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影响力
3742600000031

第31章 教育心理学提升你的影响力(4)

妈妈觉得,浩浩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特别是一个能让他自由尝试的空间,我不会去告诉他“一定不要做什么”,更不会命令他“一定要怎么怎么样”;而是用引导的方式教他去认识这个世界,允许他去做、去尝试,只要无伤大雅,只要不伤及身体健康。因为生活里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亲身品尝,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份滋味。

在大多数父母的眼中,孩子都是其生命的一部分,他们往往希望自己未完成的夙愿能够让孩子来替自己完成,希望子女是自己理想和生命再来一次的机会。可事实上,孩子自出生的那天起就已经不仅是母亲身上的一块肉了,而是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人,如果你强加给孩子太多你自己的东西,那就是自私。所以,请留给你们的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没有遗憾地长大,也为其营造一些自由思考的机会,帮助其健康成长。但是,给孩子自由并不代表放任自流,也不代表孩子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父母或教师们应该做的是引导和鼓励,而非厉声命令;是观察和了解,而非强行压制。

第四节 讲究因材施教,“急火”不如“正心”

有经验的老师应该了解,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其独特的气质和性格特征,教育中讲究心理技巧,更讲究心理影响策略。一个班级中的学生一般情况下会出现三个层次,一是优等生;二是中等生;三是后进生。面对这三个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当选用正确合理的教学手段,其实这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

一、优等生的心理影响技巧

在学校里,优等生一般是指那些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品学兼优。一提到这些学生,老师们基本上都会赞不绝口,因为他们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而且遵守纪律,几乎不会给老师惹麻烦。但实际上,优等生也有缺点,也会犯下错误,如果老师们真的是为他们好,就不能对其另眼相看,甚至有“特殊照顾”,而是应该更加严格地要求他们,积极、正确地引导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优等生因为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很容易形成居高临下的心理态度,久而久之变得狂妄自大、傲慢无礼,甚至瞧不起那些不如自己的同学。教师在面对这样的学生时一定要留心,可以找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题目故意为难一下他们,目的是挫挫其锐气,使他们明白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找他们谈谈心,告诉他们要多学知识,但不能拿知识来炫耀自己。

还有的学生嫉妒心比较强,明明自己的成绩也很好,但就是见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这类学生其实是想借压制他人的发展来稳固自己的位置,带有一定的心理阴暗面。在学习上,他们手中如果有好的学习技巧,是绝对不会告诉其他人的,而一旦发现别人有比自己好的技巧或资料,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获取。教师们面对这类学生往往很难下定论,因为人心实在很难猜测,即便猜准了,人家也不会承认。最好的办法是,可以在某些公开场合,比如班会、晨会上明确批评该现象,或者借用一些比较委婉的方式提醒他们,比如读一些赞美团体合作与共同进步的例子,要求他们总结中心思想等。

也有部分优等生不是狂妄自大,而是冷漠自私。在他们的观念里,学习最大,其他一切事情都是浮云,即便有同学或朋友向其求助,他们也会冷漠地拒绝,置之不理,最后导致人际关系变得紧张,人人都不愿再与其接触。教师在面对这类学生时,应当多给他们一些关怀,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做做家访,了解其生活环境。相信老师的主动关怀会化解他们封闭的心,并能够一步步引导他们主动去接触和关心他人。

在这些优生中包括一些气量小、心理脆弱的学生。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因此在挫折或失败面前往往气馁、沮丧,甚至痛哭流涕,做出一些比较极端的事情来。教师们在面对这些学生时,应给予恰当的鼓励和安慰,说话时还要注意语气不能过重,避免伤其自尊,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失败,同时也应该多让他们接触一些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一方面分散其注意力,另一方面还能够扩展视野,使其发现自己不同的人生价值。

优等生中也有很多安于现状的学生,遥遥领先的成绩使他们滋生了他们骄傲自满的情绪,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不用下很大的工夫便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如果发现优等生产生了这样的心理,应当及时提醒,拿成绩更优异的学生与其进行比较,强化其进步意识;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多出一些难题给他们,或者在分数上难为他们。

二、后进生的心理影响技巧

后进生一般被认为是差生,他们在学习上落后,而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却并不一定逊色。或许是人们一贯对差生的偏见,也或许是他们自暴自弃,差生有时候在言行举止方面会呈现出出奇的一致。比如行为散漫,爱说谎话,上课不听课,下课爱惹事等,不但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还公开与老师作对。

但假如我们多了解他们一点,或许就会发现,其实他们内心深处也十分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注。但因为学习不好,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责骂,时间一长,他们便开始放任自己,再加上意志力本来就比较薄弱,学习便彻底跟不上。而渴望得到关注的心理依旧存在,既然没有办法用好的方面来引起关注,那就用差的方面吧,进而导致其越来越“差”。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面对直接批评的接受率为20%,而面对间接批评的接受率高达80%。所以,教师们不要急着批评这些后进生如何如何不知进取,而是应讲究策略,从侧面敲响警钟。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渴望被赞同和表扬的心理,直接表扬那些表现出色的学生,让后进生看到自己与对方之间的差距,进而激发其上进心理,主动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其次,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理解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和真实想法,不要将眼光始终放在他们所犯的错误上面,而是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和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他们充分的反思空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寻找恰当的机会展开心理说服工作,激发学生表现自我的积极意识。

第三,对于那些行为散漫的后进生,教师们可以采取故意忽视的方法。不管他们做什么,如何做,教师都不给予任何回应和评价,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不予理睬,进而降低他们狂妄的“热度”。心理学家认为,人人都希望自己受到关注,假如学生感受不到来自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心中便会产生失落之感。所以,老师在故意对这类学生忽视一段时间之后,再寻找时机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效果会更好。

第四,试着用期望效应暗示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想到那些后进生就感到绝望,认为他们是“扶不起的阿斗”,而应当相信只要他们肯努力,一样可以变好。因此,不妨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传递一些积极信息,多给学生们一些鼓励,暗示他们“你可以的”或“你能行”,当学生接收到了这种精神上的鼓励后,也许就会鼓起勇气挑战自我,主动努力起来。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明白付出就会有收获。

三、中等生的心理影响技巧

相对于优等生而言,中等生就是一些学习成绩中等,德智体美劳表现一般的学生,而相对于后进生而言,他们就是一群比较优秀的学生了。因为处在中间位置,所以时常会遭到老师的忽视和遗忘,一旦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就会产生不满情绪,认为老师一点都不重视他们,进而难以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教师应该多分出一点关心和爱护给他们。因为学习成绩中等,表现也不是特别糟糕,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因此只要教师巧妙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多点赞美和肯定,这类中等生依旧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

总之,教师不管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其目标都应当是一致的,那就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当有不同的应对策略,所谓心理影响技巧,只不过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而采用的迂回技巧罢了,最重要的还是要适合,能够找到一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