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情绪控制
3743100000018

第18章 做与众不同的你——心理学教你如何驾驭嫉妒(2)

草船借箭就是诸葛亮想出来的保护自己的计谋。两军开战,除了人数和谋略战术之外,武器也很重要。在那个冷兵器时代,箭就是一件必不可少的武器。

由于刘备和孙权两国国力较弱,所以在两军交战后没多久,箭的供应就开始紧张,这是孙刘联军共同面临的难题。而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就在一个公开场合逼迫诸葛亮答应十天之内交出二十万支箭。很明显,周瑜在刁难诸葛亮。因为按照正常的程序,就算工匠们的速度再快,十天造出二十万支箭也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实现。

诸葛亮其实早就看穿了周瑜的心思,于是决定将计就计,不仅满口答应这个无理的要求,还立下了军令状。周瑜本来只是想让诸葛亮答应,然后诸葛亮无法实现,于是就成为了一个失信之人,这样也就会留下话柄。但是没想到诸葛亮不仅答应了,还立下了铁证一般的军令状。

这样一来,这件事情就变得严肃多了,因为军令状可不是白立的,是需要承担后果的,军中无戏言。鲁肃是一个厚道之人,还劝诫诸葛亮不要立军令状,以免惹来不必要的祸端。可是鲁肃和周瑜都不知道,诸葛亮之所以这么胸有成竹,完全是有备而来。

后来诸葛亮利用有利的天气,在一个布满大雾的夜晚,派了几百艘船去“偷袭”曹军,事实上船上根本没有士兵,只是一些草人。

因为有雾,曹军不知道实情,误以为敌军来袭,于是就开始射箭。

这样一来,那些箭都射在了草人身上。

天亮之后,曹军才看清楚敌军船只上原来都是一些草人,但是为时已晚,因为诸葛亮的任务完成了。回去之后,经过清点发现,已经远远超过了二十万支箭。

尽管如此,周瑜对诸葛亮的嫉妒并没有消除。后来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和孙权之间关系破裂,相互进攻,在这些战争中诸葛亮处处高于周瑜。最后周瑜竟给气死了,在死前说了那样一句流传千古的遗言。

当然这只是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形象,事实上周瑜并不是这样一个气量狭小之人,不然苏东坡也不会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这样赞扬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但是从小说中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宿怨里,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一个人总是生活在赞扬营造的优越感之中,就很容易嫉妒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

周瑜在东吴有着很高的地位,不仅人长得俊美,多才多艺,而且娶了一个漂亮老婆,还得到了君王孙权的重用。周瑜可以说是一个让很多人都羡慕的人,但是他遇到了诸葛亮这个“多智而近乎妖”的军师,他很难接受这个事实,所以很嫉妒诸葛亮。

这就好像一个人的免疫力一样,如果一个人偶尔生生小病,反而能够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水平。相反,如果一个人平时不得病,他的免疫力就得不到提高,反而容易得大病。一直被赞扬声包围,内心充满了优越感的人,一旦遇到比自己更出色的人,嫉妒心就会恶性膨胀。

所以,父母在教育小孩子的时候,应该认识到,不论是赞扬还是惩罚都应该保持一个度。不要培养孩子不切实际的优越感,降低他的耐挫力,将来成为嫉妒的牺牲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需要正视嫉妒的心理,因为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只有正视嫉妒了,才有控制它的可能。最重要的是,不要一直沉浸在对别人的优越感之中,应不断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先苦后甜——嫉妒与幸灾乐祸

古罗马作家奥维德的《变形记》中,有一个名叫因维迪亚的女人,她简直就是“嫉妒”的化身。因维迪亚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快乐,她从来没有真正体验过愉悦的感觉。她每天都生活在忧虑之中,吃不好、睡不好。

因维迪亚在看到周围的人取得成功或是幸福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生气。当然,因维迪亚也有快乐的时候,但是她的这种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只有看到周围的人遭遇不幸,她才会变得十分快乐。

从因维迪亚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因维迪亚除了嫉妒之外,还有另一种阴暗的情绪。因为她只要一看到他人遭遇不幸,就会感到快乐,这是很典型的幸灾乐祸的表现。

幸灾乐祸与嫉妒就好像一对孪生子一样,如影随形。通常来说,一个人越是嫉妒另一个人,当别人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他的快乐感就会越强烈。或许也可以这样说,幸灾乐祸是嫉妒的副产品,就是因为有嫉妒的存在,才会有幸灾乐祸的心理。但是幸灾乐祸与嫉妒还是不同的,因为人不会因为嫉妒而快乐,却能在幸灾乐祸中感到愉悦。

但丁在其作品《神曲》中提出了人类的七宗罪——贪食、贪婪、懒惰、好色、傲慢、嫉妒和愤怒。虽然贪食、贪婪、懒惰、好色、傲慢均不可取,但却在某种程度上能给行为人带来愉悦的感受和心理上的满足。

而嫉妒是一个既不会给人带来愉悦感受,也无法让人获得满足,还会给自身带来伤害的一种情绪。但是,似乎所有的人都无法真正摆脱嫉妒的阴影。那么,人们到底为什么会产生嫉妒之心呢?日本的研究人员就专门为研究嫉妒的产生做了一个实验。

研究人员找来了十九名志愿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并让这些大学生读一些故事,然后再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这些大学生脑部的血液变化。

在实验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告诉这些大学生:“假设你们自己就是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物。当你们读完这个故事之后,我会向你们提出一些问题,你们只需要诚实回答就可以了。”

在这个故事中,除了主人公之外还有另外三个主要人物,代号分别为A、B、C。

人物A与主人公性别相同,人生目标和道路也很相似。不同的是,主人公只是一个普通人,而人物A是一个学习成绩优秀和家境富裕的人,而且还很受异性的欢迎。总的来说,人物A是一个比主人公要优秀的人,而且异性都很喜欢A。

人物B与主人公性别不同,但与人物A一样是一个学习成绩优秀和家境富裕的人,而且也很受周围人的喜爱,特别是异性的欢迎。总的来说,人物B也是一个比主人公优秀的人,而且和人物A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人物B与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和目标不同,而且两个人之间基本没什么联系。

人物C和主人公一样都是一个普通人,学习成绩一般,家庭环境也一般。而且这个人与主人公之间不仅性别不同,人生道路和目标也不一样,两人之间基本没有什么联系。

当这十九名大学生读完这个故事之后,实验人员就让这些大学生回答他们对这三个人物的嫉妒程度。实验结果显示,他们对人物A、B、C的嫉妒程度呈逐渐递减的状态。

研究人员还观察到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结果显示:当人物A出场的时候,主人公的大脑前扣带回皮层会表现得十分活跃。人物B和C出场时,主人公的大脑前扣带回皮层表现得就没有那么活跃。

总的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所显示的大脑前扣带回皮层的活跃程度与主人公对这三个人物的嫉妒程度相一致,都是呈逐渐递减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大脑中的前扣带回皮层是处理身体疼痛的部位。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感觉到疼痛的时候,大脑的前扣带回皮层才会表现得活跃。这说明,嫉妒的确是一种令人痛苦的情绪。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懒人嫉妒懒人。”他的这句话正好印证了这个实验的结果:人们往往会嫉妒那些与自己在年龄、性别、人生经历、道路、目标等方面相似,但是在其他方面比自己优秀的人。

罗素曾经说过:“如果你渴望得到至高的荣誉,你可能会嫉妒拿破仑,拿破仑会嫉妒恺撒,而恺撒会嫉妒亚历山大。至于亚历山大,我想他可能会嫉妒那个根本不存在的海格力斯。”或许罗素这样说只是为了表达,嫉妒是人人都会有的一种情绪,即使是那些我们眼中的伟人也摆脱不了。其实,嫉妒情绪并非人类特有,有些动物也会有嫉妒的情绪,特别是那些较高级的动物。

猴子是一种聪明的动物,嫉妒也常常发生在它们之间。有人专门拿猴子做过实验。实验人员给了一只猴子一根黄瓜,但是却给了另一只猴子一串葡萄。结果,实验人员就发现,那只拿到黄瓜的猴子的情绪明显发生了变化,它很不高兴,而且还用一种类似于嫉妒的哀怨眼神看着那只得到了一串葡萄的猴子。

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很显然对猴子来说葡萄比黄瓜更受欢迎;二是,猴子和人一样都有嫉妒的情绪。

但是罗素表达的意思与日本人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并不一样。因为根据他们的实验结果,人们往往会对那些与自己有联系,但是却比自己优秀的人产生嫉妒。于是一个追求至高荣誉的人不会去嫉妒拿破仑,拿破仑不会嫉妒恺撒,恺撒也不会嫉妒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更不会嫉妒那个根本不存在的海格力斯。因为海格力斯与亚历山大之间根本没有什么联系。

既然不存在联系,那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竞争,自然也不会形成嫉妒。相反,拿破仑或许会崇拜和羡慕恺撒,因为恺撒对他来说应该是一个榜样的形象,是一个值得学习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