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头三年
369800000075

第75章 学会在失败中找“好处”

不断的失败也有好处,就是让我学会了承受失败。--俞敏洪俞敏洪曾经讲过个人的一段经历,他的中小学时代赶上“四人帮”时期,于是什么书本知识都没学习,每天都是跟贫下中农打交道。后来,1978年恢复高考,他就一边干农活一边复习考试,复习了10个月左右,俞敏洪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俞敏洪当时的目标是江苏省常熟市地区师专,当时常熟市地区师专外语录取分数线是38分,他的英语只考了33分,别的几门也考得不好。就这样,第一次落榜了。高考失利后,俞敏洪就在家里开手扶拖拉机,插秧、割稻,这样干了两三个月。大队中学教英语的老师怀孕回家生孩子,学生的英语课没有人上。校长找到俞敏洪,但他既没有当老师的想法,也不敢去。这时,母亲却认为俞是一块当先生的料,拼命让他去。就这样,年仅16岁的俞敏洪成了代课老师。代课时,俞敏洪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自学上,准备再参加一次高考。复习了大概8个月以后,1979年的高考又开始了。

俞敏洪报了名。这一年,俞敏洪的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55分,而常熟师专的录取分数线变成了60分,再度落榜。两度失利之后,俞敏洪报名参加了专门针对外语高考的辅导班。1980年的高考开始了,英语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俞敏洪仅仅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分数出来以后,俞敏洪英语考了95分。五门功课总分是500分,俞敏洪考了387分。当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380分。8月底,俞敏洪拿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回忆这三次考试,俞敏洪说,失败也有好处,就是让自己学会了承受失败,他把承受失败当作了一种重要的能力,期待新东方的老师一起共勉。所以,他曾经鼓励过新东方的老师:不管是成功是失败,你敢于站在新东方的讲台上,就已经具备了成功者所必需的素质,也就是接受挑战的能力。他还曾讲过:“所谓外在理由都是为自己寻找逃脱责任的理由。让我来告诉你,如果你失败了,没有任何外在的理由;一切的失败都是应该归咎于你自己。

如果你说中国社会不行的话,那为什么在你旁边的很多人都能成功,而你不能成功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社会对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尽管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抓住机会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你本身。任何寻找外在理由来为自己开脱的人都是愚蠢的。任何失败的原因都必须从自己身上去寻找。”这番话给我们职场人也提了个醒,就是当我们失败的时候,应该锻炼自己独立的承受能力,并且学会从自身找原因。周小北当年高考在全市可是名列前茅,到了大学之后,他依然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全年级的高分学生,担任起班长、团委书记,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毫不夸张地讲,大学的生活让他神采飞扬,在同学的追捧和老师的宠爱下,他更加觉得自己很卓越。没想到的是,到了找工作时,他却成了老大难,四处碰壁,眼看着成绩不如他的同学都纷纷就业了,最后还是一家工厂的子弟学校收留了周小北,他才算有了份正当的工作。

如今工作已经一年了,周小北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再次被刺激了,他看到自己的同学大家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只有自己仍然没有什么进步。尤其和当年那些成绩一般,但思维活跃、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的同学相比,他们脑袋灵活,生意已经做到了国外,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款,还有些不如自己的同学也在公司里担任要职,周小北就更加郁闷了。但是同学会结束,他回到家中的时候,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郁闷中,而是开始寻找自己的不足。他把成功的同学的名单写下来,在每一个名字后面分析同学的优点,他得到的结论是这些成功的同学都有非常丰富的社会知识。对比同学的优点,他想到了自己依然只是停留在书本的知识上,于是,周小北决定尽自己所能弥补不足。为了让自己多关注社会现象,他给自己订了三份报纸,早晚阅读报纸,了解社会知识,不与社会脱节。无论工作多忙多累,他的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了下来。果然,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连周小北都感觉自己有了很大的变化,于是,他跳槽到了当地的一家外资企业,用丰富的知识改变了自己的职场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