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人生
3742100000015

第15章 成长的烦恼——童年 生活方式和父母教养(3)

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温和发展倒也没有问题,当良性标签、中性标签转变为负性标签时,就可能激发孩子的越轨行为。在处理越轨行为的过程中,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喜欢给越轨者贴上“坏孩子”、“不良分子”的标签。当标签的定义被当事人接受,并且纳为自我形象时,原本善良的、希求回归“正常人”的孩子就会确认自己是坏人,被迫只能和坏人为伍,从此做出更加恶劣的越轨行为。

可惜,中国的家长一向讲究的是“挫折教育”,也就是采用批评、惩罚甚至贬低的方式来激励孩子进步。因此,许多家长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张阿姨家的宝宝多会说话,你看看你”、“隔壁的明明已经背下来一百首唐诗了,你每天就知道玩”、“看看人家孩子多乖,从来不吵不闹”。在许多人的童年记忆中,总是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虽然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但他就是永远比我们听话,比我们聪明,比我们成绩好。

其实,在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是非常成熟的时候,家长这样的“激励方式”往往变成“虐待的手段”。尽管有些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却常常因为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而适得其反。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孩子考试不及格,爸爸一直骂他:“你就是笨,怎么学都学不好了,你个没出息东西。”这就是人身攻击,属于精神虐待。长此以往,孩子不仅很难取得好成绩,还会失掉学习的自信心。

反之,如果爸爸跟孩子说:“你这两个礼拜一直打球,都没有好好读书,现在考试不及格了,你说怎么办吧?”相比之下,这样的批评要温和许多,还能在保护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前提下,起到激励的作用。

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会影响其对自我价值的判断。一个自尊心经常受到打击的孩子,自我评价也会非常低。比如,妈妈总是说“你这么胖了,怎么还吃”、“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你还能干好什么事儿啊”……即使是生活中的小事,累积起来也是一个庞大的负担。如果孩子从小就处在充满负面情绪的环境中,孩子容易变得自卑,遇事逃避,甚至发展为偏执型、依赖型人格。说严重点父母的一言一行往往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命运。

最爱的人已远走——隔代教养

格非是一个上班族,平时和妻子上班忙,因此女儿一直由岳父、岳母照顾。在女儿上幼儿园之前,每天的穿衣、吃饭、下楼玩耍都是由岳父、岳母代劳。可是,自从女儿开始上幼儿园,诸多问题就开始暴露出来。

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女儿总是东瞧瞧、西望望,不是拿个玩具在手里玩,就是先玩一会儿再吃两口。等她想要吃饭的时候,不是饭菜凉了,就是用餐的时间过了。每天没到放学时间,女儿就跟老师说饿。为此,老师曾经不止一次跟格非联络,希望爸爸、妈妈能够配合老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格非观察了几天之后,才发现女儿不好好吃饭的根源所在。原来,当他和妻子不在家的时候,岳父、岳母总是追着孩子喂饭。不管孩子在餐桌上玩玩具,还是在客厅里跑来跑去,两位老人一定是跟在她屁股后面,一点点喂她,直到她吃掉了一碗饭为止。

岳母的说法是:“不管怎么吃,总是要让她吃饱吧,不能让孩子饿肚子啊!”格非的观点则是:“孩子不能这么宠着,要让她养成良好的习惯,否则的话,幼儿园的培养就没用了。”因为意见不合,格非和岳母争论得面红耳赤,为此,妻子还和他闹不愉快。

看似一个非常简单的吃饭问题,实际上是两代人教育理念的不同。老人的想法是,不能把饭放凉了,让孩子吃着不舒服。年轻人的想法则是要给孩子立下规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能一味地纵容孩子。可惜,由于双方都固执己见,往往沟通不成,还增加了彼此的心理负担。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老年人退休之后都喜欢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美国俄亥俄大学的卡哈纳夫妇也发现,四到五岁的孩子喜欢和祖父母在一起,因为可以得到礼物和特别的待遇;八到九岁的孩子则喜欢和祖父母一起游戏、一起出去玩。进入到青少年阶段后,和父母发生冲突的孩子喜欢寻求祖父母的信任和支持。

而且,当人进入老年阶段时,童年期和祖父母有互动关系的人能适应得更好。在和祖父母的互动中,他们已经建立了关于“老年”的正确观念以及对未来生命的预期。童年积累的适应经验使得他们在自己走向衰老时不至于发生恐慌和不适。

可是,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爸妈逐渐衰老的身体、陈旧的教育观念和过分溺爱孩子的做法,往往给孩子的行为养成和人格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尤其是那些两个人同时忙于工作、两地分居的家庭,年轻的父母不得不将孩子留给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顾,由此催生出了一个新的社会现象——隔代教养。

所谓隔代教养,狭义上讲,指的是祖父母作为孩子的主要照顾者。可能因为离婚、死亡或者遗弃等原因,父母不能亲自抚养孩子,这时,祖父母不得不挑起养育孙辈的担子。如今,隔代教养的涵盖范围拓宽了许多,一般用来指父母都需要工作或父母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家庭,由于无力照顾孩子,则请求祖父母帮助照顾。有的家庭是由长辈协助照顾孩子,有的家庭则将照顾孩子的责任全部留给了长辈,比如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村家庭。

由于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已经年迈,没有工作能力,在照顾孙辈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基本的物质生活能够保障,但适时的教育却难以保障。因此,隔代教养的家庭常常出现“长辈辛苦、孙辈抱怨”的现象。此外,老年人开始记忆力衰退,思维变得迟钝,这种自然衰老的特征会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隔代的长辈都喜欢用溺爱的方式对待孙辈。即使年轻时一向以“严父”形象面对儿女的父亲,到老了也会发生角色转变。其中一个原因是老人将孙子、孙女当成了精神寄托。尤其是退休后的老人,在社会上没有实现自我价值之处了,照顾孙辈就成为他们生活的最大乐趣。

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过分溺爱孩子。生怕不能立刻满足孩子的要求,于是就付出无原则的关心和爱护,有时候甚至发展成袒护和迁就,凡事都顺着孩子的性子来,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不幸的是,从小的娇惯和放纵往往会害了孩子。毫无约束的生活使得孩子觉得自己处在说一不二的位置,任何人都会对他唯命是从。即使过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年纪,也会继续要求他人无条件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此后,就会发展成任性、自私和为所欲为的性格。

对于正在发展安全感、自信心、进取心和依恋情感的孩子来说,需要的是一个舒适的、温馨的环境,有父母陪伴,能提供较多交流机会。可是,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家里往往不能满足这些条件。即使是物质条件足够丰富,无法和父母见面、沟通,也会切断原本的亲情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