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魔力不倒翁的生存寓言
3741500000015

第15章 圆滑处世,左右逢源事事顺(2)

而在楚汉战争之际,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伐赵。韩信不依常法,将1万军队安扎在河边,使其无路可退。当赵军大举进攻时,这些汉军无不奋勇死战,结果赵军不胜,准备退回城内,但城已被汉军占领,赵军惊慌失措,溃不成军,汉军借此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当诸将向韩信祝贺时,问韩信道:“兵法云:‘右背山陵,前左水泽。’现在您竟然将军队驻在河边,而且获胜,这是什么道理?”韩信回答道:“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我的军队是由那些市井之徒组合而成,根据形势一定要将他们置之死地,使他们每个人都为了活命而奋勇作战。如果将他们驻扎在有退路的地方,他们一定会全部夺路而逃。那时又怎么能够驱使他们作战呢?”

赵括和韩信二人虽不是同一时期的人物,却都熟读兵法,但他们领军打仗却出现了迥然不同的结局,一个全军覆没,一个大获全胜,这就是能否灵活变通所致。赵括只知道照搬兵法而不知变通,结果丢了性命;而韩信却能将兵法活学活用,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简而言之,“滑字诀”在某些社交场合我们若能巧妙运用,以一种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方式,巧妙、机智地应对问题,就可以化解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可以化险为夷,使人们摆脱困境。

西汉时期的文学家、汉武帝的宠臣、太中大夫东方朔,经常以其机智善辩应对汉武帝,使自己从危机中安然脱身。

有一次东方朔陪汉武帝游玩上林苑,汉武帝看到苑中有一棵树,就问东方朔:“此树叫什么名字?”“叫善哉!”东方朔随口答道。汉武帝很惊奇,暗中叫人将这棵树做了一个记号,并记下了东方朔说的树名。

几年后,汉武帝又让东方朔陪同自己去游上林苑。当到了上次那棵树前面时,汉武帝又问东方朔:“此树叫什么名字?”“叫瞿所!”东方朔又随口说道。汉武帝听了,脸色一沉,呵斥东方朔说:“你竟敢欺君?上次你说它叫善哉,这次却又说它叫瞿所。为什么同一棵树,却有两个名字?”

东方朔听了,不慌不忙地回答说:“陛下,这棵树就好比马和鸡等动物。马长大之后我们才叫它马,但是它小的时候我们却称之为驹;鸡也是一样,大的时候我们才叫它鸡,而小的时候我们叫它雏;牛只有在长大之后我们才叫它牛,而它小的时候我们叫它犊。同样,人在刚生下来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婴儿,到老了之后又称之为老人。这棵树也有一个成长过程,我以前叫它善哉,现在叫它瞿所,这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汉武帝明知东方朔是在诡辩,但是因为对他的灵活机智和善变多谋非常欣赏,也就没有再追究下去,反而给了东方朔奖赏。东方朔又一次凭着自己的机变之术躲过了杀身之祸。

古人如此,在现代社会中对于我们来说,“滑”字更是显得十分必要:越是表面看起来毫无圭角,愚蠢至极,仿如庸才之人,实则他们的才华绝非普通人可比;好像都是胸无大志,其实是颇有雄才大略,不愿久居人下者。他们之所以不露声色,是因为他们知道对手强大、猎物不易取,而自己所处的境地并不利,且时机还不成熟,所以采用“滑字诀”扰乱对方的视听,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以求在斗争中一举制敌。

在如今的激烈生存环境中,人们总会为了生存下来而面对一些难以抵挡的对手。只有懂得隐藏自身实力,等待时机,才能在最后的搏击中,攻对手于不备,获得胜利,到达成功的胜境。

3.处事之窍在于左右逢源

适时则贵,失时则损。

——引自《曾国藩家书》

从清朝开国之初开始,满汉不和成为清朝最高统治者永远不能彻底解决的矛盾。清朝皇帝既要利用汉族地主分子为其服务,又加以严密防范。所以在处理这类关系上面,汉族地主官僚往往十分为难。而曾国藩对此则能左右逢源,应付自如。他对于满人的皇亲贵戚采取敬而不阿、以诚相待的态度,所以得到大多数满清贵族的支持与尊敬,而且在关键的时候,也常常得到他们的帮助。

在《曾国藩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早在1843年曾国藩担任四川乡试主考官的时候,道光皇帝派当时任大内侍卫的肃顺和台庄作为他的随行护卫。曾国藩知道肃顺是郑亲王的亲弟弟,台庄的祖上是得过“威猛巴图鲁”的满族皇亲。这两人虽是曾国藩的下属,但曾国藩从其出身、门第和相貌上判断出这两人日后不是等闲之辈。两人对曾国藩不亢不卑,尤其是看人的眼睛,似看非看,全不管面前人的反应。曾国藩知道为什么道光皇帝派这两人来给他伴差保护,明显地带有随行监督之意。他明白这两人在道光帝眼中的位置,也可见他们日后的前途非同寻常。所以曾国藩虽然身为上司,对这两人也是倾心结纳,推心置腹,和他们结成了好朋友。

在赴四川主考的路途中,必须经过直隶地面。他深知直隶有拱卫京都之责,总督一职多由满大臣担任,道光以前很少有汉人担任直隶总督的,所有直隶的事情,几乎都是皇上亲自过问。尽管曾国藩在汉人大臣中以敢于任事而著名,也以曾剃头的铁腕手段闻名后世,但他也知晓个中利害,所以在直隶地段除了晚上歇息几乎没有停留,只管一路往前赶,风景也顾不得看。十天后,总算出了直隶地段,进入山东地面,他这才放慢脚程,一路走一路观光。

在这次主考四川途中,曾国藩处理了许多不法的满清亲贵,而且每有大事必和肃顺等商议。也有人说曾国藩对玄学有很深的研究,精通于相人之术。曾国藩曾经很仔细地观察过肃顺,感觉此人有位登宰辅之分,也有横尸街头之祸,属天大福大贵大权大祸之相。所以每次和肃顺谈话时,曾国藩都很小心应付,以防埋下对以后不利的祸根。

肃顺很早就对曾国藩的为人处世怀有敬佩之意,曾国藩的尊上不媚上、敬下不欺下、崇权贵而不专事权贵的性格就很对肃顺的脾气。尽管曾国藩由于出身贫寒,过分看重银钱这一点肃顺也有些不齿,但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了曾国藩的“廉”。而满族贵族那种盛气凌人、敷衍了事、学无术、专门讨好皇室的作风,肃顺从小就对之深恶痛绝。肃顺深知在武学方面,满人强于汉人,但在文化义理方面,汉人是属于世界前列的,所以他对曾国藩十分敬重。曾国藩在这次任主考过程中也曾被满清亲贵所诬告下狱,几乎丧了性命,多亏肃顺从中说情斡旋,才得以逢凶化吉。此后肃顺果然飞黄腾达,成为权倾朝野的权臣。这也说明了曾国藩有识人之才,能够正确处理与满族贵族的关系,为他们所赏识和重用。

曾国藩深知汉族地主分子与满亲贵族之间的矛盾是无时不在的,在结识满族贵戚的同时,又巧妙地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他以清朝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为原则,所以在汉大臣中以敢于触犯权贵而著称。当有汉族大臣说他是满人的一条狗时,曾国藩却问心无愧,“别人说我是满人的一条狗,太小看我了,我是大清国的一条狗”。他并不以满人的走狗自居,而是以中国的传统道统为己任。他虽然深知没有满亲贵族的支持不能在仕途和事业上有所作为,但也时时注意和满清贵族中的腐朽势为划清界限。所以当重权一时的穆彰阿倒台时,作为得意门生和受恩非浅的他并没有受到太大的牵连,反而在变幻不定的动荡局面中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人初识洋人的时代。其时鸦片战争刚过去不久,当时各级官员谈夷色变,每因办理涉洋案件而使官员丢官丧命。在这次主考四川的过程中,就有人向他问起如何处理涉洋案件的事情。曾国藩也深感头痛,他对于洋人的情况也不甚了解,所以只能以得过且过来应付一时。他曾对肃顺说道:“夷人表面蛮横,其实诡诈得很,用那上瘾的鸦片掠夺我大清的白银,削弱我国力人力,为祸着实不浅!尤其是林制军获罪以后,夷人的气焰更是空前嚣张,朝中抚夷的人也越发得势了!可那些夷人岂是得了这些便宜就能甘休的?长此以往,早晚要出祸乱。”后来,曾国藩把四川简阳生和夷案原原本本地记载下来,而且在最后写道:“与夷人交涉最难持平,只能相机决断而已,别无他法。”顿了顿,他又写道:“夷人仗船坚炮利,从无道理可讲。我大清文化发达,文明久远,地广人众,如何就落后耶?深以为怪哉!”

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外国侵略者也是进行过深入思索的,只不过由于他所受的教育和时代的局限性,一时还找不到正确的答案,所以只能以一个官僚的习惯做法来应付。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做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但使彼之长技我皆有之,顺则报德有其具,逆则报怨亦有其具。”也说明了曾国藩具有兴洋务以图强的想法,而且后来付诸实施。曾国藩和外国人之间也曾经发生过一些矛盾和斗争。他反对外国人控制中国军队,对那些崇洋媚外的中国士大夫也非常反感,也注意维护清王朝的体面。

曾国藩的一生也是多事而局势多变的一生,他身处在各种矛盾的风口浪尖之上,但他能够审时度势,左右逢源,巧妙地处理好与各种人物与各个方面的关系,这无疑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4.为人处世,面子不可不慎

予人一分面子,人必予两分面子。伤人一分面子,人必损十分面子。为人处世,面子不可不慎。

——引自《曾国藩语录》

所谓“面子”,就是指一个人的尊严,我们如果想要与别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就必须给人留面子,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能让别人下不了台。曾国藩说:“予人一分面子,人必予两分面子。伤人一分面子,人必损十分面子。为人处世,面子不可不慎。”不给别人留面子,能够把陌生人变成敌人,轻则使自己陷入孤立的境地,重则招来祸患。曾国藩深谙儒家文化,饱经宦海浮沉,对此更是深有感触,懂得在官场中少树敌的办法就是给足旁人面子。

曾国藩在自己的日记里曾经讲述过一个故事,足见他对给人留面子的看法。

春秋时期,魏国大夫须贾才华出众,深得魏王的宠信。但是魏国与齐国不合,眼看着齐国逐渐强大,魏王非常害怕,于是,须贾去齐国说和。

须贾知道此次任务重大,关系到魏国的生死存亡。他的门客中有一个叫范雎的,很有才能。于是他就带着范雎一同前往齐国。到了齐国之后,齐王把他们痛骂一顿,赶了出来。

须贾没有把事情办好,生怕因此而失去魏王的倚重,于是想办法推卸责任。他对相国魏齐说,范雎私下接受了齐王送的礼物,向齐国泄露了秘密,所以任务没有完成。魏齐大怒,派人把范雎抓住,毒打一顿,打得半死,然后丢到厕所里。这件事情让范雎颜面丢尽,他决定要报仇。在旁人的帮助下,范雎侥幸保住性命,然后逃往秦国。

到了秦国后,他改名换姓,依靠自己的才华,得到秦王的赏识,被拜为丞相。在他的辅佐下,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并制定了“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逐步开始吞并其他国家。

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听说后,很是慌张,召集大臣们商议此事。相国魏齐说:“秦国是强国,我们根本就打不过人家。听说秦国的丞相张禄是咱们魏国人,他对父母之邦总是有感情的,咱们不如先去找张禄疏通疏通,请他在秦王面前说说情。”魏王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于是就让他得意的大夫须贾前往秦国去找张禄。

须贾来到秦国去拜见秦国的丞相张禄,一见之下,须贾立刻瘫坐在地上,原来张禄就是范雎改名换姓后的名字。当晚,范雎大摆宴席,把各国的使臣都请来了。他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一盆马料,叫两名脸上刺字的养马犯人夹着他,像喂马一样喂他马料,让他的面子丧失殆尽。并且范雎对他一边喂,一边还说:“替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人头给我送来。如其不然,我就要血洗魏国。”

曾国藩给人的形象是一派儒雅的风度,在官场中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事实上,那是后来的曾国藩,年轻时的曾国藩并不是这样。年轻的时候,曾国藩盛气凌人,经常与人争得面红耳赤,还经常议论别人,揭别人的伤疤,经常弄得别人下不了台,得罪了很多人。

有一回,曾国藩的父亲过寿,曾国藩的朋友小珊前来祝贺。但是曾国藩争强好胜,在席间他与小珊言语碰撞,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曾国藩的父亲对此看在眼里。

客人走了之后,父亲与曾国藩谈起做人的道理,父亲告诉他,与人相交一定要给人留面子。曾国藩听了父亲的话悔恨不已,于是亲自到小珊家去道歉。当晚,曾国藩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小珊前与予有隙,细思皆我之不是。苟我素以忠信待人,何至人不见信?苟我素能礼人以敬,何至人有谩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于致身及亲若此!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遣问其它?谨记于此,以为切戒。”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面子事关一个人的尊严。不论谁对谁错,给人留面子都是非常重要的。顺畅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你给别人留面子,别人自然也会给你留面子。在别人做错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给别人留面子就更加难能可贵。旁人冲着你的这份情谊,在你出现困难的时候,也会给予你帮助。你若是不给别人留面子,那就很容易招致别人的怨恨,别人就会在你的发展过程中给你下绊子,让你举步维艰。曾国藩成功的人生告诉人们,给人留面子是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办法,是在职场中游刃有余的重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