误。但是,这个店主的重复批评让下属心里产生了腻烦,起到反作用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掌握一定的尺度,如果没有掌握好分寸,超出了一定的限度,都会过犹不及,从而产生“超限效应”。

为了避免“超限效应”,要求做事情的人要掌握一定的度。要明确接受的人是否能承受这样的度,超过了限度,就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做人做事要恰到好处

因为在现实的生活中存在着“超限效应”,所以人们在待人处事的时候,应尽量避免这样的情况,防止过犹不及。

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贡说,向人进谏时,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也”。是说一个善于向别人提意见的人不一定遵循忠言逆耳利于行,也不一定要给别人当头棒喝,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一定的度。在说话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说得很透彻了,但是别人显出了不耐烦的神情,这个时候就应该停止说话,不然的话就会引起别人的厌恶,甚至有可能还会自取其辱。

人们的心里都有一个底线,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有一定的度。只有正好到达了这个度的位置,才是将事情做得恰到好处。

有只鹰双目如电,尖嘴利爪,猎人花了高昂的价格从别人的手中将它买了过来。这只鹰非常凶悍,只要猎物进入它的视线范围,它都会把它们变成囊中之物。猎人因为买它花光了身上所有的积蓄,所以对这只鹰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每次,这只鹰要出去捕猎的时候,猎人都会对鹰说一番话,虽然这只鹰根本不知道猎人在说什么,但是每次这只鹰都会满载而归。猎人因此非常高兴。但是,每次猎人在用食物喂鹰的时候,用的都是自己吃剩下的食物。终于有一天,这只雄鹰飞出去之后再也没有飞回来。猎人等了很长的时间,也没有将这只鹰等回来,没有办法,猎人只好又重新扛起猎枪自己出去打猎。

猎人一天一天见老,他觉得自己总有一天没有办法再去自己打猎了。左思右想,猎人终于又花了一笔钱买了一只鹰。这次,猎人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在鹰打回猎物的时候,他总是让这只雄鹰先吃这些东西,等到它吃饱了自己再吃。谁知道,这只鹰的食量一次比一次多,渐渐地,它就将自己逮到的猎物一下子都吃光了,甚至有时候,这只鹰根本就不往家里带猎物,一旦捕杀完毕,它就把猎物给吃光了。猎人没有吃的,只好饿着肚子自己又去打猎了。

猎人的做法很好地反映了“超限效应”。在买了第一只鹰以后,不给这只鹰吃饱,但是第二次买了鹰以后,又将鹰喂得太饱。这种没有掌握好度的做法就导致了令人无奈的结果。

李嘉诚说:“很多的企业主都容易犯‘过犹不及’的毛病,要么是过度地扩张,出现资金周转问题;要么就是过度保守地跟人家竞争,让人家占尽了先机。任何企业,过度扩张都是不好的,所以什么时候应该止,什么时候应该扩张,就是一个度的问题。”这段话表明的主旨就是要求企业在发展的时候要掌握好度的问题。其实,不但企业是这样,任何人在做事情的时候都要充分考虑到“超限效应”,也就是说不要做过犹不及的事情。

其实很多时候,这样的度是非常难把握的。所谓“增加一分则多,减掉一分则少”,只有恰到好处地使别人觉得舒服,才能更好地接受我们的意见。

测试:你是一个爱唠叨的人吗?

如果你是一个老太太,第一次出国,你会想:把现金藏在哪儿比较安全?

A上衣的口袋里面。B裤子的口袋里。

C袜子或鞋里。

测试分析

A一开口就停不下来,不管对谁都能唠叨不停,你在骨子里就有唠叨的个性。只要你一打开话匣子,就恨不得把所有的经验都说给对方听,而且是自己说得很爽,不管对方到底愿不愿意听。这样的人要注意,说话要有个限度,不能因为自己说得高兴,就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B爱之深,念之勤,只对你重视的人才会唠叨,因为这些人都是你关心的人;如果是一个你觉得相处得非常好的朋友,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你也会唠叨,你是以关心和爱护他们的态度去唠叨他们;至于一些不相干的人,你才懒得唠叨呢。只有遇到你想要唠叨的事情或者想要唠叨的人,你才会唠叨。其他的时候,你都是保持肃静,说话也不会太啰唆。

C你唠叨的功力实在太差,通常你只有被唠叨的份儿。你可能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能说的人,但是你要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你还没有说完一句呢,你的朋友就已经说完了10句了。所以,在很多的场合,你都扮演着被唠叨的角色。如果你想要变得非常能说或者变成一个很唠叨的人,那就只有加强练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