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影响力
3742600000029

第29章 教育心理学提升你的影响力(2)

结婚一年后的一天,酋长来到了女婿家里,当时正赶上一场十分热闹的酒会,酋长发现有一个十分美丽的女子被很多人围在中间,她一边唱着优美动听的歌曲,一边跳着好看的舞蹈。酋长很好奇,便问女婿:“这个女子我们怎么没见过,是谁家的小媳妇?”女婿兴奋地说:“那是你的大女儿啊!”酋长根本不敢相信这个事实,见岳父不相信,他接着说:“结婚后,我发现了她被隐藏的美丽与潜质,她并非如您所说只值一头牛的价,因为当我用九头牛的价去珍爱她时,她俨然脱胎换骨。我赞美他,并用很多美好的词语去描绘她,就这样,她成了您现在看到的样子,这一切都源于我相信她值得我那九头牛的聘礼。”

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女子因为父亲的瞧不起而成了“廉价”的丑小鸭,后来却因为丈夫的疼爱和赞美变成了珍贵的白天鹅,这是多么神奇的力量啊!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是什么样,最终取决于他/她内心期待的是什么。换句话说,当你想要什么时,相信是最好的力量。酋长的大女儿正是获得了丈夫的信任和赞美,才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进而增强了其自我价值体系,并自信、自尊起来。当这种积极的能量被传递到她的内心与骨子里后,为了避免丈夫失望,她会尽最大的努力去维持这种能量,因为,赞美和信任永远都是一种正能量,一旦进入人的身体,便能够促使人的行为发生改变。

其实,这则美丽的传说背后还有一个十分凄美的爱情故事。塞浦路斯国的国王皮格马利翁十分爱好雕塑。有一次,他雕刻出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她精致的面容和曼妙的身姿让这位国王如痴如醉,每天都爱不释手。渐渐地,国王居然爱上了这个雕塑并期待着她如同真人一样同自己说话,为自己跳舞。他深情地凝视并在心中默默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也不知过了多久,雕塑在国王深情的凝视中真的变成了活人,并成了国王的妻子。

由此可见,一个美好的信念和期待带给人的力量有多大。而今天,当我们站在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上来审视这一问题时,便会发现,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道理也是一样的。

受到上述爱情传说的启发,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与他的助手一起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找到一所小学,并宣称要在这里进行一场“未来发展趋势实验”,他们告诉那里的校长和老师们,经过研究,他们发现了一批“最具发展潜能”的学生,然后把一份印有这批学生名单的文件交给了学校。临走前还特别叮嘱做好保密工作,以免实验的正确性受到影响。后来大约过了八个多月,再次进行测验时发现,那些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各个方面都很优秀。

实际上,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撒了谎,那份所谓的“最具发展潜能”的学生名单根本就不是研究出来的,只是随机抽取出来的学生而已。但为什么在那些学生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奇迹照旧发生呢?很显然,因为罗森塔尔递交的名单对教师们产生了暗示作用,改变了老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看法,当老师们将自身的这种心理通过语言或肢体语言、情绪等不同途径传递给学生时,学生就受到了强大心理暗示的作用,比如“你很聪明,你最具发展潜力”、“我十分看好你,你将来一定很有出息”等暗示,进而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充分信任和期待,逐渐变得有自信、自尊和自强,其骨子里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可见,当你向一个人表达出积极的希望时,这种积极的正能量便会使接收者取得进步;相反,如果你传递出去的是消极的信息,那接收到的人势必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和心态,进而自暴自弃,放弃前进。因此,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变好,那就多给出一点肯定和信任吧!

二、信任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家长或教师要想给予孩子最积极的期望,最好的办法不是过分赞美和毫无节制的关爱,而是要发自内心地相信孩子,并用你的信任改变他们的行为。因为你相信他们可以,他们就一定能够做到。相反,如果你觉得他们不行,那阻力和消极因素便会真的产生,最后他们就真的不行了。

有一所中学,新上任了一位看上去很有威严的校长,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位校长上任后也开始了这样的举措,其中就包括更换学校大厅的大门。之前,大厅的大门总是遭到某些学生的暴力对待,他们不是用脚踢门,就是用身体用力去撞,久而久之,大门不是这里坏就是那里坏,连维修工人都觉得这门修得太过频繁了。

为此,学校的管理人员真是想尽了办法,甚至还曾在门边贴上各式各样的标识语,比如“禁止踢门,违者罚款”、“严禁损坏公物”、“请脚下留情”等字样,但最后门坏的次数却更多了起来。这件事引起了新校长的重视,他将此列为重点治理事项。

很快,学生们发现,大门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一道闪闪发亮的玻璃门,阳光洒在上面分外的好看,旁边墙上的标语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都不见了,每个人走到这扇玻璃门的前面时,总是忍不住停下脚步,并悄悄地对着玻璃欣赏里面的自己。很久之后,大家似乎才反应过来,原来这扇大门自从装上去的那天起就没有再换过。

这位新校长装上去的并不只是一扇玻璃门,更是一颗信任的心,当学生站在这扇信任的门前,有谁会忍心去破坏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很多年以前,五岁的小眉在一家幼儿园学画画,每次爸爸妈妈问“我们家小眉最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呀?”的时候,她都会嘟着小嘴说:“我最喜欢刘老师了。”显然这样的回答令夫妇俩很吃惊,但也是从女儿的口中,他们知道了刘老师。

刘老师在幼儿园教小眉画画,每次小眉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她看时,她总会说:“这幅画真好看,是小眉自个儿画的,对吗?”小眉开心地点着小脑袋,“那小眉告诉我,你是不是希望太阳是绿色的呢?为什么呢?”小眉回答说:“嗯,这样照在地上,大地就会变成绿色的了。”

但假如小眉把画成绿色的太阳拿给父母看,他们准会说:“哎呀,小眉,你是怎么跟老师学的,太阳怎么是绿色的?错了,应该是黄色。不对,画成红色会更好。”其实小眉自己知道,太阳不是绿色的,可她就是期待着有一天太阳变成自己喜欢的绿色。可这一点只有她的刘老师懂。

后来,小眉上了小学,刚开始学美术时,老师要求很严格,自然不能容忍小眉将太阳画成绿色。于是,很多次美术老师都给了小眉特别低的分数,并要求小眉改正过来。为了回家不被爸爸妈妈骂,小眉把太阳换成了金黄色。但从此以后,小眉对画画就失去了兴趣。

再后来,小眉读了大学。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她在大学业余兴趣班的墙壁上看到了一幅镶嵌着绿色太阳的画,此时刘老师的身影再次出现在小眉的脑海里。于是,小眉决定报名参加美术兴趣班。经过大学四年的努力,小眉现在已经是一位很有名的专业画家了。

刘老师的信任,给了小眉极大的鼓励和自信,但父母和美术老师的压制,让她失去了对美术最初的兴趣和热爱。如果不是墙壁上的那幅画,如果不是因为刘老师传递给小眉的温暖和信任,她或许还是不能鼓起勇气重拾画笔。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最强烈需要的应当是大人的赏识和肯定,而不是否定和一味的批判。外界的鼓励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假如缺少肯定与赏识,特别是来自父母的肯定和赏识,将会严重影响他们成长过程中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自尊心与自信心是一个人生存和进步的精神支柱,世界上最残酷的事情莫过于伤害别人的自尊和自信,更何况他们都是孩子。不管你的孩子们现在有多么不好,你都不能任意地去摧毁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因为日后若要重建自信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为何不试着去相信,并将这种信任传递给你的孩子呢?当你想要去改变孩子的时候,为何不能用赞美的言语代替讽刺和挖苦的责备呢?我们每个人生来都会有自己的优越之处和短缺的地方,身为教师和父母,应当鼓励优点的发扬并尽力帮助他们正确看待缺点的存在,只要你信任你的孩子,他们自己也会相信自己。

第三节 鱼缸效应,成长需要空间

一、鱼缸法则,打破鱼缸获得空间

我们已经知道了教育界的一个着名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即孩子的成长需要恰当的信任和赞美,欣赏和肯定就像一根根正能量的接力棒,帮助孩子们更加健康和独立地成长。但现如今还是有很多家长依旧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赞美只会让孩子骄傲,不思悔改,信任只会让结果更加糟糕,认为考试“第一”才是王道,“100分”才能保证将来有出息。于是,教师或家长就开始对孩子进行管教和干涉,如果孩子反抗,他们会认为这个孩子很“坏”、不听话、没出息、叛逆,但他们却从不会想到自己也有问题。

心理学中有一个心理效应——鱼缸法则。

据说,在美国一家公司的总部,人们在办公室的门口会看到一个很大的透明的鱼缸,那里面有十几条热带产的杂交鱼,它们相互嬉戏,看起来还是很自在的,如果你再仔细一点观察还会发现,其实每条鱼都大约三寸长,头大且脊背上现出一片红色。很多人赞叹:怪不得摆在这里给人观赏,确实是很漂亮的鱼啊!也有的人会想:这鱼儿会不会长大啊,要是长大了,肯定更漂亮。

每天经过这里的人们都会不由得看看它们,欣赏一下这些小家伙们美丽的身姿和自由自在的生活。而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一转眼两年了,细心的人发现,鱼儿还是两年前的个头,还是三寸长,根本没有变化。

公司的董事长有个十分调皮的儿子,这天他来办公室里找父亲。看到鱼儿的时候,他很好奇地伸手去扒,结果鱼缸一下子就掉在了地上。瞬间,玻璃碎了一地,水顺着地板流了很远,那十几条鱼儿在地上拼命地挣扎着,似乎在喊“救命”。这时,匆忙赶来的员工迅速将鱼儿捡起来,放在院子中的喷泉池里。鱼缸碎了,鱼儿暂时只能放在喷泉池内了。

直到两个月后,公司又买来了一个新的鱼缸,大家纷纷跑去喷泉池边,准备捞出在那里放了两个月的热带鱼。就在瞬间,大家惊讶地发现,原本只有三寸左右大小的鱼儿现在足足长到了一尺长!这一发现立即引来了众人的议论和猜测,而关于鱼儿为什么会突然长大的原因,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是鱼儿在那里可能吃到了鱼缸里没有的东西;有的说是因为喷泉里的水是活的,比较有利于鱼儿的生长;有人甚至认为是灵异现象。但大家想不到的是,喷泉池的空间要比鱼缸大得多,这才是鱼儿迅速长大的真正原因。

鱼缸法则由此而得,并在教育界形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学法则,即空间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就像鱼儿的生长需要足够大的空间一样。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孩子茁壮成长,就一定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自由活动,千万不能将他们限制在一个小小的“鱼缸”内,更不能将大人们自己的观念强加给他们。

今年年初,有新闻报道称,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初一“火箭班”有一个14岁的男孩,因为学习成绩下降而跳楼自杀。当时,在他的书包里还放着一份期末考试成绩排名表,在排名中,男孩的成绩由以前全年级290多名掉到了600名之后。或许是这样的结果令他彻底丧失了信心和勇气,也或者是担心受到父母和老师的谴责,小小年纪的他决定背着他的书包和书包中的成绩排名表离开这个世界。

男孩的母亲哭着说,假如时间能够倒回去,她绝对不会再逼着儿子学习,也不会非要孩子上重点学校不可,并且愿意把自由还给可怜的孩子。但试问时间可以倒回吗?永远都不会。

身为父母,肯定是最疼爱自己的子女的,但由于教育方法的不当,再加上学校某些教育制度的不合理,孩子的自由便被彻底剥夺了。很多人在看到这则消息时,无不惋惜和难过。死亡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尚需极大的勇气,何况他还是个孩子!但大家在为孩子惋惜的同时,不免会抱怨说:“这孩子的心理真是太脆弱了。”

然而,人们却忽视了,这类案例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几乎每年我们都能在网上或报纸上看到类似的新闻报道,诸如“14岁男孩因不愿剪发而服毒自杀”、“初一女生因不愿剪掉长发被老师赶回家后喝农药自杀”,此类的标题在网上俯拾即是。它们在深深刺痛逝者父母的心的同时,也警示世人好好反省,是不是教育已经出现了普遍问题。

当今的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分重视基础知识教育而忽视学生和孩子的人格、心理发展教育;学校与家长给孩子制订学习计划表,规定什么时候看书写作业,什么时候练习钢琴、书法等,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家长甚至告诉孩子:“只要你学习好,家里的一切家务我都不要你做。”这才导致很多上了大学的大学生还不会自己洗衣服、做饭。更有甚者,家里有亲人生病住院,家长也阻止孩子前去探望,并以“好好学习就是孝敬”为理由,试问这样如何去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

悲剧的发生应当警醒世人。有人感慨,孩子的离开也许就是一种解脱,因为在天堂就不会再有写不完的作业,没有严格的考试,没有伤人自尊的成绩排名,更没有起早贪黑的学习计划等着,有的只是自由,自由自在地奔跑打闹,周末不管睡多久都不会有人打扰……似乎只要孩子离开了世界,到天堂去才能获得自由。这样的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