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人生
3742100000010

第10章 人生的三路向——道德 价值观和宗教(1)

所谓人生态度,说深也深,说浅也浅。说得深入,便进入了哲学范围,进行了天地人的思考;说得浅显,倒也不是出世入世这般简单。梁漱溟先生将其分为深浅、曲折、偏正,想必也在世俗、道德和宗教内寻得了一个说法。

海因茨难题——儿童道德观的发展

在发展心理学中,有一则非常着名的故事,叫作海因茨难题:

在欧洲的一座小镇上,有一位女子因为患上了癌症,马上就要死了。这种癌症非常罕见,市面上根本买不到对症的药品,如果再找不到治疗这种癌症的药,女子就必死无疑了。

这时候,小镇的一位药剂师研制出了一种新药,能够快速治疗女子的癌症。可是,这位药剂师是一个奸商,配制药品的成本只要200美元,他却向女子的丈夫海因茨开价2000美元,价格是药品成本的10倍。

为了买到这剂药,海因茨变卖家产,到处借钱,最终却只凑到了1000美元。海因茨请求药剂师:“我的妻子快要病死了,能否把药便宜一点卖给我?”药剂师拒绝了。海因茨接着说:“能否允许我赊账?剩下的钱我会慢慢还给你的。”药剂师再次拒绝了他。海因茨别无他法,当晚潜入药剂师的仓库,将药偷走。可是很不幸,他被警察发现了,随后被带进了警察局。

这则故事是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测试儿童道德发展的题目之一。劳伦斯·柯尔伯格是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继承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后来提出了着名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说起柯尔伯格和“道德发展”之间的因缘,还要追溯到他的第一份工作。高中毕业后,柯尔伯格曾经到一艘商船上工作。在担任商船机务士期间,柯尔伯格曾经协助欧洲的犹太难民通过英国人把持的海关,偷渡到以色列。

这样的经历让柯尔伯格开始思考:什么时候,一个人不服从法律的行为,但是在道德上是正确的。这一思考一直伴随他许多年,当他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时,便特别研究了心理学和道德心。9年后,柯尔伯格完成的博士论文就是《10~16岁学童道德思维与判断方式之发展》,而“海因茨难题”便是其中的一部分研究资料。

讲完故事后,柯尔伯格便会提出相应的问题:海因茨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作为丈夫,他有义务去偷药吗?如果将死的不是海因茨的妻子,而是一个陌生人,海因茨还会这样做吗?海因茨偷药是犯法的,但是他的行为违反道德了吗?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只要回答出这些两难的问题,便可从中推知儿童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判断其道德水平处在4岁还是20岁。

在回答“海因茨难题”时,有的儿童做出肯定回答,有的儿童做出否定回答。柯尔伯格并不关心儿童给出的答案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反而更重视儿童为了解释其答案而给出的理由。在柯尔伯格看来,这些理由便证明了儿童头脑中的逻辑。这些推理问题的思路便是判断儿童道德水平的标准。

针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问题,不同学派之间的观点相差悬殊。不过,所有的学派却在一个地方达成了共识,即心理发展是按照一定的方向和顺序进行的。就像人的身体成长是从低级向高级一样,心理发展也有一定的先后顺序。这个顺序是不能随便颠倒的,也不会发生混乱。

根据一系列两难问题的测试,柯尔伯格用了10年的时间跟踪记录了727个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经过世界各国的验证之后,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继而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水平处于前习俗水平。此时儿童完全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依靠外界的奖励或者惩罚进行判断。因此,处在第一阶段的儿童会用“如果妻子死了,海因茨会有麻烦”来支持他的行为;反之,觉得海因茨不应该偷药的儿童认为,“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那样他就会被警察抓起来”。

第二水平称为习俗水平,主要以实用主义为主,儿童会根据行动后获得的回报情况或者减少损失的情况来进行道德判断。因此,支持者认为:“海因茨被抓之后,如果将药还给药剂师,就不会被判处严重的刑罚,出狱后可能还会见到妻子。”反对者则认为:“如果在海因茨坐牢期间妻子死了,那么他的一切行为都没有意义了。”

当儿童的道德水平发展到第三水平,即后习俗水平时,主要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作为判断行为的标准,往往考虑到社会正义和个人尊严而超越法律标准。进入到第六阶段时,儿童则会完全依从道德原则。支持海因茨的人认为:如果他不去偷药,眼睁睁地看着妻子死去,过后他一定会自责一辈子。即使站在法律立场上看,他没有犯任何错,但是良心的标准会令其难过。相反,反对者认为,如果偷药,海因茨可能不会责备自己,但是会受到他人的指责。因为他没有按照诚实和良知的标准做事——偷窃不仅是法律不允许的行为,同时是受到更多道德指责的行为。

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0~9岁的儿童属于前习俗水平,16岁以后,大部分人能够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是真正能够达到的人非常少。在后期的理论修正中,柯尔伯格也根据新时代的具体情况,针对一些成人无法达到的水平增加了过渡阶段,但是其理论的整体框架并没有改变。

非理性选择——道德的起源

心理学家曾经用猴子做过一次实验,以此验证道德的起源。

在关有五只猴子的笼子里,笼子顶端挂有一串香蕉。研究人员在香蕉附近安装了侦测的装置,一旦有猴子试图摘香蕉,侦测装置就会喷出水来,将笼子里的五只猴子全部淋湿。

第一只猴子想去摘香蕉时,不仅没有摘得香蕉,还害得每只猴子都被淋湿了。第一只猴子放弃了。接着第二只猴子去尝试,结果还是一样。当五只猴子都做过同样的尝试之后,发现结果总是一样的。于是,五只猴子达成了一个默契的共识:不能去摘香蕉,否则大家都会被淋湿。

这时,研究人员释放了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放入了一只新猴子——猴子A。初来乍到的猴子A并不明白游戏规则,看到香蕉就想去摘,结果被另外四只猴子揍了一顿。因为另外四只猴子知道,猴子A的做法会害得它们被淋湿。猴子A又尝试了几次,结果每次都被打得满头包,最后它放弃了。

接着,研究人员又释放了一只猴子,同时放入一只新猴子——猴子B。一如猴子A刚刚进入笼子时的场景,猴子B试图去摘香蕉,结果被另外四只猴子揍了一顿。值得注意的是,在另外四只猴子中,就有刚刚被教训过的猴子A。根据研究人员的观察,在殴打猴子B的过程中,猴子A比任何其他猴子都用力,似乎带着一种“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报复心理。经过几次被打,猴子B也放弃了。

研究人员相继释放了原本的五只猴子,重新放入了五只新猴子。结果每一只进入笼子的新猴子都会经历猴子A、猴子B的阶段。当所有旧猴子都被换走,留下来的猴子没有一个去摘香蕉。它们并不知道摘香蕉会被淋湿,只知道摘香蕉会挨揍。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道德一词,在中国可以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所谓的“道”便是自然运行和普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也就是说,道德原本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独立的概念。直到荀子《劝学》篇,“道德”才作为一个词使用,所谓“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的历史上,“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在古希腊,道德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因此道德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伦理学。在希伯来、伊斯兰和印度文化中,道德则附属于宗教,教义所推崇的理念和行为便是道德。在非洲人和印第安人的部落中,传统习俗即是道德。

可见,道德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在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是有先后排序的,具体到某一道德方面也会略有差异。比如在美国人的亲疏关系中,排在第一位的一定是伴侣,其次是儿女、父母、朋友等。在中国,排在第一位的通常是父母,其次是伴侣、儿女等。这种文化背景的不同,就会导致许多行为上的差异。

一般意义上,道德主要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关乎个人、家庭的一般称为私德,关乎社会公众利益的则被称为社会公德。比如能否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应不应该在公共汽车上让座?可以闯红灯吗?为了赢得竞争是否可以不择手段?在伦理学中,不仅需要解释人应当怎么做,还要解释为什么这么做。前者成为道德规范,后者成为道德哲学。

生活中,任何人都能够说出一些道德箴言来,将它们进行分类,纳入伦理学的体系也不难。困难的是,这些道德标准、箴言、信条的依据何在?人们在了解行为标准的同时,也应该进一步弄清楚,道德何以成为道德。

一直以来,对于“道德从何而来”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道德是天生的,具有遗传性”,有人说“道德是后天形成的”。坚持“道德是天生的”的学者认为,自从人类产生了语言,一个人的好名声往往能够传播很远。同样在面对困境时,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诚实、善良、具有献身精神的个体,因此,道德感强的人得以在竞争中存活,好的行为也随之遗传下来。

这一说法似乎无法反驳,却也只是一种假设而已,至今为止,没有直接证据表明道德来自遗传。不过,却有人依循这条线索,将道德判断和人的生理构造联系起来,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约舒亚·格林便是其中一位。

格林教授设计了两个道德上的难题,分别是“扳道难题”和“桥梁难题”。当被试在思考这两个问题时,格林教授用核磁共振仪来测试被试的大脑。被试大脑最活跃的部分,可能就是控制道德感的区域。

“扳道难题”是这样的:有一列火车即将行驶到一个铁轨的岔口,一边的铁轨上躺着五个人,另一边躺着一个人。请问,如果你是扳道工,你会不会扳道,让火车从一个人的那边通过?

“桥梁难题”是这样的:同样是一列火车驶来,一边的铁轨上躺着五个人,另一边的铁轨上躺着一个人,如果此时你的同伴正站在大桥上,他身形硕大,将他推下去就可以挡住火车,从而挽救铁轨上的生命,你会选择将他推下去吗?

实际上,“扳道难题”是一个偏重于理性思考的问题,而“桥梁难题”则是一个偏重于感性的问题。在“扳道难题”中,大多数被试选择了将铁轨扳到只有一个人的一边,这样就能少死五个人。核磁共振仪也显示,当被试做出选择时,大脑中负责理性思维的部位非常活跃。

在“桥梁难题”中,大多数被试选择“不会”,即使理性的判断是“这样可以挽救六个人的性命”,但是这一判断违背了“不应该杀人”的道德天性。此时,大脑中最活跃的部位在前扣带皮层,表示被试在情感和理性上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因此,格林教授认为,这种非理性的情感便是人类道德的起源。

道德文化之对比——美国与印度

2007年3月,印度新闻广播部对来自法国的一个卫星电视频道——法国时尚频道颁布了封杀令,并指责其“节目品味不高,可能影响印度民众的道德观念”。据说,事情的起因是因为政府接到民众的投诉,称法国时尚频道的电视节目多为时尚秀,衣着暴露的时装模特让民众感到非常不适。

禁令从2007年4月开始生效,为期两个月,但是政府并未在禁令中说明,当禁令期满后将对法国时尚频道采取何种措施。历史上,这是法国时尚频道第二次遭禁,上一次是2002年,为期一周。

实际上,每个国家都有对外来电视节目的审查制度,差别只是审查的程度和层面不同而已。有趣的是,针对印度的引进节目,发出反对声音的往往不是政府的审查部门,而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民众。像这种电视频道、电视节目被禁播的事情后来也时有发生。

2009年,印度就有一档名为《直面真相》(Facing the Truth)的电视节目遭到观众的投诉,不仅民众声称“节目内容非常下流”,甚至有议员说节目的策划者“试图毁掉文化社会”。经过长期的争论后,最终这档节目不得不停播。

实际上,《直面真相》不过是一档由知名人物参加的真人秀节目,和《谁能成为百万富翁》这类知识竞赛节目不同的是,《直面真相》的主持人会当着观众的面问嘉宾一些非常私隐的问题,比如“你是否偷拿过酒店的床单”、“是否有人因为你而堕胎”,有时还会涉及不忠、乱伦以及社会禁忌的话题,正是这一点触怒了印度的民众。

除此之外,印度民众对于包含性暗示的广告,如衣着暴露的女人做脱毛膏的宣传以及电视中表现出女性强烈渴望男性的内容都非常反感,因此新闻广播部每天都能接到来自民众的大量投诉信件,为此有许多电视节目、电视广告被临时腰斩。

究其根本,还是源于整个印度社会的传统观念。一直以来,印度的着装相对比较保守,尤其是对女性而言。虽然印度女子在穿纱丽的时候,小臂和腰部可以完全暴露出来,但大腿到脚踝却必须包裹起来。文化的要求导致民众无法接受与传统相异的着装,以至于年轻的女性穿上吊带背心,就可能被视为性解放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