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小窗自纪
3718900000010

第10章

骆宾王①诗云:“书引藤为架,人将薜作衣。”②如此境界,可以读而忘老。

【注释】

①骆宾王:(约619-约687),初唐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李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②“书引”二句:语出上官婉儿诗。上官婉儿,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唐朝女官、诗人,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此二句出于《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之一,全诗云:“暂尔游山第,淹留惜未归。霞窗明月满,涧户白云飞。书引藤为架,人将薜作衣。此真攀玩所,临睨赏光辉。”此处系作者误引。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有句:“野衣裁薜叶,山酒酌藤花”,与此二句句意相近。

【译文】

骆宾王有诗说:“书引藤为架,人将薜作衣。”如果真的能够有此境界,就可以沉迷读书而忘记年华老去之忧。

【评点】

骆宾王的诗也好,上官婉儿的诗也好,都有境界。想想看,把藤蔓引来当作书架,书卷在绿色的藤蔓上掩映,用飘逸的薜荔香草来做衣服,薜荔在风中随风舞荡,这样的日子如果能够一直过下去,谁还记得“老”这回事呢?这种息交绝游、离世而居的生活,就像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所写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份境界,可比王羲之的《兰亭序》里所说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豁达多了。

不过王羲之的想法我们都有,谁都怕老怕死,人们想尽办法忘记这种忧虑,以至于花天酒地,但是哪一种方法都不如这种“书以藤为架,人将薜作衣”的做法更有意思。这让我想起现在流行的仿古衣饰,难道不是通过这种衣袂飘飘的方式,来达到乐以忘忧的目的?只是我们却忘了前面那半句,于是只披了一个形式,忘了一本好书才是让人忘忧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