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藏风情
3737400000015

第15章 牦牛儿

今年是牛年,写牛、说牛的人很多,笔者作为山东省烟台市援藏干部,要写的自然就是西藏的牦牛儿。

初进西藏,映入眼帘的大多是从未见过的牦牛儿,在山坡上、溪流中、小河边、道两旁,一群一群,就像滚动在雪域草原上的串串黑白珍珠。这牦牛儿眼圆有神,筋骨结实,体侧腹部和四肢的皮毛柔软厚密,全身长有长毛,呈现出黑褐色、棕色、白色,体壮肚圆腿短,头部长有一对匀称的半月芽似的大角,尾部生了根长毛尾巴,体形颇似内地的黄牛、奶牛儿。

它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力畜,素有“高原之舟”之称。

春天来了,积雪不断溶化,牧草开始发芽,树木变得青绿。这时农牧民们就要把牦牛儿牵出来,给它脖子上挂上铃铛,在它头上系上红布,让它参加春运春播。这牦牛儿驮着肥料、种子,拉着铁犁,一步一小晃;那晃动的块块红布,似春的火焰,要燃遍一片片黑土地;那丁零丁零的铃铛声,响彻山谷,悦耳动听,就像奏着春的韵律。随着牦牛不停的脚步,人们播下了一年的希望。夏天到了,忙活了一春的牦牛儿开始休养生息。清早,它跟随着主人,成群结队地奔向草原、高山,边走,边瞪着圆溜溜的双眼,瞅着可食的牧草,不停地吃着;中午和晚间,它卧躺着,反刍着牧草的芳香,哞哞地叫上几声,震响着寂静的村庄、山川和原野。秋收季节,吃得膘肥体壮的它又开始驮运庄稼,尤其是它来到场院,充当了脱粒机和石砘的角色,围着场院不停地奔跑着,把带有秸秆的青稞、豌豆、油菜籽踩成秧草,供主人去秧留粒,同人们一起分享着丰收的喜悦。接着,它又在主人的带领下,驮着青稞,交售定购粮食;并再拉铁犁,深翻土地,等待着来年的播种与收获。寒冬来临,它斗风雪,御严寒,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

前年冬天,聂拉木连降几场大雪,为山水林田路盖上了一两米厚的银被。在茫茫雪海中,许多羊儿冻饿而死,而牦牛儿的适应性很强,有福能享,有罪能遭。羊类不吃的青稞、土豆秸秆,它吃得津津有味;没有草吃,它就围着城镇、村庄、房前屋后、坡上沟下到处转,凡草本植物,一律吞咽下肚。

牦牛儿非常老实听话,从不像毛驴那样,常发驴脾气,也从不顶撞人和别的动物,会和食草禽畜友好相处。你若有兴致骑上它,尽管揪着它的长毛,它也绝不会像西班牙斗牛那样,甩头扭腰撩蹄子。它这种忍辱负重、温顺、老实的特性被豺狼、雪豹等凶猛野兽摸透了,往往受到进攻,残死于狼豹之口。

牦牛儿的内脏与内地黄牛、奶牛等有所不同,心脏较大、血管较粗、肺叶较圆,这是逐渐适应高原气候进化形成的,适于在雪域高原繁衍生息。所以,它能走到很高的雪山。在聂拉木众多海拔五六千米的高山上,凡有草的地方,均有它的足迹。历来攀登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等高峰的登山健儿,都要雇用当地牧民赶着牦牛,为其驮运衣食、饮料、行李和器材。聂拉木县波荣乡,就成立了一支专为登山运动员运送物品的牦牛服务队,每年能赚不少钱哩。

牦牛浑身是宝。它产的牛奶打成酥油,是藏族人制作酥油茶必不可少的原料,也能在漫漫长夜中为针织的藏族妇女带来光明;其奶渣加糖晒干,是人们特爱吃的食品。它被宰杀后,其骨肉风干,是藏族人民招待亲朋好友和过年过节的美味佳肴;其皮张用来制革,做成皮鞋皮衣,给人们带来了温暖。现在风靡于城乡的牦牛衫,就是它长毛用途的绝好证明。就连它那较大的牛头,也被人们加工成装饰品,悬挂于宾馆大厅、客厅和居民的斗室内,一个头价值好几百元呢。

看到牦牛,我常想起鲁迅先生那流传甚广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觉得这牦牛儿生下来,除了吃了点儿草之外,余下的就全是默默奉献了,可谓“吃的是草,挤出去的是奶”,真正做到了人们需要它干什么,它就干什么。毫无怨言,毫不索取。进而联想,那些为西藏稳定和发展无私奉献的人们,不正是牦牛精神的具体体现么!

(1998年山东省《党员干部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