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元璋发迹史
3745300000028

第28章 皇帝与官员的血腥游戏(3)

当袁凯把这个名单递给朱标的时候,情况变得复杂。朱标看到名单上的人太多,也确实太多,看起来都够累的。这位仁慈的太子便让袁凯从宽处理,划掉一部分名字,但是这位太子说好话却缺心眼,他没有自己对老爹说这事,而是让袁凯去转达自己的意见。论理,太子让人转达意见也是正常的,可惜皇帝是朱元璋啊!你朱标的话他都未必听,何况是袁凯。

袁凯找到朱元璋,把太子的原话重复了一遍,准备离开。这时,朱元璋叫住了他,朱元璋饶有兴趣地看着他,问:“太子的意见和我刚好相反,你认为谁说的对呢?”

这真是一个民主的皇帝,居然用听起来如此民主的口吻问一个臣子。是的,老外或许这么想。但袁凯很清楚,这个问题回答不好,就要掉脑袋。

袁凯满脸通红,不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就差磕头求饶了。这时,他灵机一动,说道:“皇上当然是对的,太子也没错,皇上杀人是为了惩治坏人,太子放人是心地善良。”

这个八面玲珑的回答应该说没问题吧,回答完后,袁凯也自我感觉很满意。

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朱元璋不仅没有微笑地摸着胡须,赞扬袁凯会说话,反而大发雷霆,把他轰了出去。

回家后,袁凯越想越害怕,怕到极点,终于决定装疯救命。第二天,他让家里人为自己请假,说自己得了神经病。朱元璋不信,派人去查证,朱元璋查证的方法不是找几个精神科的医生作什么精神鉴定,这样太麻烦了,朱元璋的方法简单有效,比精神科的医生强百倍。

他让人带上木工的钻头,因为在朱元璋看来,疯子是不怕痛的,直接用钻头去钻袁凯就行了。

袁凯这个人太牛了,当钻头在他身体里钻来钻去的时候,他居然还是傻笑。疯子,绝对是疯子,调查团的人都相信了他是疯子。

可惜,朱元璋还是不相信,这次他没有派调查团,而是偷偷派了一个人去袁凯家里窥视。这个人来到袁凯家里,彻底呆住了,原来袁凯被铁链锁住,正趴在地上吃狗屎。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差点吐了出来,说道:“算了算了,就算他真是装疯也饶了他,做人做到这个份上太难得了。”

其实,袁凯并没有真吃狗屎,他只是用各种配料和面粉制作了狗屎样的物体。

袁凯终于逃过了一劫。可见,在洪武年间,要装疯也得技术过硬水平一流。

不得善终的李善长

李善长是明初超重量级的人物,这也是为什么在胡惟庸案件中他没有被杀的原因。他的弟弟李存义是胡惟庸的同党,但由于李善长树大,遮住了他。朱元璋只是把李存义发配到岛上,这对辣手无情的朱元璋应该说是莫大的恩典。可见,李善长确实不一般。

作为明朝的第一个宰相,李善长过人之处首先表现在他非常了解朱元璋。弟弟被发配以后,他就明白自己也没几年好活了。朱元璋毕竟不是刘邦,刘邦可以不杀萧何,朱元璋却没法不杀李善长,理由很简单,李善长的品德比不上萧何,朱元璋的狠毒远胜刘邦。

李善长一直等着朱元璋来取自己的脑袋,可是朱元璋迟迟不来取,他倒有些等不及了。既然你不让我死,我就活呗!

洪武二十三年,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在家里装修房子,这时候李善长早已退休了,属于过气人物。李善长的房子肯定是相当豪华的,一两个人装修不好,他便向汤和借了三百个士兵帮忙装修。朱元璋、李善长、汤和都是老乡,这么点小事应该大家都能理解。可惜,权力场的事情远远比人们想的要复杂。

这次,汤和出卖了他,汤和最后能活下来是有原因的。

汤和一方面借给李善长三百壮士,一方面将这事报告给朱元璋。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想到两个字:谋反。其实,他很清楚三百人是谋反不了的,但是李善长早该死了,等到现在已经太晚了。

李善长这时可能是年纪大了,头脑越来越糊涂,借兵装修之后他又做了一件蠢事。他有一个亲信因为犯法被流放,他却上书求情。朱元璋非常生气,你他妈的自己脑袋都不保,还帮别人求情。朱元璋扣留了李善长的亲信,没有流放,改为日夜帮他“锻炼筋骨”。这位老兄却不想享受这种待遇,把李善长跟胡惟庸的事情和盘托出。

灾难降临了,这一天终究是来了。

越来越多的人告发李善长,甚至每天吃饱了没事观看星象的官员也说,现在出现了星变,正是斩杀大臣的时候。

像李善长这样的人谋反,估计连朱元璋自己也不相信,李善长是功臣第一,还是自己的儿女亲家。他跟着胡惟庸谋反有什么好处呢?

问题可以换一种方式:朱元璋为何要杀李善长?

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朱元璋杀李善长容易理解,他恨官僚啊,尤其是李善长虽然是个功臣,却不是个清官,换句话说,像李善长这样的官僚正和以前折磨朱元璋的元朝官僚没什么本质区别。

其次,从权力学角度来说,李善长地位太高了,这不符合权力学的原则,权力学的一条原则是最高统治者和下属之间要有一个空白区域,如果没有空白区域,他们会没有安全感。

在权力世界里,距离是一种美,没有距离就是死,朱元璋就像一个黑暗的火球,离他太近的人都会被烧死。

当然,有人会提出疑问,汤和和李善长同是功臣。为何汤和能活下来,李善长却不能呢?汤和不是离朱元璋也挺近的吗?而且当时两人都退休了呢?

这是因为汤和会做人,而且是个老实人,朱元璋对他很放心。而李善长以谋略起家,朱元璋也是以谋略起家,他怎么可能放心这么一个聪明的人。所以,汤和引退朱元璋感到高兴,李善长引退,朱元璋很怀疑他是韬光养晦。再说,汤和的影响力很小,李善长的影响力很大。

综合起来,李善长是非死不可了。

我们不要忘了,李善长还有两张免死铁券呢!有用吗?当成废铁卖也许有用。

李善长没有谋反的理由,朱元璋有杀死李善长的理由。

看着跟随自己多年的李善长,朱元璋面无表情。他心里在想,这个人跟随我这么多年,刚认识我的时候他还是个四十岁的中年人,那时我才二十六。

李善长跪在地上,看着塑像一样的朱元璋,心想,我跟他做了这么多年的朋友,一起共患难过,现在他要杀我,来吧,我已经等得太久了。

李善长和全家老小一起走上刑场,恰如秦王朝的李斯,不过他没有对儿子说什么话,该说的李斯都已经说完了,该犯的错后人还继续犯。

李善长被灭三族。

蒸鹅:屠杀武将的信号

杀功臣是一项高难度的智力活,处理不好的话很容易引起谋反,比如刘邦就是最典型例子。在这方面,朱元璋显然成熟得多。

他不是一味地狂杀、滥杀,而是有步骤、有条理、紧张而有序地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达到了目的,又不会引起反叛。

建国以后,朱元璋的政策是下马治天下,所以文臣比武将更得到重视。武将们心里都比较不满,然而随着事情的发展,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武将们发现,每当处理大案子的时候,朱元璋杀起人来毫不手软,动辄上万人一杀,但是他对武将好像格外开恩,一律赦免。只要说有武将谋反,他总“不信”。

武将们的心情终于平衡了下来,原来皇帝心中还是偏向武将的。

武将们高兴了一段时间。不过,这时朱元璋正在谋划如何对武将动手。武将手握兵权,朱元璋不可能不猜忌。不是不杀,时候未到。

武将中名声和威望最高的就是徐达。徐达和朱元璋是总角之交,从小在一起放牛的,从军后,他不仅会打仗,而且为人庄重沉稳,从不骄横。因此,很受朱元璋的信任。建国后,情况有了变化,朱元璋对徐达也不放心了。

徐达虽然为人谨慎,但他的老婆张氏却有些大大咧咧。一天,在诰命夫人的宴席上,张氏顶撞了马皇后。这事被朱元璋知道了,后果很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严重到他要请徐达来喝酒。

到了酒席上,朱元璋端着酒杯对徐达说:“牝鸡司晨(母鸡打鸣)是家里不详的征兆,不过现在你不用担心了,我已经把你家里的这只母鸡给宰了,所以特来请你喝酒一起庆祝。”

徐达听得稀里糊涂,喝过酒之后,回家一看,发现老婆张氏已经被朱元璋派人杀死了。当然,以徐达的性格,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跟朱元璋闹翻,他只是默默地忍受下来。但徐达这样做,反而让朱元璋更不放心,他想徐达这种人连杀妻都可以忍,还有什么不可忍的,留着将来一定是个可怕的威胁。

后来,徐达生病了,背上长了个大疮,这种病当时流行的说法是最忌吃蒸鹅。大将生病总得有些表示吧,朱元璋决定送徐达一个礼物,蒸鹅。蒸鹅到底能不能致患者于死地,历来众说纷纭,徐达是个识时务的人,当着使者的面,泪流满面地自尽。

关于蒸鹅的传说很可能是个传闻,但朱元璋疑忌徐达却是大家都承认的事实。根据《明史》的记载,徐达是病死的。至于究竟是怎么病死的,各位也只好去发挥想象力。

武将中死得最惨最冤的是傅友德,前面曾经提到傅友德,这个人非常会打仗,有统帅的才能,当年他率领几万军队横扫漠北。傅友德也是一个非常老实非常沉稳的人,不过人品指数帮不了他,谁让你会打仗。

傅友德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小伙子看起来非常精干,大有父亲的影子。朱元璋决定先从傅友德两个儿子下手。一次宴会中,朱元璋指责傅友德的儿子傅让执行任务时傲慢无礼,傅友德听了诚惶诚恐。

朱元璋让他带着两个儿子到宴会上来赔礼,傅友德只好离席。傅友德刚走到大殿门口,卫士又传令:“请傅大人带上两个儿子的首级来见皇上。”

不知道傅友德怀着怎样的心情,总之他真的提着两个儿子的脑袋来见朱元璋。

朱元璋微笑地问道:“老傅啊,你现在是不是非常恨我?”

一世刚猛的傅友德听到这里再也忍不住,对朱元璋大吼:“你不就是要我父子的人头吗?好,都拿去吧!”

说完,傅友德抽出卫士的剑自杀。

先后被杀的武将名字可以列成一大串,这些人很多是朱元璋的老朋友老部下。朱元璋把这个过程形象地比喻为去掉荆棘上的刺。

不仅对于武将,就是后宫,朱元璋也非常提防,晚年的时候,他身体越来越差,担心自己死后会上演吕后专权的传统戏剧,决定除掉后宫中颇有心计的李淑妃,这个李淑妃就是太子朱标的母亲。像朱元璋这种把杀人当成艺术的领导,当然不会直接过去给李淑妃一刀。

相反,他温情地把李淑妃的两个哥哥叫到宫里来,朱元璋深情地对李淑妃说:“你跟了我二十多年,风风雨雨什么都过来了,只是这些年你跟两个哥哥一直没见面,我心里很愧疚。现在他们来了,你去见见吧,也算是尽点骨肉之情。”

李淑妃果然是聪明人,一听就知道朱元璋的意思,跪地说道:“皇上的意思,我明白。死就死,还见什么兄长,何必让他们伤心。”

说完,李淑妃回到后宫里悬梁自尽。但是,朱元璋还不放心,最后下了一道命令,自己死后,所有妃嫔都要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