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与近代日本
37497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中日之间历史悠久的文化交流,借由特定的地理条件、特殊的人文环境而促其成,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日本对于中国的研究,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业已形成了专门性的学科领域,学界向以“日本汉学与中国学”相称谓。以发生于19世纪后半的“明治维新”为界限,日本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从之前的“日本汉学”时期进入了“近代日本中国学”时期。在欧洲近代文化观念的催生下,日本的中国认识与中国文化观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一点在《论语》的研究史上也得到折射。首先,《论语》所承载的中国儒家学说的基本理念,开始从日本传统意识形态的本体,逐渐过渡为一个“他者”,也即《论语》从曾经的表达日本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存在,变化为一个可以被言说、被讨论的客观对象;其次,讨论的边界日益学科化、体系化,也即《论语》从古来的一部经学文本,开始被分别纳入近代学科体系中加以考量。这一变化似乎于悄然中发生,却绵延了一个多世纪而获得高度发展。

对“近代日本中国学”的样态、特征、学术成就作出回应,应该成为中国学界的责任担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论语〉与近代日本》或可视为其中的一个个案尝试。作者旨在立足比较文化的立场,就中国古代典籍、儒家经典《论语》东传日本后,在异质文化的土壤中,如何植入再生,如何发生变容,以及如何得到别样诠释等诸样相,作一历史性爬梳。

从传播时间上看,《论语》无疑是最早传入日本的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作为儒家学派创始者孔子的言谈总录,《论语》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就日本文化发展而言,《论语》也是一部不能被遗忘的文献。《论语》传入日本伊始,即受到极大关注,因应着日本历史上不同时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需要,对《论语》的研读、奉习乃至研究,可谓旷日持久,以至日渐深入。这一切自当首先依赖于《论语》文本的广泛传布。从古代至近代,横亘其间的近世时代,是《论语》日本传播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论语》文本完成了从钞本到刻本的发展演进,《论语》日本传播史上最重要的和刻《论语》集解本,至此阶段也已相当成熟和完备。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两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本学者《论语》注释之作——《论语古义》与《论语徵》。所有这些,为即将到来的近代日本的《论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第一章即主要围绕这一领域的话题而展开。

《论语》在近代日本的传播呈现出空前未有的态势,对于《论语》的研究也在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领域广泛深入地展开,而这种丰富性和多样性又恰恰是与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形成与发展直接相关的。

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形成最早始于“哲学”学科的确立。在日本的中国文化研究史上,中国的儒学文化始终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日本汉学史就是在对以儒学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受容中建构起来的。及至近代,日本对于中国的认识和想象、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评判,尽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对于中国儒学的探究,仍然构成近代日本中国学的重要一翼。作为传载儒学文化的重要经典文本之一的《论语》,在近代文化语境下,获得了来自哲学界的新阐释,其中既有将其奉为圭臬的、以服部宇之吉为代表的“孔子教派”,当然亦不乏如狩野直喜、武内义雄等注重文献考订的“古典解释派”。《论语》在日本近代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此番“遭遇”足以使其本身成为重要的东亚近代思想史材料。

在近代日本中国学形成并渐次发展的过程中,原本“捆绑”于经学之中的历史学、文学纷纷挣脱束缚,独立而成近代学科之一门类。在此情形下,原本仅作为经学文献的《论语》,开始进入历史学研究者、文学研究者的视线,成为他们分析研讨的对象。这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有民间史学代表人物山路爱山的孔子研究,也有秉承历史批判主义主张、尝试将儒教理念加以剥离解构的津田左右吉的“儒教批判”,还有以《论语》为方法,实现其“由经学而文学”、阐释中国智慧的吉川幸次郎的《论语》解读。

上述相关问题的讨论,分别构成本书第二、三、四章的核心内容。

与文学独立于经学而成为近代日本中国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日本的近代文学也在与世界发生着深刻的联系而经历着自身的发展蜕变。一部分作家一方面接受欧洲近代文学思潮的影响,吸收、模仿西洋近代流派,另一方面,对于浸透于日本历史之中、同时也深深浸透到他们各自生命体验中的中国文化,又怀抱深刻的理解,充满深情的向往。其中如下村湖人、中岛敦便选择以《论语》为蓝本,以《论语》中的孔子、孔门弟子为人物原型,构造其文学创作,以此寄托作家自己的人生理想,阐发其学术思考与追求。本书第五章即关注到日本近代作家的这一特殊的“《论语》情结”。

近代日本的《论语》研究,折射出日本民族自身近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挑战、激发的论辩和作出的抉择。本书从梳理截至近代之前《论语》在日本的流布概况入手,进而选取近代日本中国学界在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领域的若干研究成果以及近代日本文学创作领域的相关作品,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就其源于各自不同的立场、视角、学养以及情感体认而完成的《论语》阐释,尝试作出相对客观的清理与解读。书后并附“近代日本《论语》研究著作目录”,以期为读者的深入阅读与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