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中50个第一次
369600000007

第7章 学会表达善意和得体 (3)

应该从职场新人开始,就尽快建立自己的人情账户,这个账户是既有投入也有消费,形成良性循环。汪成提到一个小窍门:拿一本小本子,记录下你所有认识的人,写上他们的联系方式及所拥有的资源,然后分类,确定谁可以每周联系一次,谁每月联系一次。另外,还有别人对自己的赠与也要记录在案,这样当别人需要的时候,自己能及时回馈别人,就不会落个“不知回报”、“自私自利”的评价,这样便能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护人情,延长保质期。

送礼要会送

想表示与别人的友好,有人会选择送礼这样的方式,要注意的是巧妙送礼,既然要送“礼”了,“礼”一定要送得恰到好处,打动人心。

现金也就是包红包的送礼做法应该谨慎为之,因为这种基本上属于赤裸裸的“收买”,况且,坦白讲,当代社会谁也不缺钱,红包虽然很管用,但是多少数额才能打动别人,这是无法量化的。

还有的时候,送礼没把握好时间和地点,有可能会使对方更反感自己。

一般来说受礼者都有害怕你目的性太强的拒礼心态,如果能让对方感觉放松,才有可能收下你的礼物。

最佳的送礼方法是“顺水推舟”,既不张扬,对方也容易接受。

给领导送礼,要弄清楚领导的喜好,如果领导爱运动,不妨送他球赛门票,或在空余时间邀请他一起运动;领导爱打扮,不妨送她一些小饰品,很自然地告诉她是自己顺便买的;领导喜欢特色物品,你不妨送土特产品,可以说是老家来人捎来的,分一些给他尝尝鲜,东西不多,自己又没花钱,不是特意买的,请他收下。如此一来,就变成正常的人际交往,没有拍马屁的嫌疑。

同事之间,也可以从细节入手,用一些小礼物、小人情完全可以让你找到贴心朋友。

别人送的礼,自己要有原则

处在一定位置上的人,总会收到方方面面的人情,有人不好意思拒绝,怕伤了朋友之间的交情。结果是人情越收越多,事情没办成,反倒欠了很多人情债。

所以,当别人给你送礼的时候,不要碍于情面一概接受,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无度的印象,正确的做法是,用理性来判断他人的需求。

如果对方要求你的事会违反自身原则或企业制度,或你依靠个人能量办不到时,就一定要头脑清醒地学会拒绝。另外,人家送你的这个人情,自我感觉还不起,比如,特别贵重的礼品,也不要接受。

拒绝人情要讲技巧,在拒绝时,要态度婉转、直言不讳、就事论事,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对方。通常,我们碰到的都是一些合理的人情,即使当时靠个人能力完成的可能性较小,也不妨留点后路,表示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给予支持的可能性。

一切要以不“强己所难”为前提,不妨实事求是地告诉对方自己实在没办法,但是自己完全能够体会对方的难处。

投资人情,自然才能深远

1.从小事做起:职场中的同事关系除了竞争关系之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你不离职的话,同事将可能是你一天中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所以,从小事上帮一下同事还是有必要的,例如同事需要购买一样东西,你只是告诉她哪里有打折物品,但对于他人而言可能是意义重大的情谊。

2.有来有往,良性循环:一次性人情是失败的人情交往,很有可能就是一种交易。送人情,再还人情,再送人情,再还人情……才是良好的人情循环。

3.体贴入微,供人所需:在不违反法规条例以及做人原则的前提下,给予别人需要的,才是最有价值的人情。哪怕是下班回家,你借给同事一把伞,因为契合了他的需要,他也会记在心里。

还人情,拿捏好保质期

食品有保质期,过期了食用会损害身体健康;人情也有保质期,过期了效用就降低或者消失。但是不要失望,人情的保质期像是手机号码的有效期,只要及时充值便可延长有效期限,所以建立人情的时候,要能够长久下去,一时的亲密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直要保持联系。

尤其是还人情,更要注意“有效期”,如果别人对你有所恩惠,你定然会图谋回报,那么,多长时间还这个人情呢?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如果超出这个时间没有归还,很容易让对方觉得你是个不值得深交的朋友。如果在还人情有效期内没找到合适的归还方式,可向对方暗示,你会记着这个人情,在今后对方需要帮助时一定给予帮忙。

第一次粗心

职场实录

以前的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粗心的人,但是这一次出差,给了我一个重重的打击。

这次,我和张总一起去南京开会,大家都很羡慕我可以跟着领导出去长长见识。但我的心情还是比较紧张的。

到了南京之后,张总告诉我第二天八点左右要参加会议。我一查,我们所住的酒店离开会的地方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立即把手机闹钟调到了六点半。

后来,张总要去拜访他的一个“潜在客户”,我觉得自己不方便跟去,于是就提议自己待在酒店里,张总答应了。

走之前,张总抱怨了一句“名片用完了”,然后对我说:“别忘了给我印名片。”

我点头答应后,张总就马上离开了。看着张总的背影,我突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剩下的时光自己可以到附近走走。

张总在客户那里一直待到晚上,晚上他给我打电话,让我过去一起吃饭,我就赶紧去了,吃饭的时候气氛非常好,我的心情也很放松,到了九点钟的时候,为了第二天的会议,我们就回到酒店准备休息。

刚躺到床上,张总就问我:“把印的名片给我看看。”

听他这么一说,我完全蒙了,我脑袋“嗡”的一声,赶紧说:“还没印呢。”

张总立即从床上弹了起来,他让我立即把U盘找出来,然后迅速出门了……

三个小时之后,脸色铁青的张总回来了,我想起白天逛街的时候没有发现附近有打字复印店,他一定跑了很远的路才制作出名片……

出差归来后,我就被直接打入冷宫,待遇直降三级。

开始的时候我很委屈,总觉得这件事情张总也是有责任的:他干吗不告诉我他要急用名片?他干吗不问问我附近有没有打字复印店,就跑了出去?他干吗不……

这件事情我告诉了父亲,得到的却是严厉的批评。父亲说,如果张总还需要事事向我解释和交代,那我不反而成了张总的领导!

父亲指出了我犯的最大错误就是粗心,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任何状况下,都应该留心领导安排的事情,张总让我印名片,我应该马上问这些东西是否急用;

二、自己用心判断,想想看,第二天八点左右要参加会议,而领导现有的名片已经要用完了,如果对于一个有心的人来讲,这些信息就足以判断出领导所要的东西是否急用;

三、如果有任务没有做,再次见到领导的时候就可以告诉领导安排的东西没做,这样就有充足的时间解决问题,而不是吃完饭给领导来个措手不及,而且,还要等领导主动问起……

四、发现东西没做时应该赶紧想办法去补救,要么自己赶紧出去做这些东西,或者和领导一起出去,而不是领导出去了,对于路况熟悉的我还在宾馆傻待着。

父亲的话彻底给我敲响了警钟,听完他的分析,我再也不觉得委屈了,我承认自己的确是太粗心了,我辜负了张总对我的期望……

职场补氧有几招

不给粗心找借口,因为领导不会原谅你

很多粗心的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粗心。在问题面前,也可能会给自己找很多借口,然而1%的疏忽,有可能会导致100%的失败。正如偶然的事件会伤害到全局,想一想,如果有一把枪,它射中你自己的概率是1%,你还敢不敢拿着这把枪对着自己的脑袋来一下?

职场同样如此,如果一招不慎,领导可能不会再给你机会,100件事情,如果99件事情做好了,1件事情未做好,这1件事可能对于某一单位、某一组织或者某个人就是100%的影响。工作中,如果你让顾客在电话里等了太长时间,或者一通电话转了四五个人接听,你就别再妄想留住这位顾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离你而去。再如,将客户的订单弄丢或是延误交货等,必定会让你的顾客流失。这里面,也许都只是1%的失误而已。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他们多年来费尽心机地寻找能够谨慎、尽职尽责地工作的员工。他们聘请了一个又一个员工,却因为粗心、懒惰、能力不足、没有做好分内之事等原因,频繁地将这些员工解雇。与此同时,社会上众多失业者却在抱怨现在的竞争环境、福利待遇和命运对自己的不公。

此时,只要稍稍细心一些,你的未来就不一样。我们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确只是由于一些细节和小事做得不完全到位,但常常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对很多事情来说,执行上的一点点差距,往往会导致结果上出现更大的差别。很多执行工作的人,做事没有做到位,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做到了99%,就差1%了,可惜就是这一点细微的区别,使他们在事业上很难取得突破和成功。

有一条很残酷的职场规则,那就是上级更愿意把机会提供给那些办事能让上级放心的下级,如果你经常做一些无法让上级放心的事,那么上级在提供机会时,是不敢把这些机会提供给你的,因为他同样害怕把机会提供给你时,你把事情再一次办砸,而这本身已经超越了做事本身的能力。

在现实的职场之中,当上级准备提拔下属或提供重大机会时,他一般会安排一些考察下级的活动或项目,而对这些考察,上级一般是不会明确告诉下级的,下属也一般很难知道这是上级在有意考察自己。但正是这种不明显的考察,会决定上级最终把机会给谁,而许多下级正是由于粗心与这些机会擦肩而过了。

所以,要想把事情做到最好,我们就必须给自己一个很高的标准,全面出击拒绝粗心。

凡事多动脑,粗心就会少

企业管理者是怎么看待员工粗心的呢?个人如果总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话,会降低别人对你的信任程度,领导会怀疑你对工作的兴趣。

这一点都不牵强,想想看,工作热情够的话,粗心的情况可能就会少一些。如果今晚你和心爱的人有个约会,你会粗心地忘掉吗?如果这个数据确认无误,就有500万大奖等你拿,你还会粗心吗?

对一件事情重视程度不够的确容易导致粗心的情况,“干事不动脑筋”,机械地面对工作,没有完备的服务意识就是根源,换位思虑,若你是老板,你的部属一次次犯粗心的初级错误,他在你那里必然会慢慢失去信赖,以致不能宽恕。

做事缺乏条理、忽视细节,其实可以反映一种能力。素质的较量往往就是一个小细节。更多错误的产生并不是能力不够,也不是不能避免。重要的是你要养成习惯,对于手头的工作多动脑思考,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接下来我可以做点什么”、“做这件事情,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一定要规避什么问题”……

不要只做领导吩咐下来的事情——多用心一些,把精力投入工作中;多做一些,丰富一下自己的经验。这些宝贵的好习惯一定能回报给你一份更宝贵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