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影响力
3742600000004

第4章 心理学帮你赢得社交主动权(3)

四、不只是改变语序这么简单

不仅是在人际交往中,近因效应在语言交流中也有不小的作用。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开始并不被看好,一度处于劣势,还打了不少的败仗。而他在上报给朝廷的奏折中却巧妙地使用“湘军屡败屡战”,将战败的局面扭转为越挫越勇的架势,强调的是湘军虽然多次失败,但依旧英勇作战,表现出百折不挠的无畏精神。朝廷在读了曾国藩的奏章后,不但没有按照军法论处,还对曾国藩委以重任,对湘军“屡败屡战”的精神进行了表彰。

其实,“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是完全相同的四个字,只是因为改变了“战”和“败”的位置,整个词语表达的意思就截然不同了,把一个战败的将军形象瞬间转变为一个英勇善战的正面形象。

可见,在语言表达时,近因效应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比如,你在与对方谈话的过程中,开始时说了不少对方的好话,但你的话锋一转,“但是……”之后就把对方身上的缺点一一列举出来,数落了对方的很多不是,此时,即便你前面把别人夸得再好,而他记住的其实还是你最后的批评。就好比“我很欣赏你,但是……”和“但是,我很欣赏你”这两句话中的意思,前者的重点在“但是……”,而后者的重点是“我很欣赏你”,大多数人当然更喜欢听后者。

第三节 晕轮效应,别因一件事为他人定型

一、晕轮效应

俄国有位着名的文学大师普希金,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疯狂地迷恋过一位美丽的女子娜坦丽。这位女子在当时是莫斯科有名的美人,还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女”。普希金也被她美丽的外表吸引了,并迅速展开了狂热的追求,最终这位女子被普希金追到,两人结合在一起,组建了家庭。

婚后的娜坦丽似乎越发迷人了,可是令普希金烦恼的是,娜坦丽整天就知道游玩,参加舞会,她不但不懂得欣赏普希金的作品,还要求他放弃写作的时间去陪她一起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四处游山玩水;如果普希金要朗诵他写给娜坦丽的诗,她就会将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丝毫不顾及普希金的感受。但不管怎么样,她都是普希金的妻子。

后来,普希金为了取悦她,渐渐放弃了手中的写作,抽出时间陪伴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普希金最终完全丢下了写作,甚至欠下了一笔巨债,这颗曾经璀璨一时的文坛巨星过早地失色了。后来,普希金为娜坦丽与另外一个男人决斗,在决斗中不幸丧命。

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确实如此,沐浴在爱河中的情侣根本看不清对方身上的缺陷,因为喜欢,因为爱,心境似乎也变得开阔了,把不足和缺点都看成是对方的个性,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在普希金的眼中,美丽的娜坦丽拥有迷人的外表,而正是这外表让普希金深陷在爱情的漩涡中,他认为,美丽的外表下就一定是一个美丽的灵魂。

可事实上,娜坦丽与他不管是在价值观上,还是在人生观方面都显得格格不入,最后普希金因为她放弃了写作,过早地在文坛上销声匿迹。这是一个被很多人知晓的故事,在感叹和惋惜之后,我们也应该想到,是什么原因让普希金甘愿放弃毕生的写作事业?其实并非娜坦丽本身,而是围绕在娜坦丽身边的那圈光环。

195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找来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系两个班的大学生参加实验,告知他们经济学教授有事请假了,临时找来一位研究生代课;同时他还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关于该代课研究生的资料,要求大家在课后填写一份关于对这位研究生代课老师的印象的评分问卷。

而凯利发给学生的资料有两种,第一种是:柏兰特先生是本校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曾经有过一年半的教学经验,今年26岁,已婚,曾服过兵役;熟识他的朋友都认为他是一个热忱、勤奋、机敏、果断而又实际的人。而第二种描述只是把其中的“热忱”二字改成了“冷漠”,其他的文字描述不变。

在后来的问卷调查中,看到第一种文字描述的大学生在课堂上都很愿意与柏兰特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来,在填写问卷时也都使用积极的、正面的词语进行描绘;而凡是看过第二种文字描述的学生在课堂上明显不愿意与之配合,在课后的问卷调查中也大多使用了很多不好的、消极的词汇来描述柏兰特先生。实验的结果证明,正是“热忱”和“冷漠”引起了晕轮效应,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印象。

“晕轮”一词源自摄影学,摄影成像的原理是光线在底片的乳剂层上感光而成;而当光线过于强烈时,不但会刺穿乳剂层,还会透过乳剂层到达片基并被片基反射回来,形成了乳剂层的二次感光。这样一来,在成像的四周便会出现一圈如同月晕一样的影像,这就是所谓的晕轮现象。正如大自然中的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一样,因此,心理学家也把晕轮效应称为光环效应。

关于晕轮效应的成因,如果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与人类的知觉特征之一——整体性密不可分。我们知道,人们在认知一些客观事物时,总是倾向于将拥有很多不同的属性和组成部分的对象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从个别的属性或部分进行孤立的感知。就好比我们闭着眼睛去闻花的香味时,闻到了花香,而当我们用手去触摸花朵的形状时,就感知到了花朵的形状,于是,在我们的大脑中便形成了对花朵的整体印象。

当然,晕轮效应的产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人格的内隐理论。很多性格特征其实是具有联系的,比如,性格外向的人多半都是善于交际的,他们爱交朋友,也很乐于与人相处,即便是陌生人,也能够很快熟识起来;相比之下,性格内向的人就显得内敛许多,喜欢独处,还少与人交流;性情冷漠的人也有古板、不善变通、难以接触的共性……

于是,很多人在得知了某个人性格内向或冷漠之后,便不自觉地去捕捉其他关联性的性格特征,并心安理得地安插在这个人的身上。而各种不同的性格特征之间也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特点。譬如,一个性格直爽的人,为人也敢作敢当,直率果敢,性格普遍比较外向,善于交际;而一个胆小怕事儿的人,在为人处事方面常会缩手缩脚,软弱、怯懦,甚至敢做不敢当。就这样,人们可以从外表感知一个人的内心,还可以从内在性格推断出某种外部行为特征。

二、晕轮效应使人常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在人际关系中,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常常决定了他对对方的整体看法,在还未进行深入了解之前就已妄下定论,比如,有的人在与一两个性格内向的人接触后,发现他们很难相处,就推断出所有性格内向的人都是难以接触的,并最终得出结论:“不与性格内向的人做朋友。”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内向的人都是如此。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因为我们太容易被主观偏见所支配,以点代面,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心理学家发现,晕轮效应更容易在不熟悉的人身上出现,包括一些比较感性的人都会很容易地受到影响。其中,外表是晕轮效应产生的条件之一,比如有的人会通过服饰来推断对方的品位和身份,通过言谈举止来判断这个人是否绅士或是否具有某种气质,即某些偶然性的行为决定着人们对其一贯言行的评价,或许一个不经意的善意举动就能够让一个人光彩四射,而一个无意中的粗俗行为便完全掩盖了所有的优点。这种以偏概全的心理是人际交往中的一大障碍。

当我们还在读书时,老师往往喜欢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常常带有偏见,比如一个优生与一个差生同时犯了错误,老师对差生的指责要远远多于优生。因为老师们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在其他方面也一定是好的,即便差也不会差到哪儿去,但差生就不一样了,尤其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如果有一天教室的板凳被人恶意损坏了,老师们首先想到的或许就是差生。这种教育上的以偏概全会伤害学生们的自尊心和进取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喜欢看娱乐新闻的朋友往往都会下意识地关注某些明星,不可否认,确实有很多明星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代表着正义和圣洁,我们喜欢,甚至崇拜他们;但是,假如哪天我们看到了关于他们的某些负面新闻,心中难免不快,惊讶的同时甚至还会觉得愤怒,“这怎么可能?”“一定又是那些狗仔队在乱写!太可恶了!”反之,某些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始终不佳的明星,我们甚至会认为他们有一定的人格问题,一旦有媒体报道说他们最近在做慈善,那么我们同样会感到惊讶,惊讶的同时我们会怀疑新闻的真实性,“不会吧?”“肯定是在炒作!”

事实上,我们心目中的明星形象多半都是新闻媒体、电影、电视的宣扬营造出来的,这些宣扬为明星的形象渲染了一圈又一圈的“晕轮”,而我们这些“观星人”却被笼罩其中,隔着一层层的晕轮在心中树立起虚幻的形象。要知道,这些在我们心目中的所谓明星形象并非全是真实的。这个世界上的人,哪一个不是凡人?只不过是某些凡人比另外一些凡人略显突出罢了。

在中国历史上,晕轮效应也很常见。

三国时期,堪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准备效力于东吴,并要求见孙权。结果孙权觉得他的外貌不入眼,举止又颇显傲慢,心中便觉得不快,即便鲁肃在一边好言相劝,孙权依旧不为所动,最终将他拒之于门外。孙权认为,庞统没有英俊的外貌,更没有高雅的举止言行,便片面地认定他是个庸才,殊不知,正是他的这种片面的观点,使自己失去了一位奇才。

《韩非子·说难》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卫灵公对弄臣弥子瑕宠爱有加时,不管弥子瑕做什么事,卫灵公都觉得好。有一回,弥子瑕的母亲生病了,他趁卫灵公不注意时,偷走了他的车子回家探望母亲,卫灵公得知后,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称赞弥子瑕孝顺;还有一回,卫灵公与弥子瑕一同游园,弥子瑕从树上摘了一个大桃,自己咬了一口觉得非常甜,便随手递给了卫灵公,卫灵公非但不嫌弃,还说弥子瑕有爱君之心。而当弥子瑕不再受卫灵公的宠爱时,他做的一切事情都引起了卫灵公的厌恶,卫灵公认为弥子瑕之前的行为犯有欺君之罪,偷车应当把脚砍掉,将自己吃过的东西递给君王吃,应当被视为对国君不敬。

弥子瑕在受宠时和不再受宠后的境遇表明:同样的一件事,会因为一个人情感、好恶的变化而被作出不同的评价和处置。

晕轮效应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惯性,指的是人们习惯把某个事物的某一方面放大,并套用在整体上;也就是说,人们对他人的认知首先因个人的好恶得出结论,然后再据此推断出对方身上其他的人格、品质,在“好”的光环笼罩下,对方整个人都是好的,而在“不好”的光环笼罩下,对方整个人都会变成不好的。

晕轮效应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往往会得到心理上的自觉证实。譬如,你如果觉得某个人不可信,言行举止虚伪,那么,不管他做什么事情,你都会觉得他是带有目的的,并且是鬼鬼祟祟的;一旦对方感知到你的这种观点,不自觉地就会疏远你,对你的戒备心理也越来越强;而对方因为你的怀疑不断增强的戒备心,又会反过来促使你的感觉更加强烈。于是,你已有的“这个人不可信”的印象也就更加牢固而深刻了。

三、利用晕轮效应赢得好感

尽管晕轮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只要我们认清了其中的道理,在应聘或交友的过程中巧妙地加以应用,有意地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便可以化弊为利,为自己赢得优势。

周海程是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大专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因为学历的问题没少栽跟头。心灰意冷的周海程差点放弃,但在表哥的鼓励下,他决定再试一次。这天,他又来到一家韩国公司应聘,当坐在面试办公室外的走廊上等候时,他发现其他应聘者几乎都是本科生,即使是专科,也是有工作经验的,周海程在瞬间再次感觉到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