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发迹史
3745000000032

第32章 结语:刘邦用人经验总结

刘邦的成功毫无疑问跟他的用人技巧有关系,著名学者易中天曾总结刘邦用人的八大特点:

一、知人善任。每个人才都有自身的特点,要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最好是将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这就相当于打仗中的阵型,阵型不对作战效率就不高。知人善任方面,刘邦确实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典范,他旗下的那些人才都能做到各尽其才,萧何负责后勤,张良负责参谋,韩信负责指挥,各就其位然后才能做到各尽所能。

善任的前提是要知人,你只有了解属下人才的性情和才能,才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是光知别人还不够,还要知自己,道家始祖老子认为自知之明是最大的智慧。一个领导首先要协调自己与人才的关系,其次才是协调人才与人才的关系,自知才能协调自己和人才的关系,知人才能协调人才和人才的关系,然后才能将他们安排在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充分发挥集团的潜力。

刘邦做到了,所以他成为整个集团的核心和中枢,少了张良或者韩信,刘邦集团充其量算是缺胳膊少腿,但少了刘邦,集团的大脑都不存在了。一个好的领导相当于集团的大脑,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这是最杰出的人才也没法相比的。一个二流的领导有可能能力非常强,事必躬亲,但这样的领导不是好领导,他没有履行大脑的功能,只履行手脚的功能,所以诸葛亮这种算不上好领导。

二、不拘一格用人才。不拘一格说起来轻松,做起来非常难,因为人活在社会里,难免受各种各样的偏见左右。刘邦的优势就在于他头脑里没那么多条条框框,所以他用人相当自由,有能力你就上,既不考虑你出身,也不考虑你人品指数,这样的领导人才自然喜欢。所以,在刘邦集团里,三教九流贩夫走卒应有尽有,很少有领导能做到这一点。

试想,如果刘邦要求人才是研究生毕业,像娄敬这样的无名小卒恐怕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何谈能见到刘邦。如果刘邦要求人才品德良好,像陈平这种受金盗嫂的人怎么可能得到重用?如果刘邦要求人才必须有多少多少年的工作经验,做出了多少多少的业绩,像韩信这种默默无闻,甚至狼狈到钻别人胯下的人能有机会吗?……刘邦没有条条框框,所以韩信、陈平、娄敬这样毫无背景、出身贫贱的人能得到重用,能够发挥出巨大的才能。如果没有刘邦,也许历史上就不会有韩信、陈平这些人。

三、招降纳叛。降叛给人二臣的感觉,所以那些降叛的人自尊心本来就非常脆弱,对这样的人才刘邦如果很冷漠的话,显然只会让他们更自卑,一自卑就无法发挥出潜力。幸好,刘邦对他们一视同仁,没有丝毫的贬抑。韩信和陈平早先都是项羽的旗下,在项羽那里得不到重用。刘邦没有因为他们以前投靠项羽,故意给他们制造隔膜,反而拜韩信为大将军,任命陈平为都尉。

招降纳叛拿现在的话说有点类似挖墙脚,但刘邦没有主动挖墙脚,是人才主动投靠他的。如果他没有“有容乃大”的胸怀,人才怎么会投靠他呢?他所以能招降纳叛跟知人善任和不拘一格是分不开的。

四、不计前嫌。人跟人之间难免会发生摩擦,领导和人才之间更会因为种种问题而产生一些纷争,如果一个领导心胸狭窄,处处计较的话,必然会无形中挤走更多的人才。所以说,不计前嫌对于领导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品质,只有不计前嫌才能安定人心。与不计前嫌对立的姿态是秋后算账,秋后算账在中国人心里是一个非常恐怖的词语,这种管理方式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五、坦诚相待。由于领导身处高位,做到坦诚相待比一般人更难,所以坦诚更成为一个领导十分重要的素质。作为领导,面对竞争,最需要的肯定是人才。领导就像一个磁铁,怎样吸引人才呢?薪水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尊重。对人才最好的尊重方式是坦诚,刘邦在这方面相对来说是非常出色的。刘邦和张良、陈平、韩信等人,谈论问题时,从来都是如实回答,哪怕这样回答让自己很没面子,也不说假话。因为坦诚,他不掩饰自己的缺点和弱势,所以能够得到人才的信任,也能够让人才为他分忧解难。一个人只有信任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同样的信任。

六、用人不疑。领导要用人,难免要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给手下人去做,这时候如果领导总是猜忌的话,事情肯定很难办好。人们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有道理的,做领导最忌讳的是重用一个人的同时又怀疑,今天猜忌这个,明天猜忌那个,大家心里都提心吊胆的,分出太多精力在无谓的猜忌上,就很难把事情做好。

刘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好,他一旦决定用这个人,绝不怀疑,放手让你去发挥,这是刘邦在整个创业过程中的一大特色。最典型的例子如陈平,这人人品不好,来到刘邦阵营里,刘邦没有因为其他人馋毁而疏远他。后来陈平给他出谋,花钱离间项羽和心腹大臣的关系,刘邦一下子给了陈平四万斤黄金,这是一笔非常大的数目,但刘邦自始至终没有问陈平钱是怎么花的,换句话说,他不管你怎么花的,哪怕你全部塞进腰包里,只要把项目办妥帖了就行。

七、论功行赏。论功行赏非常重要,**毕竟是极少数,很少有人做事不为利益的。奖励是对一个人贡献最直接的肯定,光是口头夸奖肯定不能打动人心,有贡献就奖励。一个领导不需要人才信誓旦旦“我怎么为你效忠,我要为你做多少多少事”;同样,一个人才也不需要领导怎么夸你这人能力很好,我们的骨干。都用实际行动说话,这是自古不变的规律。

刘邦在这方面很成功,他能做到论功行赏,功劳大的,赏赐多,做得一般的,赏赐一般,做得不好的,不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刘邦有效地掌握了这个规律,他明白光靠别人凭义气效死忠肯定不行,能够效死忠的毕竟是出生入死的哥们,所以他一路上毫不吝惜地赏赐,从而打败强敌项羽。

八、暗中控制。所谓树大招风,领导就像一株大树,处在风口上,做事难免会小心谨慎,特别在集团还不稳定的时候更是如此。刘邦和萧何是同乡,就连他当上亭长都是萧何推荐的,以后的创业路上,萧何都是极尽一切支持刘邦。刘邦也给予了萧何极大的信任,通常是刘邦在前线,后方完全交给萧何。

不过,他并不完全放心,经常差人回来向萧何问寒问暖,可以说极其关心。萧何当时也以为刘邦非常关心自己,后来一个门客点破,说危险近在咫尺。萧何问怎么办?门客建议他自污,贪污腐败有时也能救命。刘邦回京后,收到许多状告萧何的状子,果然眉开眼笑。当时萧何“抢占”了许多百姓的耕地,刘邦笑着说,现在百姓没地种了,你说怎么办?萧何又犯糊涂了,他说陛下的上林苑大得很,可以让给那些没有耕地的百姓啊!这一说惹得刘邦大怒,你这不是卖主媚民、收买人心吗?让人把萧何关进大牢里。

易中天先生总结的前面七点都是刘邦用人这块应该肯定的地方,第八点似乎有待商讨,但是对于那种明显损害集团利益的人确实应该加以防范。

刘邦集团原本是由一群草根组成,最终一步步挫败其他势力,成为最后的胜者,除了用人得当外,跟他创业的态度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

从刘邦创业一开始,他就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他不是装点门面、虚张声势发展的,这样的发展只是一种泡沫式的发展。刘邦集团所以能顺利发展,与他们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分不开的,每每到关键时候,总有萧何、张良、陈平这些善于沟通的人化解危机。

在沟通方面,刘邦集团敢于把各种问题摊在桌面上讲,每个人的观点和利益都有表达的机会,从而使集团内部的矛盾得以宣泄,而且能够在很多问题上达成共识。这是一个公司发展必经的阶段,在现代更是如此,集团内部利益的分配常常是阻碍一个公司发展的巨大阻力,项羽所以失败,很大原因就是利益分配出了问题,导致集团内部极不稳定,让刘邦趁虚而入。

真正的沟通不在于说服对方,把说服和沟通混为一谈,注定会导致交流的失败。沟通与其说需要什么技巧,倒不如最好放下那些技巧,坦诚说出自己的观点,坦诚对待别人的观点,坦诚面对一些实际问题。纵观后来的诸侯王反叛,其实并非他们真想反叛,很多诸侯王清楚自己根本就不是当皇帝的料,他们所以反叛跟沟通失败有很大关系。

历史上优秀的帝王本来就不多,所以刘邦算是非常优秀的一个,但他肯定不是完美的。当皇帝后,接二连三地有诸侯王造反。他生前有很多问题没处理好,甚至都没法保住自己的爱妃和爱子,他死后,大汉王朝陷入剧烈的动荡中,如果没有萧何、曹参、周勃、陈平这些忠心耿耿的股肱大臣,汉王朝很有可能分崩离析。

那么刘邦的问题出在哪儿呢?他为何不及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

刘邦对权术确实玩弄得得心应手,但是个人素质方面却不及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贵族出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创业过程中,广泛吸收历史经验。文治武功方面刘邦自是比不上李世民,在用人和对待功臣方面也不及李世民。为何这样说?

应该说在用人方面,李世民比刘邦的胸襟更为广阔。李世民对于人才真正做到了唯才是用,不论敌对人才还是前朝旧臣,或是出身寒微的士人都能重用。如尉迟敬德,曾因为被诬告谋反被抓,李世民听了立刻下令放人;对房玄龄更是如此,李世民远征高丽时,让房玄龄坐镇长安,全权处理军国大事。

有一次,一个官员诬告房玄龄,李世民回来后一听是告房玄龄的,立即喝令推出腰斩。刘邦在这方面完全相反,对于第一功臣萧何尚且非常怀疑,虽然表面上十分相信,但暗地里很是猜忌,后来更是将萧何下狱,差点斩杀第一功臣。

刘邦在对待功臣方面更是不及李世民,坐稳天下后实行“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政策,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先后被灭族。李世民只杀过一个功臣,功臣侯君集是因为参入太子叛乱被杀,由于证据确凿,杀侯君集只能算是依法办事。李世民的其他功臣不仅没有遭到屠杀,反而都得到了善待,晚年,唐太宗还在凌烟阁绘24功臣画像,以思念那些故去的功臣们。

由此可见,在用人方面唐太宗确实胜过刘邦一筹,这既是因为唐太宗的出身,也是因为唐太宗喜欢读历史,毫无疑问,他吸收了刘邦用人的一些经验教训。

但刘邦身上毋庸置疑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都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