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谋圣鬼谷子
3720700000008

第8章 刀光剑影:鬼谷子的入仕之路(1)

战国末年群雄逐鹿,历史画卷惨烈如血地铺展开来,刻画出千古谋圣鬼谷子在仕途上曲折、传奇的一段路程。在当时英雄辈出的时代,鬼谷子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成就天下一统,靖平世间的伟大理想,毫不犹豫地走入仕途。他谨慎低调,却又屡屡遭遇生命之危,但其将生死置之度外,冒着杀头危险,对当权者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和谋略之道。虽然他一直以一颗赤子之心待人待事,但当时的社会却充满了尔虞我诈,他是否能在这刀光剑影满布的官场中寻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完成自己的伟大抱负,还百姓一个靖平世界呢?

仕韩:说魏伐楚,说楚攻魏

王诩在韩国开始逐渐登上政治舞台,其才能日渐显露。他多次随外相出使各国,都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深得韩哀侯赏识。每次出使回来,他都会把外交经过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再进行总结梳理,几年下来,积累了近百卷外交谋略与游说之术,成为韩国外交的教科书,君臣同僚争相传阅。在这些记录中,王诩记录了各国的基本状况,分析了战国的基本形势,初步提出了强国合纵、弱国连横的斗争策略,奠定了纵横学说的基础。

此时的王诩既为公主驸马,又为韩哀侯宠臣,可谓意气风发,如日中天。自然有不少宾客投其门下。但王诩唯独与门下宾客严隧交好。严隧这人心直口快,刚正不阿,王诩很喜欢他的性格。后来王诩向韩哀侯举荐严隧,韩哀侯任命他为大夫,也深得韩哀侯宠信。

眼看王诩集团得势,国相韩傀十分嫉妒。但因王诩是驸马,又极为韩哀侯宠信,所以韩傀不敢动王诩,只好拿他身边的人下手。

王诩当然看得出来韩傀对自己的不满,但他十分谨慎小心,避免被抓住把柄。但严隧这个人就压不住火,他多次对王诩说韩傀对你有不轨之心,应该借着得势之际先下手为强。王诩劝他不要轻举妄动。双方虽然明争暗斗,但都没撕破脸。

一天,韩哀侯召集大臣商议再次讨伐郑国之事。还没分晋时,韩国都一直想将郑国据为己有。因为只要吞并了郑国,韩国的国土就能首尾相接,而且国力会大为增强,并进一步增强韩国在中原的势力。然而郑国因位于中原,位置险要,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是一块谁都想要的肥肉。魏楚两国也都打着郑国的主意。

韩国曾多次向郑国出兵,但郑国不屈不挠,激烈抵抗,双方互有胜负,一时势均力敌。公元前400年时,郑国居然发兵包围了韩国国都阳翟。后来趁着郑国内乱,韩国接连打了几次胜仗,这才解除被郑国灭掉的危险。

公元前385年,韩国攻取战略要地阳城。之后韩国一直在此地苦心经营,势必一举拿下郑国。

韩哀侯看了看群臣,说道:“郑国是韩国一大障碍。韩若在中原立足,势必取得郑国。各位爱卿有何见解啊?”

国相韩傀说道:“君上不可轻举妄动。虽然韩国这几年国力增强,对郑也打了好几次胜仗,郑国虽是二流国家,但仍有一定实力。况且其背后有楚国支持,若举兵攻郑,楚国势必不肯罢休。请君上三思。”

韩傀话音刚落,大夫严隧出列说道:

“君上,臣以为,韩相国所言,乃鼠辈之言耳。试看韩武子韩景侯之时,国力尚不如现在,仍敢举兵攻郑。而如今,韩国正当强盛之时,反倒害怕起郑国来了?”

韩傀生气地说道:“君上,严隧此言乃误国之言。韩国什么时候怕过郑国呢?韩国怕的是万一楚国出兵相救,韩国进退两难啊!如果魏赵再趁势犯我,真不知那韩国还有几寸土地可供立足!”

严隧立即接话:“郑国有楚国,难道我们就没有盟友了么?想当年三晋联盟威震四方,为何现在不能再联合呢?”

韩傀反驳道:“严大夫此言更是差矣。先前三晋联军征战四方,韩国又曾得到几分好处?还不是都被魏国夺去了?如若联魏伐郑,魏国就有了染指郑国的机会,到时郑国属谁,还真不一定。”

严隧还想说话。韩哀侯摆摆手,严隧只好把话缩了回去,纳头一拜,退回队列。韩哀侯把目光转向王诩,问:“驸马有何高见?”

王诩一拜,出列说道:“二位卿相都说得有理。但不管有什么理由,郑国必取,而且早取比晚取好。我看,现如今,正是取郑之时。”

韩哀侯不解地说道:“可老相国之虑,也是事实啊!”

王诩笑道:“既然魏楚两国都对郑有心思,如果这两个国家打起来,那么我们不就能轻松地取得郑国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嘛。”

韩哀侯也笑了,说道:“驸马真乃寡人之姜子牙矣。可又该如何让魏楚互相攻伐呢?”

王诩道:“臣自有妙计。”

王诩派人到魏国对魏侯说:“魏之叛贼吴起已死,此时正是魏国向楚国报仇的大好时机。楚国一向觊觎中原,尤其对韩魏两国更是虎视眈眈,欲除之而后快。况且楚人本是南部蛮族,先前楚武王竟自认为王,至今未改,实为大逆不道。不管是哪个国家,如果还认为自己是大周忠臣,秉持正义,那就应该率师伐之。如若我韩国有大魏之国力,早就率师南伐,只恨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大魏以天子之名出师讨楚,诸国定一呼百应,韩国更会尊大魏为盟主,倾国力相助。”

这番话说得魏侯十分舒坦,而且他也有再次征讨楚国的意愿。他想:吴起在时,魏国连战连胜,杀得楚国上下心寒胆颤。吴起叛魏投楚后,在楚变法改革,整顿军备,魏国就再也没有占得上风。如今楚国自毁长城,真是老天助我也!

想到这里,魏侯高兴地说道:“难得韩哀侯有此心。既然天意如此,我魏国定当义不容辞!”

见魏侯有心伐楚,王诩又派人到楚王跟前说:“魏国势大,一心想当霸主。楚国更是魏侯的眼中钉肉中刺,时时刻刻都想着怎么削弱楚国。如今吴起已死,魏侯认为楚国无人能战,正整顿兵马伺机攻打楚国,楚国应当有所防备。韩魏地处中原,两国相邻,魏侯早有吞韩之意。如楚王出兵伐魏,韩国定助一臂之力。”

这番话说得楚肃王心慌胆寒,赶忙召集群臣商议抗魏。

王诩就这样轮番派人游说魏楚,使得两国关系日趋紧张。两国各自整顿兵马,大战可谓一触即发。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话说这一年,魏侯觉得战争准备已经妥当,便打出天子旗号,出兵伐楚。虽然各诸侯国纷纷响应,可出兵相助的却没几个。楚国不敢怠慢,赶忙集结军队,严阵以待,楚国的盟友郑国也出兵相助。两国大军在楚魏边境的榆关相遇,刚一接触,厮杀便进入白热化阶段。

此时韩国偷偷地集结部队,神不知鬼不觉地部署在韩郑的边境线上。正当魏楚两国杀得难分难解时,韩军突然发动奇袭。郑国守边军队猝不及防,一下子被冲得七零八落,士兵纷纷向后方逃窜。韩军没在小战斗上纠缠,兵锋直指郑国国都。

率军参与魏楚大战的郑国上将军听到此消息后,立即向楚国太子禀报,并向楚国求援。然而楚国正全力抗击魏国的进攻,分不出力量解郑国之围。郑国将领痛哭流涕,但毫无办法,只好率领自家兵马回援。

郑国军队和魏军大战月余,兵员粮草都减少了很多。撤出战场后,又昼夜急行赶回本国,刚到边境时,就已累得人困马乏,实在走不动了。郑国上将军只好下令休息半日。然而就是在这半日内,韩国做好了一切战斗部署。

这日下午郑军继续行军。接近傍晚,军队走到离国都只有五十里的一处峡谷。这条峡谷的植被很茂盛,郁郁葱葱的灌木和树木将此处包裹得密不透风,特别适合埋伏。而且峡谷很窄,两侧岩壁陡然而立,只能容一辆兵车通过,一旦遇袭,只有束手就擒的份。郑国上将军害怕遭到袭击,有些犹豫。可是这条窄道是离国都最近的道路了。但如果绕行的话,还得多走三四十里,那样的话,国都也许就不保了。

正当犹豫之际,上将军又一想,韩国大军肯定在忙着围城攻城,就算派人在这里埋伏,也只是小股部队来拖延时间。只要不恋战急速行军,国都就在眼前了。

郑将命令士兵排好队伍,兵车分成几组穿插在队伍中间,车与车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行进速度也要保持一致;士兵三个一排,前后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士兵之间就有足够的空间施展拳脚,以免在遇袭时扎堆,那样的话没被敌人干掉,自己人却会互相踩踏而死。

通过峡谷前,郑将派了两队士兵去两侧山上搜查,看一看有没有敌人在此埋伏。一段时间后,士兵回来,说没见到敌人。但他们说话的时候都低着头。

上将军看了他们一眼,没有多想,让将士们保持警惕,然后下令大军进发。浩浩荡荡的人流井然有序地进入峡谷。由于互相之间保持着距离,所以部队显得非常长,估计得一两个时辰才能完全通过。

先头部队刚进入峡谷,突然听到“啊”的一声。主将下令停止进军,然后让副将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副将去后,没过一刻就驱马回来。主将问到底怎么了,副将轻松地答道:“哦,没什么,好像是有只动物被吓到了,蹬落了一块石头,把一个士兵砸到了。”

主将长舒一口气,骂了声“废物”,然后下令进军。

过了将近一个时辰,大军有一半通过了峡谷,这期间没发生任何事情。主将稍微舒了一口气,让副将负责后半段的行军,自己去追先头部队。

正当主将策马在峡谷中的人群里穿梭时,突然头顶传来巨大的喊杀声以及轰隆轰隆的声音。主将抬头一看,只见飞石乱滚,箭矢如雨。主将大喊一声“有埋伏”,接着大喊“加速行军”!可这时军士们乱作一团,纷纷寻路逃命,没人听他的话。可他们能逃到哪去呢?不是被乱箭射死,就是被乱石砸死,或者被自己的人马踩踏而死。上将军牙齿一咬,驱马疾驰,左冲右撞地冲出了山谷。这期间他左腿中了一箭,右臂被大石砸了一下,痛彻骨髓。

很快,峡谷被巨石堆成的石山堵死,郑军被拦腰截成两半。被砸死的有数百人,他们全都被压在石山下面。

上将军虽又气又恨,却无能为力。飞石箭雨停下来时,忽听到巨石后面传来山呼海啸般的喊杀声。完了,后面的人马算是完了。上将军不甘心,对围在自己身边的士兵说道:“传令前军回撤,把乱石搬开,救我们的兄弟出来!”

这时巨石下传来一个微弱的声音,上将军不顾疼痛,赶忙走过去,和几个人搬开石块。原来是自己的护卫长。他下半身埋在石山下面,上半身没有一处好地方,而且他的脸被砸得变了形,嘴角流着血。他用轻微的声音说:“上……上将军,不要……不要管我们,国都要紧。”

“可是——”上将军眼含着热泪说。

“上将军,若国都……国都没了,我们死不……瞑目。”说完,护卫长头一歪,气绝身亡。

听着石山后面的无数喊杀声、惨叫声和兵刃撞击声,上将军闭上眼睛,泪流不止。

虽然上将军预料到了会有偷袭,但他估计错了韩军埋伏的人数。韩军极为重视此次埋伏,将其视为能否拿下郑国的关键。因此他们将攻郑部队的三分之一约八万人埋伏在此。之前被派去巡山的两队郑国士兵都被杀害,回去报告的是韩军假扮的。但韩军分不出更多的力量参与此次伏击,所以这次埋伏若能干掉郑国一半的回援部队,那就已经是莫大的胜利了。

上将军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他吩咐手下人道:

“传令下去,前军继续行进,直奔国都。”

只剩下将近七万人马左右的回援部队加紧行军,可行进到离国都十五里的地方时,大军却停止不动了。

因为前面齐齐整整排列的韩军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韩军阵前一人哈哈大笑道:“上将军,你居然还活着,我等在此地恭候您多时了。”

上将军没有回话,狠狠地看着他们,咬牙切齿地对身后的人说道:“弟兄们,跟我冲过去,为死去的弟兄——报仇!”上将军用力举起戈矛,那“报仇”两个字震彻大地。

上将军驱马向前奔腾,后面的将士也跟着掩杀过去。

只见两拨人潮都极力向对方冲锋,很快地纠缠在一起,激起了巨大的浪花。顿时,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经久不息。

虽然韩军这次设立三道防御阻击回援部队,但人数并不多,也就三万人左右。但郑军仍花了好长时间才突破防御。突破防御后,上将军没有恋战,带领余下的队伍直奔国都。

到了国都城外,只见一片凄凉的景象:城外到处都是战死的尸体和破损的战车;都城围墙残破不堪,城门被撞出个大洞;而城门楼上,竖立着一个旗杆,旗子上写着一个大大的“韩”字。

“啊——”上将军痛彻心扉地呐喊。喊声在空旷的战场上回荡,经久不息。突然他猛地咬紧牙关,抽出弓箭,满弓一拉,“嗖”的一声,箭矢正中大旗中心。

突然,一连串粗犷的笑声从城门楼传来:“哈哈哈,上将军,果然天生神力啊,可惜你这力再神,也挽回不了郑国了。”那人用力掷下一个布包裹。那包裹落地展开,从里面竟滚出一颗人头!

上将军仔细一看,此头不是别人,正是郑国国君。上将军赶忙下马,捧起那颗人头,泣不成声。

上将军把头交给身边士兵,让他们收好。然后缓缓地抬起头,狠狠地看着站在城墙上的那人。那人满脸得意地笑着,说道:“怎么样,上将军,念你能征善战,是个人才,如果投靠我们韩国,封侯拜相,不在话下。否则,哼哼,就像那颗人头!”

上将军颤抖着嘴唇,说道:“我与韩国,势不两立,不共戴天!”随后他怒举沾满血渍的戈矛,怒吼道:“攻城!”

仅剩的几万郑国军士也全都怒不可遏,跟随着上将军从破了一个大洞的城门冲了进去。

站在城门楼上的韩国将领根本没有发兵阻挡的意思,只是微微摇头看着这些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