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人生
3742100000019

第19章 发现另一个世界——个体与社会文化(3)

这样的选择真的有对错之分吗?尚且不能定论。在这个是非曲直的世界生活,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种种的诱惑。到底是遵循理性的要求,按照心中的原则做事,还是顺从于心中的欲望,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如果不曾真的遇到必须选择的情况,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的选择。

在某些转念的时刻,可能任何关于人生态度、社会认知、心理机制的说教都是徒劳的,“此刻我是快乐的,并祈求这份快乐持续下去”。即使如此,也不一定要成为道德良心挞伐的对象吧。

可惜的是,没有人能够像看小说、看电视一样,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选择的路,哪条是正确的,哪条是错误的,更无法知道路的终点在哪里。毕竟,人生中许多事情是无法条分缕析地说清楚的,需要清楚的是,走过的路不能像纸上的痕迹一样,用橡皮就可以轻轻抹去。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做淑女还是做妖精——他人印象的影响

社会变得多元化之后,衣食住行的各种风格开始变得丰富,女孩子的打扮也开始变得花样翻新,随便在街头瞄上一眼,能看到充斥街头的嘻哈朋克,也能看到复古风格的紧身旗袍,哈韩哈日的青少年人不少,妩媚妖娆的女子也大有人在。如果说,什么样的打扮更令人生出清水出芙蓉的感慨,一个回眸、一个微笑都能令人沉醉其中,莫过于清纯、甜美的淑女范儿了。

不要误会,此淑女并非古代礼教制度下长住深闺、恪守妇道的“贤良淑德”女子,而是在智慧、内在力量和行为规范上都无可挑剔的优雅女子。淑女并不一定要扮萝莉、装可爱,更无须扮得楚楚可怜,要人保护,而是培养自身独具特色的、令人感到清新舒适的个性。淑女可以不漂亮,但是绝对不能不优雅。

如今的淑女虽然不要求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至少要长有一颗装着思想的脑袋。即使不做职场上的女强人,即使没有个人特长,至少记得在工作中找到自身价值,而不是变身全职太太,靠男人养活自己。

除非你的能力超群,否则的话,不要用扭捏做作的姿态冒充淑女。如果伪装不来的话,就乖乖地学习,通过站、立、坐、走各方面的训练来提升自己的气质。如果实在违背天性的话,自然不可勉强为之,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就不好了。

中国古代的淑女文化完全摧毁了女人天生的美感,到了宋朝时期,女人竟然要通过缠足的畸形方式来满足男人的癖好。相比之下,英伦的淑女风范却和闻名遐迩的绅士品格并驾齐驱,成为培养社会美感的一条途径。直到今天,职场中最具淑女气质的员工依然是各大猎头争抢的对象。

在衣着打扮方面,英国的男性和女性都非常重视,甚至成为礼仪课程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和生活在法国南部以及地中海附近的女子不同,英国淑女没有奔放到穿红戴绿,而是较多选择素雅的纯色、无花纹的服饰进行搭配。到了冬天,淑女们最多在黑色外套上配一条亮色的围巾。

这种淡雅的装扮并非刻意追求,可能和英国临海,常年多雨多雾、空气潮湿有关。幸运的是,低调的风格常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即使在大型的酒会上,也足以和浓妆艳抹的佳丽分庭抗礼。

衣服只是淑女学堂的第一步,英式淑女在说话、语气、坐姿、行走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即使是寻常人家的女子,也会挺直了背与人谈话,语调不高也不低,动作幅度不大,有时候,她甚至会定格在某一种姿势,好像在给画师做模特一般。由于文化影响,高声说话、打断别人的话都会被看作是没有教养的行为。

淑女的微笑是在服装打扮、言谈举止之外的修养。就像衣着整洁是为了让别人看着舒服,给予别人最好的尊重一样,适当的微笑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在微笑时,淑女们会露出洁白的牙齿,让人感到非常舒服。为此,她们会定期到医院检查牙齿,并且洗牙,一个淑女是断然不会呈现出牙齿发黄或口臭的形象的。

虽然一千多年前的诗歌就曾经如此赞美淑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是如今,清新可人、低调内敛的淑女却往往输给风情万种、神采飞扬的“妖精”。淑女总是含蓄温婉,步步为营,“妖精”则横冲直撞,肆无忌惮地在世间游走。

“妖精”通常不喜欢掩饰,高兴时说“我要跳舞,谁来陪我一起跳”,不高兴时说“烦着呢,你给我滚一边去”。即使她肤色苍白、不着粉黛,依旧可以成为众人的焦点。“妖精”总是放肆的、多变的,甚至有点诡计多端。但是,这些也让她成为获胜的赢家,无论是职场还是感情中,“妖精”总是可以光鲜亮丽地飘来飘去,充满无限魅力。相比之下,淑女的内敛、谦让却黯淡了许多。

从男人的角度来说,“妖精”和淑女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女人:淑女就像是银耳莲子粥,温暖细滑,令人心旷神怡;“妖精”则像是辣子鸡丁,刺激迷人,令人神魂颠倒。对于淑女与“妖精”的分析,没有人比张爱玲看得更透彻了。

张爱玲在《红玫瑰白玫瑰》中曾有这样的讲述: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可是,从女人的角度来看,是什么让女人变成淑女或者妖精呢?想必要在文化发展史中追溯原因吧。英式淑女来源于英国人仪式化的生活,因此衣食住行都陷入了仪式的阵仗中。只是不知道,如今大行其道的“妖精”,她们是从淑女的仪式中跳脱出来的,还是让女人的天性得到了解放?

不管怎样,将淑女或者妖精放在男权的放大镜下观看,定会引起女权主义者的不满。当女人不再希望被当做客体,被男人贴上各种品鉴的标签时,野蛮女友和河东狮吼便开始大行其道了。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中,女主角的男友这样说道:“如果她的鞋穿着不舒服,一定要和她换鞋穿。如果她打你,一定要装得很痛。如果真的很痛,那要装得没事。”在依旧由男人掌控整个社会命脉的韩国,这部电影可谓是女权主义者的发声练习了。

可惜,现实的情况远远没有电影中美好。在成功学泛滥各个行业的今天,淑女养成记、魅力培训班纷纷开办收徒,专门教授“女人何以成为女人”、“女人何以俘获男人”的课程。作为一种属于女性的成功学培训,它期待的并不是将女人培养成淑女或者妖精,而是适时地利用游戏规则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哪怕规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对于这样的现象,除了中国依旧是一个男权的社会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引进了淑女文化,却没有引进绅士文化。因此,无论女性成为端庄贤淑的妻子,还是风情万种的情人,都逃不掉成为被欣赏者的命运。

在淑女文化的祖国——英国,情况却开始向另外一个极端发展。英国政府的一项调查表明,现代的英国女性在生活上越来越像男性,她们喜欢与朋友畅饮,喜欢驾车狂奔,也喜欢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职位提升上。由此,英国的绅士们开始抱怨:女人越来越没有女人味儿,而表现出了男人味儿。

无论是从教育水平上来看,还是从生活方式来看,拥有全职工作,能够驾车外出兜风,追求生活变化的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确能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在这一点上,淑女也好,妖精也好,魅力女人培训班的学员也好,都能够摆脱他人的视线,做一个自由的个体。

转角遇到达西先生——傲慢与偏见

但凡看过小说《傲慢与偏见》的读者都会被这个曲折而圆满的爱情故事吸引,甚至将附属的影视剧作品通通网罗在手,一遍遍地咀嚼其中滋味。故事中的伊丽莎白聪明、坦率,有着良好的淑女教养,达西先生在目空一切、傲慢自大的表现之下,也有着智力过人、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等复杂的性格。不过,当两个人从彼此互不了解,到互相看到了这些难能可贵的品格,也算是经历了一番荡气回肠吧。

从达西先生的出身背景来说,他的确有骄傲的资本。达西先生出生于富有的地主家庭,母亲还是出身贵族的小姐。父亲去世后,达西先生继承了家族的产业,成为半个郡的领主,每年有上万英镑的收入。在家庭女教师每个月只有4英镑收入的时代,达西已然是那个时候的“高富帅”了。

良好的出身、巨额的财富让达西先生形成了严重的等级观念,当然,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思想,而是18世纪末期英国社会的真实状况。那时,对于一位出身卑微、没有财产的女子来说,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就是嫁给一位“达西先生”。因此,作者才会在小说的开篇写道:“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

对于条件如此优渥的择偶对象,一般女子都极尽恭维,奋力讨好,就像宾利先生的妹妹那般。即使达西先生时常沉默寡言,态度冷淡,除了必要的应酬之外甚少表现出热情的一面,也不会影响身边万千追求者的热情。

可惜,向来傲慢又势利的达西先生在伊丽莎白面前吃了闭门羹。初相识时,达西先生就因为自己的傲慢态度招来了伊丽莎白的偏见。他不仅评论贝内特一家的姑娘“长得不错,就是太爱笑了”,甚至在舞会上怠慢伊丽莎白,说“她还行,但是并不很漂亮”。直到第二次见面,达西先生才低下他高贵的头,看到了伊丽莎白那双乌黑发亮的眼睛。

由于刻板印象的作用,伊丽莎白不仅在舞会上拒绝了和他共舞的请求,甚至拒绝了他的求婚。从伊丽莎白的角度就可以看出,达西先生的这一举动是多么唐突,又是多么的自以为是。从他们第一次见面到达西先生成为贝内特家的常客,他几乎不和伊丽莎白说话,即使发表意见,也只是应酬式的交谈。相比倾诉柔情蜜意,他在发表个人观点上表现出更大的激情。

有趣的是,达西先生将这一思维方式一直延续到爱慕难耐而向伊丽莎白求婚的那一刻。他坦承自己不喜欢贝内特太太、伊丽莎白三个年幼的妹妹和她低微的社会地位,几个月来,他的心里一直在和自己的家世、地位、社会名誉做斗争,忍受着无尽的痛苦。似乎在他看来,自己能够如此屈就地接受一位身份卑微的女子,向她提出婚姻的请求,伊丽莎白就应该感恩戴德,接受他的求婚,以回报这份恩情。

这一次,傲慢的达西先生大错特错了。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的偏见已经不只是因为他傲慢的性格,而是认定他故意破坏了宾利先生和姐姐简之间的感情,而且伤害了朋友韦翰先生的友谊。不管是误会也好,事实也罢,这份偏见诚然已经根深蒂固了。

幸好,在后续的故事中,达西先生一改冷漠高傲的待人态度,热心地帮助伊丽莎白解决家里的事故,让原本藏在傲慢背后的真诚、热心和善良纷纷显露出来。自然而然地,有情人终成眷属。

《傲慢与偏见》的故事已经诞生了两百多年,作为傲慢者的代表,达西先生的形象也已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可惜的是,世界上像达西先生一样自以为是、轻视他人、对别人怠慢无礼的人大有人在,但能够像他一样,在遭遇批评后知错就改的人却没有几个。

纵观各种类型的傲慢者,几乎所有人都具有非凡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不过,当他们走到了高峰时,难免开始恃才傲物,变得清高自傲。要么觉得周围人都是凡夫俗子,断然不可与之同流合污,要么担心自己被品行不端者连累,背上了污名。因此,傲慢者总是将自己定位为掌握真理的少数人,不是对他人疏远,就是被他人群起而攻之。

不过,傲慢者也常常表现出一种特殊的人格魅力。当他远在天边时,人们总是会被他的才华、他的品行、他的个人修养所吸引,正因为无法亲身体会,这些优点会被无限放大,成为傲慢者人格的闪光之处。一旦他来到了跟前,傲慢的态度暴露得一览无余时,原本的优点也会显得微不足道了。更多的时候,人们会像伊丽莎白一样,对傲慢者产生根深蒂固的偏见。

实际上,世界上的优秀者非常之多,傲慢的优秀者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心理学家曾经在实验中发现,那些“上天赐予成功”的优秀者往往容易变得骄傲自大,轻视弱者,甚至希望将别人踩在脚下;相反,那些通过自己努力,后天奋进取得成功的优秀者,时常愿意成为他人向上攀爬的阶梯,催人奋进。

其中,前者的傲慢被称为骄纵的自豪感,后者的傲慢则被称为真实的自豪感。如果一个人通过努力和汗水,历经了许多波折才取得成功,就会形成真实的自豪感。因为成功并非来自天赐,而是归结于之前所有的努力和付出。这样的人容易与他人产生共情,即使面对不如自己的人,也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断不会生出傲慢、自大的态度。

当一个人本身并未付出太多努力,就轻而易举获得财富、社会地位和名声时,就会更加关注自我,并且认为“我天生就应当如此”。自我膨胀之后,难免会忽略他人的感受,感觉自己好像站在高处,俯瞰平庸的众生一般。同时,这样的表现也会招来诸多的偏见。

实际上,从达西先生的贵族出身来看,他的优越感和自豪感是与生俱来的,从小便拥有了财富、名声和社会地位。因此,他觉得自己很牛也是合乎常理的思维方式。面对平庸而卑微的乡村小姐,他能够看到伊丽莎白敏锐的大脑、不人云亦云的思考已然不易。试想,如果将达西先生和伊丽莎白放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两人一辈子都是平行线,永远不会有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