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风云准噶尔1:西域桃源
3697300000119

第119章 拜师学文(4)

双杏毫不犹豫地插言:

“该杀!哪有那样狠毒不要脸的妈,不配做人母!”诸葛先生紧接着说:

“朝臣谏阻,说:‘太后再恶,乃亲生之母,杀之不宜谢天下。’遂软禁养老至死。次年免去吕不韦相国之职。从此,打开亲政的局面,先后任用尉缭、张仪、李斯,用远交近攻的连横之策,破东方六国合纵之策,首尾十年,将各霸一方的诸侯六国各个击破,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五六百年的天下大乱,开华夏大地为一统中国之先河,实属丰功伟绩。人称千古一帝,不为过矣!楚国、齐国办不到的事情秦国办到了,这不是人定胜天,事在人为么?!”

延子守不无佩服地说:“先生,经您这么一说,我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嬴政就是样子。”

“确实是千古一帝。可是,我咋听说秦始皇是暴君呢?”孝先疑惑不解地询问。

诸葛先生说:

“说他是暴君,也不假。他一个秦国究竟有多大的人力和财力呢,要吞并六国,谈何容易!十年内连年用兵,国民哪能休养生息?他采用韩非子的霸道和法治,法严刑苛,民众怨声载道。尤其做了始皇帝后,为了确保他宏大计划的实施,那严刑苛法更是令人生畏。他要拆除战国时各国修筑的边境城廓、堡垒及河道上的栅栏,使全国道路、河流畅通无阻,修驰道,开凿沟通湘江和珠江的灵渠;派大兵北击犯边的匈奴,把燕、赵、秦的北方长城连接起来;同时穷奢极欲地兴修阿房宫和陵墓。这就需要巨大的人力和财力,以至力役三十倍于古,租赋二十倍于古,‘男子力耕不足粮馕,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空前的苛法重赋,刚刚统一的六国百姓哪能受得了?六国贵族残余势力随时准备趁机起事。治理一个空前统一的大国,自然是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可要把该办的大事在短时期都办起来,势必劳民伤财,不得其好。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始皇太性急太好强,太不体恤民情了,这是他走向残暴的一面。可他成功的一面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皇帝亲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每日批阅竹帛文件三十斤,其操劳程度可想而知。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官员概不世袭。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更是功德无量。这是奠定国家统一的基础。若非如此,今日中华大地不知是啥样子?有多少国家?有多少种文字?有无强大的汉民族?不得而知。虽然秦王朝是短命的,这是始皇帝始料不及的,但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而不可估量的。一言以蔽之,没有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基础,恐怕就没有今日之中国。”

“看来,秦始皇最大的功劳是统一了中国。是吗?先生。”延子元表达了听讲的学习心得。

“然也,然也。纵观历史,一个人哪怕他有千过万错,只要他是爱国的,为统一或维护统一做出过重大贡献,他就是千秋伟人,至少功大于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嘛。千百年来,人们对屈原、苏武、岳飞忘怀不得,歌咏不止,为何?就因为他们毕生崇尚爱国。反之,一个人纵有千好万好,可他或明或暗搞分裂,为敌效劳,甚至公然叛国,那就是千古罪人!无功过可抵。虽时过境迁,可人们为何还要永久地诅咒鞭挞秦桧、洪承畴、吴三桂之流?就因为他们投敌叛国。”

一直聆听并沉思的延孝先,此时站起来,极庄严极认真地说:“儿郎们,爱国是做人的根本。咱延家人决不做对不住祖国的事情,记住了?”

“记住了!”延家人齐声响应。

双杏难得见丈夫如此郑重其事地对家人训话,心中洋溢着钦佩和喜悦,暗自说:“五哥,今天算得上正儿巴经。”并投以喜爱得无可复加的青睐。

“那秦朝之后呢?先生。”子文问道。

“且听下回分解。该说《三国》了,今夜说三气周瑜。”

冬闲季节的延家大院,大家早晨习武,上午识字,下午学珠算,或听文史,夜里说《三国》,讲故事。无论男女老少都成了学生,都成了故事迷,仿佛大院便是学堂。招引得张梅生几家也分不出下午夜晚,你来他往络绎不绝,一股脑儿泡在延家大院。

孝先做了一块黑板,上了漆后闪闪发亮立于学堂正墙中央方桌上。子元用羊毛制作了一杆短把粗笔。子守调了一罐白土浆,供先生教学之用。

诸葛先生环顾左右,说:

“我中华民族古今姓氏六千三百六十二。《百家姓》收四百三十八,常见的姓三百多,现今认识二百九十二。今日借黑板之便,考一考。先写得出,后讲得出。谁一马当先?”

众人顾盼左右,却无人出场。诸葛先生沉吟了下,说:“先从子元开始吧。”子元应声出场。诸葛先生说:“写出‘姜’字。”

子元拿起自制的毛笔,蘸上白泥浆,等浆水滴了会儿,在黑板上写出“姜”字。佳纳抱着老十六子贵轻拍小手。子元张了下口,竟未发声。

双杏和佳纳见了干着急。

子元终于鼓足勇气,说:

“神农氏炎帝降生在岐山西南姜水之滨,故为姜姓。炎帝后人姜尚,字子牙,辅佐武王灭商建周,封于吕,子孙遂姓了吕。后来,姜子牙转封于齐,一部分子孙姓了齐。还派生出甫、申、纪、许、向、芮、谢、卢等姓。”佳纳怀中的子贵又拍起小手。

“子元写得对,讲得好。子守你上来。”

老二子守迟疑了下,担心丢丑,被花儿掀了一把,才来到黑板前。诸葛先生说:“写出‘姚’字。”

子守听了一喜,这字难不住他,因为先生说古代八大姓都从女字,所以他记得牢。便不慌不忙抓起笔,写出了“姚”字,接着得意地讲:

“姚姓出自有虞氏。舜生于姚墟,故称姚舜。又因出自有虞氏,也称虞舜。舜的后代有一支以舜的出生地为姓,成了姚氏。后来,舜的后代派生出姚、妫、虞、陈、胡、田和王七大姓。其中妫姓是尧帝把两个女儿嫁给舜,赐的姓。”子守讲得头头是道,师生听了满意。

子守和花儿露出喜色。

诸葛先生写一“姬”字,说:

“少典乃有熊国君,号有熊氏,姓公孙,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定居轩辕,又以轩辕为名号。黄帝后裔放勋继位后,封其兄‘弃’为大司农,管理农业,称后稷,赐祖姓为姬氏,其子孙形成一支强大的部落。武王建周朝后,大封姬姓诸侯,致使姬姓成为中国古代望族,后来从姬姓派生出二百多姓。”

“噢哟,按说姬姓才称得上天下第一大姓哩。”延子文感叹道。

诸葛先生说:

“寻根溯源,姬姓当数第一大姓。可分支多了,姬姓现今并非大姓。反正,不是出自黄帝,就是出自炎帝,都是炎黄子孙,何分大小?”

“四嫂叫吃午饭了!”老十五子富边喊边跑,冲进学堂。

诸葛先生刚放下饭碗,子文就催促说:

“先生,昨夜浇水没听上。听说秦始皇之后,出了个汉武帝,雄才大略,好生了得:派唐蒙通西南,连设七郡;击匈奴,西北又设四郡,终于解除了匈奴的威胁,丝绸之路由此畅通,汉朝威望从此大增,中国人从此被称为汉人。是这样吗?”

“然也。”

“那汉朝有作为的将领一定不少。”

“是不少,仅就少年将军例举一二:

“一位是卫青。初为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家奴。后因其姐姐卫子夫入宫做了皇后,遂被重用。前后七次率军出击匈奴,大胜,任大将军,反娶了原先的主人平阳公主。

“另一位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十八岁率军八百俘杀匈奴将士二千余,功封冠军侯。曾六击匈奴,为平匈奴定西北屡建奇功。武帝要为他造豪华府第,他却慷慨谢绝,说:‘匈奴未灭,无以为家。’卒年仅二十四岁。”

“嚯!真了不得!乖乖……”延子达及在场弟兄由衷地羡赞不止。

“做人就该这样,活得值!生若逢时,敢于为正义去拼,不能窝窝囊囊一辈子。”延孝先也禁不住感慨系之。

黄双杏给丈夫愉悦地递去两道认同的眼神。

“那汉朝后来又咋样了呢?”子武端着碗边吃边接上问。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三国故事就发生在那个年代。魏蜀吴割据八十多年。直到司马炎灭吴建西晋,才又出现统一的局面。”

“听先生所说,莫非还有东晋不成?”子守插话问道。

“然也。西晋统治者腐败且残暴,尤其对少数民族岐视压迫尤甚。司马炎死后,十三年的八王混战,给北方少数民族起事创造了千载良机。匈奴族、羯族、鲜卑族、氐族、羌族等贵族先后起事反晋。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国推翻了西晋。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了东晋。从此,南北王朝频繁更迭,全国陷入近三百年的分裂和混战。史家称之为南北朝。”

“先生,又是哪个能人收拾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呢?”延子业关心地问。

“是杨坚。他打击豪强,推行均田制,减轻赋税和徭役,确立三省制,初创科举制,通过一系列改革,使国家稳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不失为一代明君。”

“那隋朝长久吗?”老十子德关切地问。

“嗨,可惜呀!秦王祖祖辈辈苦心经营几百年,在始皇手里圆了一统天下的美梦,可败家子胡亥非要抢着做皇帝,秦朝仅存十五年。隋朝生机勃勃,正在兴旺时期,可不孝之子杨广刺杀了他父亲。”

众人大惊失色。

子达问:“后来咋样了呢?”

“杨广上台后,暴虐无道,杀兄霸嫂,占有他父亲的爱妃,滥建行宫别殿,挥霍无度,大修长城,大动干戈,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硬是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糟蹋得乌烟瘴气,民怨沸腾。不过哩,隋炀帝坚持开通的千里大运河,一千多年来,运河两岸及江淮人民受用无穷。罪在暴征,利在千秋,这是当事人始料不及的,也是不容抹杀的史实。在山东人王薄起义的带动下,十八路诸侯,三十六股烟尘,风起云涌,天下又是一场大混战。隋炀帝被宠臣宇文化及杀死。隋朝仅存三十八年。真是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不易呀!创业艰难,破坏容易呀!大好江山,就这样稀里哗啦,朝夕完蛋。”

延子达疑惑不解地问:

“先生,秦朝收拾了混战五六百年的残局,隋朝收拾了分裂近三百年的江山,多不容易!多了不起!可为啥都短命呀?我不明白。”

延孝先缓缓地说:

“依我看,谁也不怨,只怨没有好后代。老子再日能,儿子苔松,总要误国误民,丢人败姓。咱庄稼人过日子都这样,莫说朝廷。那些皇子争着坐江山,只图个人尽享荣华富贵,压根儿不想自个儿有无本事执掌好江山,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谁能干让谁干,江山能倒灶吗?”

双杏也来了兴致,说:

“就是。那秦始皇的儿子若是明主,秦朝能垮得那么快吗?那隋炀帝若不胡整,天下能大乱吗?”

“然也,然也,自毁自灭,全在败家子,这叫‘咎由自取’。”诸葛先生总结道。

“那么,谁又能把隋炀帝造成的天下大乱平定了呢?”子文饶有兴致地追问。

诸葛先生深沉地说:

“每一次天下大乱,都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教训。总之,人心思安,统一是大势所趋。至于谁来收拾隋末大混战的局面,且听下回分解。”

一场鹅毛大雪之后,孝先父子打回许多兔子,一家人欢欢喜喜等着吃兔子肉。双杏挨个给媳妇们叮嘱:

“有身孕的不能吃,吃了要生豁子。”把个梅娘、蓝花、百灵馋得直流口水。双杏猛然忆起自己曾一次次垂涎欲滴却又不敢吃兔子肉的可怜相,灵机一动,呼唤道:

“老三、老四,噢,子业、子兴去宰两只不下蛋的鸡,叫炖了,给几个害娃婆吃。”子业、子兴欣然领命而去。

双杏回到屋里,琐代已把兔子肉端了进来,热腾腾,香喷喷的。

双杏用筷子夹起一块兔子肉,递进嘴里,细细咀嚼,品尝着新鲜野味。

孝先见了,笑着说:

“二十多年头一次见你吃兔子肉,香不香?”

双杏惬意地点头说:

“香,真香!”

“唉,你没怀上呀?”孝先忽然提了个醒。

双杏微微一怔,扑哧笑了,说:

“噢,早给你怀上了。还叫我忌嘴呀?都忌了二十多年了,算了,不管了,准当给你生个豁子,也是个稀罕。”

孝先笑了,说:“你就放心吃吧,只要种子不豁,发出的芽芽哪能豁呢?”

双杏乐了,打了丈夫一把,说:

“看把你能的。唉,五哥,牧民该冬宰了吧?给老大收牛鞭的事儿,给诸葛先生打听亲人的事,都该着手了吧?”

“再过两天,一上冻就走。反正马匹多,老二老三在家照管牲口,老大以下,老十以上都去。大冷天叫娃娃们也走出去磨练磨练。我把砖茶都备好了。两人一个方向,东南西北分头去找,兴许能打听些消息。噢,对了,还得给他兄弟几个教几句哈语和蒙语。”

“没麻达,蒙语有百灵,哈语有佳纳。”双杏兴奋地道。

“还是我一手给他们教了省事。”

“噢,把你这个日能精师父还给忘了。”双杏恍然大悟,亲昵地又打了丈夫一把。

屋外白雪皑皑,屋内人声鼎沸。延子文对诸葛先生说:“讲吧,先生,把人都憋急了,到底谁能收拾隋末天下大乱的残局?”

诸葛先生见听众业已到齐,说:

“隋末大乱,称帝称王者不下两巴掌。太原郡守李渊在其次子李世民的辅助下,建唐朝,击败各路诸侯,仅五年便使天下归一。李世民继位后,广招贤士,知人善任,励精图治,出现空前的盛世,史称‘贞观之治’。有的年份,全国处死的犯人不足二十,可见天下太平!

“贞观三年,派李靖出击东突厥,次年俘颉利可汗。曾饱受突厥欺凌的铁勒、回纥等族首领尊太宗为天可汗。自此威震四海,冠带天下,外国人又称中国人为唐人。”

“看来农民起义也够厉害的,动不动就把王朝翻个底朝天。”延子发心有所得地插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