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观心:金刚经心释
3726300000006

第6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录(3)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此明四果亦得无所得。上云菩提得无所得,云何有四果可得耶?世尊为释此疑而为此问。须陀洹,梵语,即声闻第一果,华言入流、或预流。流、流类义,犹云预入圣人之流类也。斯陀含,梵语,即声闻第二果,华言一往来,犹云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始得漏尽也。阿那含,梵语,即声闻第三果,华言不来,犹云不复来此欲界受生也。阿罗汉,梵语,即声闻第四果,华言有三义:(一)无生,(二)杀贼,(三)应供是也。三昧,华言正定,无诤三昧为正定之最胜,烦恼与定障皆得远离也。离欲者,离五尘之贪欲也。阿兰那者,梵语,华言无喧杂,即优游闲静,不为尘累所拘也。

问须菩提云:“得四果者,各能作我已得果念,究为得果不?”须菩提心已了悟,依义酬答,无有疑碍,足见须菩提已无有四果可得之疑矣。故答云:“须陀洹若作我得须陀洹果念,则即为未得须陀洹果,盖须陀洹名为预入圣位,而实无能预入圣位之人,六无所预入色、声、香、味、触、法之法,是名须陀洹也。斯陀含作我得斯陀含果念,则即为未得斯陀含果,盖斯陀含名一往来天上人间,而实无往来天上人间者,亦无天上人间可往来,是名斯陀含也。阿那含作我得阿那含果念,则即为未得阿那含果,盖阿那含名为不来欲界受生,而实无有受生欲界者,亦无欲界可受生,是名阿那含也。阿罗汉作我得阿罗汉道念,则即为未得阿罗汉道,阿罗汉名无生而实无有无生者,亦无有法名为无生。若阿罗汉起我得无生念,则为着我见,着我见即着人、众生、寿者见,能所具在,四相宛然,何得谓之阿罗汉耶?如世尊说我得最胜正定,为人中第一,我即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又如我自己不作我是离欲阿罗汉念,则我即是离欲阿罗汉。我若作我得阿罗汉道念,世尊即不说我是乐寂静行者矣;盖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寂静行。”

总之、诸法如如,行无所行,住无所住,而得亦无所得,即是如来所说佛法非佛法之无上妙法也。倘一起心动念,即落边际范围,不得谓之无住无得之无上妙法矣。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此释成上无说无得义。上云无说无得,云何佛昔在燃灯佛所,满二阿僧祇劫修行时,燃灯佛与之授记曰:“贤劫中当成佛耶?”佛恐听众兴疑,故问须菩提以释之云:“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须菩提答云:“不也,燃灯佛尔时所说,与如来尔时所闻,均系语言,无有自性。故燃灯佛虽说,而实无所与;而如来得记,亦无有受。无得无不得,乃名得授记,故曰得实无所得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明庄严佛土不可取相。上文既明不可取,与他处所说菩萨庄严净土之行,似有出入,世尊恐众兴疑,故问须菩提以释之。土者,可依住义;净土者,对娑婆世界等五趣众生共同依住之秽土言,秽土是众生有漏不清净之业力所现起。净土有数种名称:(一)凡圣同居净土,由修清净行之众生感得此清净土,而与三乘圣贤共同依住。(二)方便有余净土,二乘所居。(三)实报庄严净土,由无漏智所感得,此土无边相好,无量庄严。(四)法性净土,即以诸法实相为其净土,又名常寂光土。

世尊问须菩提云:“菩萨庄严佛土不?”须菩提言:“不也,何以故?盖菩萨自行已办,自性净土本来清净,何用庄严?”然自行虽已成办,化众当实有其行,众生是菩萨之佛土,化众即为庄严其佛土,其形相虽示现庄严,而亦不宜取着其形相,故菩萨所谓庄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也。

世尊复告须菩提:“诸大菩萨云何修庄严佛土行?”当知佛土本来无德不备,无累不净,应以如是无所得妙观,无所住妙慧,生起清净心,无取无着无妄分别为是,不应住六尘而生心。六尘为六识所缘境,取着六尘而生六识,有所思惟观察,则心即不清净。应于六根、六尘、六识皆无所住,则生无上金刚般若妙净明心,而佛土庄严矣。

昔六祖闻五祖说至此处,即叹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可谓言下大悟矣。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此明后身不可取。须弥山王,此云妙高山,高十万由旬,一由旬三十里或四十里,故佛以譬大法王身也。妙高山形势高大,而不自取其高大以为高大,故须菩提云甚大。若自取其大相而住于大见,则虽大有限量,不得谓之大矣。法王身亦然,其身虽大而心不取着,不住人见,不取色身,故曰非身。非身而身,身而非身,故名为大身也。

无为福德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此明说经功德胜。前持经功德,胜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功德;兹说经功德,胜满无量无数无边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福德。一恒河中沙,多至无数,复如是沙等之恒河中之沙,其多更不可数量,故须菩提言甚多。若善男子、善女人,满尔所恒河沙数之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其布施多可知,布施多则得福德必多,故须菩提言得福甚多。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受持四句,为他人说者,其福德胜于前福德也。何以故?良以七宝布施虽多,至于无数量,而终是有限量,若以此经四句自己受持,则自己见性成佛;为他人说,他人受持,则他人见性成佛,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皆见性成佛,其福德如虚空不可限量,所以胜于前福德也。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此明经胜。天人阿修罗等,即八部众。(一)天众,即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无色界之四空也。(二)龙众,为水属之王。(三)夜叉,飞行空中之鬼神。(四)干闼婆,华言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唯嗅香而长养故名。(五)阿修罗,华言非天,其福报虽类天而非天德,故名非天。(六)迦楼罗,华言金翅鸟,摄龙为食。(七)紧那罗,华言非人,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非人。(八)摩绚罗迦,华言大蟒神,地龙也。

塔,具云塔婆,华言方坟,佛舍利所在处。庙,佛形像所在处。第一希有之法,即金刚般若。尊重弟子,如文殊、舍利子等上首弟子。此经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所自出,欲尊重佛,当尊重此经,故随处说是经,或说是经中四句偈等,则此处即为一切世间天人及八部众,皆如佛舍利及佛形像所在处之塔庙,而供养恭敬;若有人尽能受持读诵此经者,此人亦为一切世间天人八部众供养恭敬无疑。当知此人尽能受持读诵此经,即是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即是成就第一无上金刚般若之法,即是名为诸佛。若此经任在何处,即为佛在处,即为佛与佛上首之弟子在处也。故此经胜,而持此经之人亦胜也。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此定经名与受持。前已明经胜,自当尊重受持,但不知此经名与云何奉持,故问世尊云:“云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答:“此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非譬而譬,般若非法而法,假名安立为金刚般若。以是名字奉持,心不可着奉持之人,亦不可着奉持之法,所以者何?金刚般若既是名字,无有自相,不可取,不可说,应众生心方便而说此名耳。”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上明假名无实,心行处灭,世尊恐诸菩萨犹落言诠,故问须菩提云:“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答云:“真智离言,诸佛同证,纵有所说,亦诸佛为方便众生,如证而说,离诸佛说即无所说,故云:‘如来无所说’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世界为众生依报,是假非实,而假复是空,亦不可得,了此空假即为中道。故告须菩提云:“三千大千世界,本为微尘所积集,今以此等世界碎为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佛恐其着多相,复晓之曰:“微尘空寂,无有实相。”如来说微尘非微尘,强名之为微尘。微尘既空无所有,微尘所积集之世界,亦当然空无所有,如来说世界非世界,强名为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为佛正报,前既明所依之果报既空,而能依之正报亦无。凡夫不察,以三十二相为佛,执著驰求,失之远矣!故藉问须菩提以释之。问须菩提云:“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须菩提言:“三十二相为如来化导众生之胜妙功能,若执为实,则是不了诸法实相,随处遍计,永远不得见如来矣。何以故?盖如来所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即是诸法实相,不可思议,不可执取,强名之为三十二相耳。”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身命布施分三种:(一)身布施,以肉身施与众生。(二)命布施,以生命施与众生。(三)身、命俱布施,非了达金刚般若,不能行此苦行;若已了达,则自他不二,既无能施者,亦无受施者,更无所施之身命。自己即大地山河草木花叶,大地山河草木花叶即是自己;自己即是法王,大地山河草木花叶亦莫非法王。

且自己从无始生死以来,所受生命轮回不息,已不知几千万亿恒河沙数矣,此而不施,仍受轮回,更不知有几千万亿恒河沙数之身命沉沦苦海。况身命无常、苦、空、无我,一切不能自主,若贪着不施,业报尽而缘散,亦终不能存在。纵修仙道入无想天,寿同天地,劫尽还受轮回,为牛、为马、为鸟、为鱼、为饿鬼、为地狱,受种种苦报。故佛告须菩提:“布施身命之人,甚为难得。今有善男子、善女人舍身命布施,且舍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其福德本多至算数所不能及,然犹不若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说,自利利他之福德多也。其受持此经之福德为何如耶?”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