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元璋发迹史
3745300000012

第12章 陈友谅,接招吧!(2)

这个指挥命令非常简单,执行起来非常方便。

此时,徐达提出了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如果陈友谅不在龙湾登陆,而是直接沿着秦淮河,兵临南京城下,那怎么办?”

徐达果然就是徐达,一语点中问题的关键。有什么足够的理由保证陈友谅一定会在龙湾登陆呢?光是撤走守军够吗?陈友谅并不是一个庸才,也不是一个贪图小利的人。他本身就是水军占优势,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优势打陆战呢?

朱元璋笑了笑,指着底下的一个人说:“有他在,陈友谅一定会在龙湾登陆。”

难道朱元璋把陈友谅的老爸抓到军营里来,陈友谅会这么乖乖听话?这个人是谁呢?康茂才。

康茂才是一个双面间谍,陈友谅把他安排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反过来收买了他,让他为自己服务。

这个计谋设计得很完美。从秦淮河到南京城之间有一座木桥,叫做江东桥。这是陈友谅水军的唯一阻碍,但这个阻碍根本称不上阻碍,一座木桥,拆了就行,或者一把火烧了也不错。

康茂才派人送信给陈友谅,也是告诉他要从水路进攻,这符合陈友谅的原定计划,所以陈友谅非常相信康茂才的忠心。康茂才在信中承诺,只要陈友谅一来,他马上起兵做内应,到时在江东桥会合。陈友谅收到信后,满意地捋着胡须,然后回信给康茂才:事成以后,我一定重重赏你。

康茂才收到陈友谅的回信后,当然朱元璋也在一旁看,看完后。朱元璋命令李善长马上动身,将江东桥拆了,修成一座石桥。

朱元璋怀着满腔的热情和信心对众将领说:“胜利一定属于我们,陈友谅虽然强大,但只要我们有勇气,一定能战胜他。”

是的,朱元璋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也是一个心理素质非常好的人。刘邦心理素质好更多的是由于无赖的天性,而朱元璋的心理素质却是从生活中历练出来的。正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在朦胧的月光中,陈友谅的舰队沿着秦淮河一路前进。一路上,陈友谅的心情非常激动,想到应天城内朱元璋集团鸡犬不宁的样子,他露出了得意的笑。

可是,当他到达江东桥的时候,他的表情僵硬了。

朱元璋的胜利

陈友谅望着江东桥,悻悻地骂道:“这哪里是木桥,分明是石头桥。”

他的脑海里浮现出第一个念头是:莫非康茂才这小子忽悠我?

想到这里,陈友谅在波光涟涟的秦淮河上呼唤康茂才的名字。没有回答,除了他的呼唤声,就是风吹芦苇的声音。

夜很静,真的很静,但是陈友谅的心很不平静。不会的,康茂才不会忽悠我的。陈友谅又喊了几声,可是哪里有康茂才的回答。

寂静,令人恐怖的寂静。陈友谅忽然背上渗出凉汗,莫非我中计了?想到这里他大叫不好,是的,只要再过一会儿,伏兵就会出来,锣鼓声响,刀枪剑鸣,火光冲天。可是,很长时间过去了,周围没有半点动静,换句话说,没有伏兵。

陈友谅彻底搞懵了。也许康茂才没有背叛自己,也许康茂才的计划外露,被抓了。又或许康茂才被什么重要的事情拖住了。其实,如果这时,陈友谅拆掉石桥,逼近南京城,胜利依然属于他。可是他已经很困惑了,前面的路让他提心吊胆。

恰巧这时,他接到一个消息,弟弟陈友仁率领一万人马攻占了龙湾,正等着跟自己的大军会合。

陈友谅想了想,说去龙湾吧!理由很简单,因为龙湾看上去更稳一下,已经拿下来。

陈友谅啊陈友谅,一座石桥就让你放弃了,有时候疑心太重未必是好事。

越是看上去安全的地方往往越危险,龙湾看上去就像一块开阔的平地,但四面环山,这让它看上去更像一个口袋。

陈友谅的部队登陆时,一举一动都逃不过朱元璋的双眼,朱元璋在心里感慨,应天真是好地方,进可攻退可守。朱元璋目光镇定地注视着敌军,但是他的部下却等不及了,对他说:“大帅怎么还不进攻,现在是最好的机会啊!”

朱元璋笑了笑说:“不要着急,看看这天气,马上就要下暴雨。我们先吃顿饱饭,吃饱了以后,下了大雨,敌人又饥又饿才好打仗嘛!”

时值夏季,天气非常炎热,士兵们身上都浸透着汗水,也怪不得他们没有耐心。但朱元璋的话他们还是听的,吃过午饭后。不多久,果真下起了雨,开始还是小雨,后来雨越来越大。

当狂风暴雨在龙湾肆虐的时候,站在狮子山上的朱元璋挥动了红旗。伏兵们低声传话:敌人来了,快做好战斗准备。

兵法上有一个很阴损的招数,叫击其半渡,还有击其暮归,都是同一个道理,在别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动进攻。

上岸三分之一或者一半的敌军时,最适合发动攻击。朱元璋看准时机后,挥动黄旗,埋伏在山后面的伏兵从四面八方冲向陈友谅的部队。

鼓声、雷声、雨声混成一团,天地间一片狂暴之气。

徐达、常遇春、冯胜率领骑兵对汉军进行轮番切菜,汉军本已惊慌失措,这时哪里有抵抗的决心,好比两个人战斗,一个人鞋子还没穿好,别人就拿刀砍过来了。这种情况只能逃跑,没有更多选择。

汉军纷纷逃亡江边,想坐小船逃走。可惜天公不作美,这时正好退潮,船只都搁浅在岸上。走投无路,汉军只好跳到长江里,这是唯一可以活命的机会。

陈友谅跳到一艘小船上,疯狂地逃到江洲,他没想到自己败得这么狼狈。

这一战,陈友谅的军队有两万人阵亡,还有不少淹死的,其中俘虏有七千人。而朱元璋的军队几乎没有什么损失,还俘获了100艘大船和几百艘小船,这些都成为后来朱元璋争夺天下的资本,正是从陈友谅身上,朱元璋意识到水军的重要性。

陈友谅吃了败仗后,盟友张士诚正如朱元璋所料,没有提供任何援助,但作为盟友,抹不开面子,张士诚派了几千人部队在江浙一带跟朱元璋闹了一下,表示我也参战了。

这时候,最郁闷的是陈友谅。

一次绝妙的机会

龙湾之战,陈友谅元气大伤,朱元璋威震四方,张士诚则颇为得意,庆幸自己没有出击。

龙湾之战是关乎朱元璋集团生死存亡的一战,如果这一战朱元璋打输了,他几乎不太可能有翻盘的机会。这一战以后,朱元璋声势大振,本来天下豪杰都以为朱元璋会一败涂地,没想到盛世之势扭转得这么快,许多见风使舵的人纷纷归降朱元璋。

陈友谅这个人跟朱元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服输,一直以来,陈友谅都是一个成功者。没有哪个词语比失败更让陈友谅反感的。

陈友谅也不是傻子,他意识到自己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在龙湾登陆,如果沿着秦淮河直捣黄龙,不但能挫败朱元璋的诡计,还能一举拿下应天。

痛定思痛之后,陈友谅在水军上下了更大的功夫,在他看来,只要有一支无敌舰队,所有敌人都可以打败。陈友谅这个人不光是个枭雄,还有造船工程师的天赋,最后被朱元璋打败后,他的这些先进的造船技术顺利地转让给朱元璋先生,为郑和七次下西洋打好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陈友谅这次造的战舰更加高大,更加威猛,高数丈,长几十丈。上下有三层,每层都可以跑马。最下层只管划船。而且层与层之间有隔音效果,这种设计的好处是,上面打得天昏地暗,下面人也不知情,所以不管上面是输是赢,都会干好自己的事情。

为了增加船只的护甲,陈友谅还给每条船裹了一层铁皮。这样的战舰在当时确实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陈友谅如果迟几百年出生,绝对是个优秀的工程师。

陈友谅终究是个财大气粗的地主,失败之后,很快振作起来。1361年之后,他和朱元璋不断发生水战,总是赢多输少。这些当然只是大战前的热身赛,经过上次的龙湾惨败,陈友谅已经不敢小看朱元璋了。

陈友谅是以厚黑起家的人,厚黑最终也限制了他的发展。就在他不断杀人的过程中,他逐渐失去了人心。倪文俊被他杀了,赵普胜被他杀了,徐寿辉也被他杀了,只要挡道的人没有一个活着留下来……

陈友谅用暴力维持了表面上的稳定,然而士兵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是的,这是个背信弃义的人,他为了权力和利益什么都干得出来。

从此,士兵们打仗是为了银子,这样一支军队我们可以想象士气有多低。说到底,问题还是出在陈友谅身上,但是他自己却没有看出隐藏的危险。

1363年,张士诚突然向朱元璋北面邻居刘福通和韩林儿发动进攻,说来,刘福通、韩林儿还是朱元璋的上司。刘福通、韩林儿只有几万人马,困守安丰这座孤城。张士诚为什么突然攻打刘福通呢?因为他被元政府招安了。

十万大军将安丰围成铁桶。刘福通虽然打算殊死拼搏,可惜城池小、粮食少。几十天后,城内的粮食就断了,刘福通亲手将坐骑杀掉,喝马血,吃马肉,何其壮烈,何其悲惨。接着将士们纷纷杀战马吃,这些坐骑陪伴他们南征北战许多年,谁都不忍心,但谁都没有办法。

马吃完之后,只能吃人了,这是中国古代战争中非常残酷的一幕,战乱年代吃人的事并不罕见。当战士们提出吃掉老弱妇孺时,刘福通沉重地点点头。后来,老弱妇孺也吃完了,有的人开始从地下挖尸体吃,结果很多人全身浮肿,生了大病,死了不少人。

刘福通怕闹出瘟疫,不准大家吃死尸。将士们想了个办法,在井底里挖观音土,然后做成泥丸子,放在锅里用油炸。哎,太惨了,小明王在所谓的宫里大哭,看来这小子也不昏庸,多少还是有爱心的。在这种情况下,刘福通不顾尊严,向下属朱元璋求救。

朱元璋犹豫了好长时间才决定援助。

朱元璋援助并不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更不是因为对刘福通特别崇拜。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担心张士诚吞并刘福通、占领安丰后,势力更加庞大,到时对自己构成更大的威胁。

但是这时候却有一个人反对朱元璋援助刘福通,这个人就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刘基。

刘基反对的理由很充足。首先,刘福通、韩林儿这些人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救了他们以后,你朱元璋还得供养他们,多不划算。其次,安丰要不要是小事,如果援助他们,陈友谅趁机过来,那就坏了大事了。所以,刘基建议,先不管小明王和刘福通的死活,搞定陈友谅再说。

应该说,刘基的想法非常有道理。让刘福通、韩林儿自生自灭,既可以借刀杀人,又能防备陈友谅偷袭,一举两得啊!但朱元璋这时就像个偏执狂,他非要去救不可。朱元璋有理由吗?只有两个字:感觉。感觉必须救他们。

这次,朱元璋确实犯了一个大错,如果不是陈友谅也犯了一个大错的话,他也许永远就没有翻身之地。

洪都!洪都!

朱元璋亲自率领徐达和常遇春向安丰挺进。

朱元璋到达安丰的时候,安丰的城池已破,刘福通光荣地战死,韩林儿被朱元璋救了出来。

张士诚的大将吕珍看到朱元璋救走了小明王,大怒,对朱元璋展开了猛攻。朱元璋挥手,常遇春冲了出去,常遇春确实很猛,和吕珍展开三场大战,三次击败吕珍。

吕珍眼看讨不到便宜,只得退回安丰城坚守。此时,朱元璋很郁闷,安丰不但没守住,还多了一个包袱。

陈友谅看到机会来了,在自己的辖区大量召集壮丁,陈友谅要求老百姓每三人出一个壮丁,凑齐了60万人。这支队伍浩浩荡荡地列在长江上,陈友谅的舰船分三种:大型舰、中型舰、小型舰。

大型舰可装载3000人,中型和小型依次递减500。不过,这支庞大的舰队并没有向南京进发,而是向洪都,也就是南昌进攻。

这是让人很费解的,南京是朱元璋的老巢,兵力空虚,很容易拿下来。而洪都守军虽然不足一万人,但城池易守难攻。陈友谅为什么会作出这个匪夷所思的决定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跟陈友谅的性格有关。洪都原本是他陈友谅的地盘,龙湾战败之后,陈友谅的部将居然投降朱元璋,将洪都拱手送给朱元璋。陈友谅可以背叛别人,但是他绝对无法容忍别人背叛自己。他当然恨不得立刻就吞下洪都,可是他必须忍,必须等一个好机会。

朱元璋支援刘福通的时候,他认为好机会来了,洪都之仇可以报了。事实证明,他想错了,真正的好机会是南京,而洪都将成为他死亡的起点,鄱阳湖则是他死亡的终点。

洪都事实上成就了朱文正这个名字。

如果没有朱文正,朱元璋会变成什么样简直没法预料,因为这时他又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

本来,救援韩林儿就是不智慧,朱元璋救下韩林儿后,打算先回老巢。不料,张士诚派出部队不断骚扰他。骚扰可以让人发狂,朱元璋最后果然被惹毛了,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攻打庐州。

庐州位于今天的安徽合肥,城池非常牢固,而且张士诚在那里布置了重兵。朱元璋天真地认为,只要我攻下了庐州,就打通了通往张士诚老巢的捷径。想法是好的,也是对的,可惜就是不太现实。徐达等人建议他放弃庐州,朱元璋这些日子脾气越来越怪,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坚持要打。

洪都那边,必须找一个可靠的人镇守,朱元璋选择了自己的侄子朱文正。

这次,朱元璋也显示了自己非同一般的识人能力。很多人会奇怪,朱元璋怎么派遣朱文正这么一个年轻人镇守洪都呢?在人们印象里,朱文正是一个混迹于烟花柳巷的花花公子,这样的人怎么能担当大任呢?然而,朱元璋要的就是这效果,只有朱文正是个花花公子,陈友谅才会下定决心攻打洪都。

1363年,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开往洪都。陈友谅这支部队虽然庞大,但是训练的时间很短,这符合陈友谅急功近利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