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畅游哈密
3698000000015

第15章 田园彩城 伊吾县(2)

淖毛湖 新疆最大的哈密瓜培育基地

淖毛湖,蒙古语称为“诺木托罗盖”,意为弯弓山,当地维吾尔人沿袭蒙古语称谓并兼称为“诺木”。又因当地是一处湖泊,清末的文献中变写为“闹毛湖”,意为“弯弓湖”。淖毛湖位于伊吾县城北部72公里处,总面积为8598平方公里,以盛产晚熟哈密瓜而闻名。

淖毛湖与江河湖海的渊源可以上溯到亿万年前,那是恐龙横行天下的侏罗纪时代,淖毛湖一带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也是恐龙生活的乐园。亿万年的变迁,海没了,水没了,恐龙没了,但大自然把一片胡杨林的奇观留给了这片土地,不仅如此,伊吾儿女秉承祖先的坚韧、顽强,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硬是把戈壁变成绿洲,让这块土地上的物产家喻户晓,让哈密瓜飘洋过海,香飘万里。

这里是“淖毛湖”牌晚熟哈密瓜的基地,也是全疆最大的哈密瓜培育基地,面积5万多亩。万亩良田培育的哈密瓜早在1993年就因其色泽好、糖分高而在哈密瓜节上荣膺“金皇后”奖,后来,又荣获第11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大奖。2001年,伊吾县注册商标“淖毛湖牌”哈密瓜,获全国及新疆农业品牌产品等殊荣。2002年通过农业部绿色食品审批认证,被自治区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产品。2003年伊吾县先是被自治区批准为全疆第一家“有机食品生产示范试点县”,后又被国家列为全国第一家“有机食品生产示范试点县”。

淖毛湖过去终年刮风,风力最高可达11~12级,一旦刮起大风来就是飞沙走石,天地一色。伊吾县从2002年启动的红柳工程,在淖毛湖已经种下了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1公里,面积达18000亩的红柳生态保护林,这些红柳扎根在戈壁风口,扯住风的衣襟,绊住沙的腿脚,向呼啸的风沙挑战,与肆虐的风沙搏斗,护佑片片瓜田,萋萋禾苗,哈密瓜的培育规模和质量才得以保证。

拜其尔古遗址 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

拜其尔古遗址位于伊吾县吐葫芦乡拜其尔村东部的一座小山丘上,是一处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遗址为石结构,南北长100米,东西宽70米。古遗址内有许多石结构房屋遗址和灰坑、窑穴等。石屋为半地穴式的建筑,长约5米、宽约4米,残墙高不足1米,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古遗址内曾出土双耳大陶罐、石磨、石杵、石臼等石器及大量陶瓷残片、动物骨骼等。

拜其尔古墓 北方草原文化的烙印

拜其尔古墓群位于伊吾县城东4公里的拜其尔村南的一处山梁上,是一处与甘肃河西走廊四坝文化密切关联的墓葬群。

古墓群分布较广,大约有30000多平方米,自西向东分为3处。2004~2005年,考古部门在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92座,出土了500余件文物,其中青铜铸造的北山羊铜饰,是北方草原文化的象征之一,在新疆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这是新疆发现的第一个北山羊铜饰品。有考古学家曾将这种艺术品定位为青铜器时代塞人的物品,但从拜其尔墓地和与北山羊一起出土的铁器来看,应该是新疆早期铁器时代的随葬品,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北方草原文化留在伊吾的深深烙印。

下马崖古城堡 清代军城堡垒

在天山东部余脉的孔都鲁山北麓,中蒙边境附近,伊吾县下马崖乡西南的平地上,有一座古代城堡遗址呈现出军城垒磊柱天、边关重威拔地的阵势,这就是下马崖古城堡。

下马崖古城堡是一座方形城堡,各边长100米,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城墙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是墙基,上筑女墙,每隔3米左右有一城垛,开有射孔。城高约4米,墙基厚度也达4米。全城南北各开一个约5米宽的城门,城墙四角还分筑了角楼,每座角楼约占50平方米。整个城堡结构紧凑,庄重肃穆。城内有一些房屋的遗存,都已是残垣断壁,但整个布局仍依稀可辨,以南北城门轴线为中心,东西两侧建有房屋,房屋大都是长方形,有的房间还有过道相连,似为里外间居室。城内偶可捡到清代钱币,多为康熙、乾隆时铸的铜钱,还有箭镞和其他一些小器物,同属清代遗物。城外东北约一公里处,有一座清代的烽火台。

下马崖古城就其地望、建筑规模、形制和出土文物来看,应为清朝用兵的军事设施,也是从关内进入天山以北的驼马商道和辎重运输的关卡。下马崖古城的城墙除有几处已坍塌外,大部尚属完好,基本保存了清代军城堡垒的状貌。

太阳历广场 观测日全食的天文广场

位于伊吾县苇子峡乡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太阳历广场,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二部根据“哈密伊吾县苇子峡乡是21世纪中国境内首次日全食最佳观测点”的总体理念设计的日全食观测天文广场。因其天文内容的丰富及建设规模的宏大,被国家天文台授予“日全食观测纪念广场世界第一”的称号。

太阳历广场占地10000平方米,其中场馆面积1300平方米,广场面积8700平方米。

太阳历广场位于整个日全食观测广场的正中间,是充分吸取中国古代文化精髓,在古代彝族十月历之“十杆测影法”的启发下,吸收了英国索尔兹伯利巨石阵的特点,融合了我国传统圭表和地平日晷系统,创新研制的大型天文科普设施景观。

广场的基本组成为9根高低不等、造型丰富的柱子,底部为刻画着代表时间的线条、网格、字标和星图的椭圆平台,它能够通过对太阳所产生的日影投像,得出当地的地方真太阳时间,直观地反映所在地的真太阳时间和节气的变化,在广场北端镶有方向标和“中国伊吾苇子峡城市真太阳时间”的授权标志。

太阳历广场同时建有天象厅、天文台、天文展厅等。同时本身所体现的奇特构思,融合了科学性、景观性、观赏性、艺术性、趣味性等多种内涵,成为地方旅游的新亮点。

苇子峡的见证 21世纪中国首次日全食

“日全食,日月合璧,天地混沌,稍纵即逝,比宝石更稀少,比昙花一现更短暂,比电闪雷鸣更精心动魄。它以罕见、惊人的壮美景象,吸引了无数的学者和天文爱好者。2008年8月1日发生的日全食是本世纪我国境内首次可见到的日全食,引起了国内外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的共同关注。新疆哈密地区伊吾县苇子峡乡作为本次日食的最佳观测地点,在这一天迎来了成千上万从异国他乡远道而来的观测者。大家在这里一起见证了这一令人叹为观止的天象奇观。”

这是《中国国家天文》发表的郝宇华专稿中记录下的苇子峡日全食观测点的盛况。

郝宇华在专稿中还写道:

这天,太阳历广场气球高挂、彩旗飘扬,一片欢快祥和的景象,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迎接日全食的“光临”,热情洋溢的新疆民族特色表演引来了来自世界各地观测者的掌声和赞美。盛大的开幕式在太阳历广场举行,来自25家媒体的165名记者和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丹麦、瑞士等国家以及港澳台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天文爱好者以及有关领导等共4000余人云集此地。他们戴着各式各样用来观测日食的眼镜,顶着酷暑架设观测仪器、调试设备,翘首等待本世纪首次日全食的到来。

经过漫长的等待,18时09分,日食终于开始了,守候在此的人们开始等候短暂的“黑夜”。18时16分,光线渐渐变暗,太阳被一点点“蚕食”。在日全食过程中,天空不时飘来些许云彩,将太阳的身影遮挡,但很快又离去,人们也不时发出阵阵叹息与欢呼。18时40分,太阳已经被遮去一半,原本炎热的天气令人稍稍感到一丝凉意。突然天空飘来一片云将太阳完全遮住,特别有趣的是这片云像一只天狗张开大嘴的形态,悄悄地将太阳吞没在云朵里,仿佛印证了古老的传说,使现场一片哗然。人们有的叹息,有的顿足,有的大喊,担心盼到眼前的日全食就这样淡然地擦肩而去。心急如焚的人们甚至提议一起将云朵吹开。几分钟过后,厚厚的云朵仍然遮挡着太阳,焦急的人们有的已经开始大喊,有的在虔诚地祈祷,然而更多的人仍然抱着希望,坚定地盼着那片云一点一点从人们的视线里散去。在大家的期盼中,太阳渐渐露出了久违的光芒。等待太阳重现的这十几分钟好像过了好几年,就像人们盼望这次日全食一样,仿佛是特意的安排,仿佛是进入高潮前的悬念,低落的情绪骤然苏醒,太阳出来了!白天的时间却如同黄昏,光线彻底暗了下来,广场上的人们屏住呼吸等待食甚的到来。

随着阵阵欢呼声,最紧张刺激的时刻在19时08分来临。这时,太阳原本刺眼的光芒被完全遮挡,变成了黑色,只留下一个金色的光环,天空呈现靛青色,两颗亮星伴着光环闪烁。此刻,现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人们情绪激动,有的欢呼、有的呐喊,在如此壮丽的奇观下谁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许多人端起相机不停地拍照,记录下这难得的时刻。19时10分,开始“生光”,美丽的“倍利珠”和“钻石环”转瞬即逝,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

此次日全食在伊吾县观测点持续时间长达1小时55分。从进入“生光”阶段开始,太阳又重新显现光芒,并于20时04分完全恢复常态。

蝴蝶谷 群群彩蝶 翩翩起舞

蝴蝶谷位于伊吾县苇子峡乡东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300~1200米,峡谷两面傍山,山盆相间,沟内树木葱葱郁郁,蜂逐蝶飞,构成整个峡谷独特而壮丽的自然景观。尤其在每年4~5月间,杏花绽放,千万只蝴蝶聚集谷里,花蝶争芳。有数不清的蝴蝶振翅而飞,忽高忽低,美丽的翅膀在阳光照射下,闪耀出点点金色光芒,构成一幅五彩缤纷的神奇景观。这里山水相映,绿树成荫,千亩野杏,枝枝报春,群群彩蝶,翩翩起舞,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游客在此尽可领略山、水、人、树、花、蝶为一体的自然风光。

蝴蝶谷原始野杏林约1500亩,百岁高龄的老杏树达300多棵。野山杏的营养价值很高,具有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神奇功效,住在周围的村民,常年喝用野山杏泡的水,百岁老人很多。近几年,当地开发研制的“阿达克”牌有机野山杏,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质量认证,成为人们解暑祛病的上等保健品。

红石峪 大自然的鬼斧神功

红石峪在距伊吾县前山乡西北角约17公里处的群山中,由于这里的石头上生长着一种叫“地衣”的植物,这种植物附着在石块上生长并分泌出一种含酸性的红色液体,经过常年的风吹日晒和酸性液体的侵蚀,石头就变成了红色了。

此处分布着数十座形状怪异的红石头群,有的形似骆驼,有的形似乌龟、银兔,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奇山怪石与潺潺溪水、茵茵绿草相映成趣。在这里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神奇的大自然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在红石峪还发现了神秘的“龙骨”形态岩画,有关情况正在进一步考证中。

背景链接

伊吾四十天保卫战

伊吾保卫战是1950年3月至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第16师一部在新疆伊吾对叛匪进行的著名防御战斗。

伊吾位于哈密东北,四周高山环绕,地势险要。解放军第16师第46团的第2连驻守该城。1950年3月下旬,在原哈密专员、国民党特务尧乐博斯指挥下,原伊吾县县长艾拜都拉纠集700余名匪徒叛乱,于29日包围伊吾城,向驻城解放军发动进攻。

此时,伊吾与外界联系的电话线已被切断,第16师主力距伊吾200余公里,第2连指战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决心誓死保卫伊吾,挫败匪徒“三天拿下伊吾”的计划。战斗的第一天,熟悉地形的匪徒抢先占领县城南北两个山头,居高临下,对第2连驻地构成严重威胁。为争取主动,第2连派出4个加强班,经过激烈战斗,夺回两个山头和几处碉堡,巩固了伊吾城的防御阵地。根据实际情况,第2连采取坚守待援,班自为战,人自为战,相互支援的战术,将主要兵力配置在各制高点,机动小分队驻守在营房。激烈战斗接连不断,匪徒数十次进攻均被击退。

4月5日,数百名匪徒向伊吾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进攻。战斗从凌晨3时持续到上午8时,第2连坚守住了阵地。

4月上旬,第16师得知伊吾发生叛乱的情报,遂派出部队增援。增援部队抵达伊吾东南十几公里处时遭叛匪伏击。指挥员没有得到关于伊吾的真实情报,而轻信“2连全都完了”的传言,带援军于14日撤回沁城。

此后,第2连孤军奋战,连续打退匪徒7次猛攻,将其大量杀伤。5月初,第16师司令部获悉第2连仍在坚守伊吾的准确消息,立即派出两个营增援。7日,援军攻占伊吾城外的黑山头,捣毁叛匪巢穴。围城匪徒见大势已去,纷纷逃窜,第2连乘胜出击,与援军会师。

“三等功战士”军功马

在伊吾四十天保卫战中,一匹枣骝马因它的卓越功绩荣立了三等功。

北山碉堡是伊吾县城的至高点。伊吾四十天保卫战中,叛匪妄图困死驻守在北山的我军战士,战士们面临断粮断水的威胁。在人背运送水、送粮伤亡惨重的情况下,战士吴小牛带领这匹久经战场、富有灵性的枣骝马,成功将水送到山顶。之后送水的任务就由这匹战马独自完成,听到枪声,它就会卧倒,枪声平息了,就迅速朝山顶奔去,它不仅为我军战士送水、送粮,而且还送信息、送情报,为战斗最终取得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战后部队对这匹枣骝马作出不退役的决定,并授予三等功。1967年,这匹马因衰老而死,被葬于北山脚下。伊吾县为这匹带有神话色彩的军马雕刻了汉白玉塑像,供人们缅怀、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