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读王朝 帝王卷
3751900000004

第4章 装模作样一辈子,死后头被当球踢(1)

——新帝 王莽

地皇二年(公元21年),初秋。

长安城上空被一片灰黑色的云层严严实实地笼罩着。狂风、暴雨、雾霭,湮没了未央宫。

未央宫的紫云殿里,一位白发苍苍、双目失明的老夫人坐在床沿上嘤嘤地啜泣,一位中年汉子跪在床前惊恐、焦急、悲恸不已地哭诉着。

双目失明的老夫人是新帝王莽的王皇后,中年汉子是新帝王莽的第四个儿子,新近由太子贬为统义阳王的王临。

“父皇要杀我,母后,现在只有你能救我……”王临泪流满面地紧抱着母亲的双腿,充满绝望和恐怖地仰望着王皇后。

泪水像两股小溪,从王皇后失明的眼里汩汩而下,滴落在王临的脸上,她用颤抖的双手在儿子的头上、脸上慌乱地摸索着:“不,不能,你父皇心再狠也不会忍心杀掉他最后一个儿子的。”

王临唯恐母亲不相信,急切地抓住母亲的手说:

“母后,父皇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毫无人性的铁石心肠的人。要杀我的念头早已有之。去年,长安城一场飓风毁掉父皇苦心营造的王路堂,他以灾变符异为借口废掉了我的太子位,把我贬为统义阳王,赶出京师长安。这是父皇要除掉我的信号。最近,鉴于义军四起,民怨沸腾,社稷危难,儿臣冒死呈上启奏,结果触怒龙颜,说我心有反意,企图逼父皇退位,还有……母后侍女原碧……父皇已听到风声,他怎么能饶恕我?”

“唉——”王皇后长长地叹了口气,“你跟随你父皇这些年还没摸透他的脾气吗?他听过谁的逆耳之言?进谗者升官加爵,进谏者非贬即杀,忠臣良将有几个得到褒奖?知道父皇不喜欢你,又何必直言进谏?依母亲之见进谏倒也罢了,你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和我的侍女原碧……她已是你父皇的人了。”

“母后,原碧委身父皇是迫于威逼,她真心爱儿臣,儿臣也真心喜欢她。只要母后答应,儿臣愿明媒正娶纳她为妾,她才十八岁,而父皇已是六十六岁……”

王临极力为自己辩解。

“是也罢,非也罢,这些事都动了你父皇的肝火。唉……不过你父皇一生只有四子。你长兄王宇、二兄王获都被他迫令自杀,三兄王安生来神情恍惚,癫愚痴呆,虽然被你父皇封为‘新嘉辟’,因为受不了你父皇呵责,忧郁而死。你长兄的儿子王宗和女儿王盼几个月前也被他赐死。我不相信,王家只剩下你最后一根血脉,他也忍心斩草除根吗?”

王皇后痛哭不已地诉说着。

“母后,长兄、次兄都死于而立之年,儿臣也年届三十,近日梦中常与兄长鬼魂相见,抱头痛哭,他们都说儿臣死期已近……”

王皇后身子猛地一颤,抱住王临的头放声大哭。

王临忙托起母亲的脸,惊恐地说:“母后,你已经为哥哥们哭瞎了双眼,如今身体又多病,日见沉重……别哭了,小心被人听到告知父皇……儿是趁下雨溜进后宫,千万不能让父皇知道。”

王皇后睁大着眼睛,茫无目标地望着紫云殿顶的雕梁画栋,悲悲切切地抚摸着王临的头说:“趁着今天刮风下雨,无人走动,你让母后痛痛快快哭一场吧。”

王皇后泪如泉涌,哭声撕心裂肺。

良久,母子二人止住哭泣。王皇后拄着龙头拐杖,在王临的搀扶下颤巍巍地走到殿门前,王临轻轻推开楠木雕花殿门,一阵裹着潮气的凉风迎面扑来。

王皇后站在殿门口,侧耳听着殿外的风声雨声,感叹地说:“风是凉的,雨是凉的,我的心也是凉的。自从初始元年(公元8年)你父皇登基称帝,夺了汉室天下,十三年来,我跟他享尽荣华富贵,可是我的心却被他凉透了。当上皇帝后,整天疑神疑鬼,提心吊胆,好像谁都想篡夺皇位。今天杀这个,明天贬那个,十几年来朝廷里的大臣杀了一批又一批,就连自己的骨肉也杀。他真的变了,变得铁石心肠,残忍无道。你父皇当初可不是这样,我嫁给他的时候,他无官无职,家境贫寒,知书达理,待人谦恭,尊卑有序,安贫乐道,豁达大度……”

王莽,字巨君,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祖籍济南郡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后迁至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祖父王禁在朝中为官,生有四女——君侠、政君、君力、君弟;八男——凤、曼、谭、崇、商、丘、根、逢时。宣帝在位时,王政君十八岁入宫掖。不久,太子刘奭(shì)爱妃马良娣去世,身为宫女的王政君被选为太子妃。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王政君生一子,名骜。三岁时,宣帝去世,太子刘奭继位,是为元帝。立刘骜为太子,王政君为皇后。王政君荣登国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她的父母、兄弟、姊妹成了皇亲国戚,被封官授爵。王禁被封为阳平侯。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去世,太子刘骜即位,是为成帝。尊皇后王政君为皇太后,任命帝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总理朝政;封王崇为安成侯;王谭、王商、王丘、王根、王逢时为关内侯。唯独王莽的父亲王曼早殁,未得封赏。

自此以后,以皇太后王政君为首的王氏把持了汉朝权柄。

汉成帝刘骜大封诸舅以后,王氏家族位居权贵,鲜衣怒马,趾高气扬,过着骄奢淫逸的贵族生活。唯有王莽一家孤贫寒酸。王莽父、兄早亡,留下寡母、寡嫂和侄儿都要靠他恭谨侍奉。青年时代的王莽勤奋好学,拜名儒沛郡陈参为师,孜孜不倦地攻读经书,在社会上广交名儒,切磋学问。同时,他还小心翼翼、谦恭有礼、热情周到地侍奉执掌朝廷大权的伯父与叔父们。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伯父王凤重病不愈,久卧病榻。王莽陪侍床前,不离左右,亲尝药汤,沐浴更衣,无微不至,数月不解衣带,比王凤的亲生儿子更为尽孝,使王凤倍加感激和疼爱。当这位权臣处于弥留之际时,特地嘱托汉成帝,一定要给侄儿王莽封官加爵。就在这一年,王莽初入仕途,做了皇门郎,不久晋升为射声校尉。此职系职掌弓弩兵的大官,秩二千石。

时年,王莽二十四岁。

永始之年(公元前16年),王莽的叔父成都侯王商愿分自己的户邑以封王莽。同时,一班朝廷重臣和名流贤达经常上疏成帝,盛誉王莽博学多闻,才干过人,且温良恭俭。不久成帝封王莽为新都侯,食南阳新野之都乡一千五百户,晋官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从此,王莽可以直接参与朝政,议论国家大事。更为重要的是侍中一官,可在皇帝左右侍奉。

时年,王莽三十岁。

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莽叔父、任大司马大将军的王根年高体衰,身染重病,久治不愈,几次上疏请求离职养病。新任大司马大将军的人选是谁?王根向成帝举荐了王莽和淳于长。

淳于长是皇太后王政君的姐姐王君侠的儿子,与王莽是姑表兄弟。当时淳于长官拜卫尉,负责统率皇宫的南军。不久,因向成帝举荐赵飞燕为皇后一事成功,备受恩宠,被赐为关内侯,不久,再封为定陵侯。

淳于长的官职和权势都远远超过王莽。在一些朝臣的眼里,大司马大将军的人选非淳于长莫属。

王莽的仕途上横亘着一块难以逾越的巨石。形势逼使王莽卷入一场关系终身命运的政治角逐。

王莽凭借自己的学识、才干、心机,巧设妙计,广为周旋,初试锋芒,一举成功。角逐的结果,淳于长以大逆之罪被成帝毙死狱中。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成帝擢升王莽为大司马,代王根辅政,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时年,王莽三十八岁。

这次角逐的成功,使王莽深刻地感受到角逐中权力是最终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可以不择手段,可以心狠手辣,所谓无毒不丈夫也。

王莽用一年多的时间刚把大司马的交椅坐热,却发生了一件始料不及的事情。

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成帝突然病故。

成帝无子嗣,元帝傅昭仪之孙、恭王刘康的儿子刘欣即位,是为哀帝。不久,哀帝尊封傅昭仪为恭太皇太后,父刘康为恭皇,母丁姬为恭皇太后。哀帝的皇后又是傅昭仪的侄女。这样,随着哀帝登上皇位,傅、丁两家成了皇亲国戚。按汉朝惯例,必须由当朝皇帝的皇亲国戚执掌朝政。哀帝登基后,面临着王氏外戚与傅、丁两家外戚权力重新分配的矛盾。哀帝在位,傅、丁两家外戚自然不肯相让,王莽也不能厚着脸皮占住大司马的位子。无奈,只好向皇帝提出辞呈。哀帝自然恩准。开始,让他闲居京师,两年后,又遣他回南阳新野都乡封地。

突如其来的变故,使王莽从政治的巅峰一下跌入谷底。王氏外戚的营垒土崩瓦解,全线溃退,很多人认为王氏天下已是大江东去。独有王莽从容不迫,泰然处之,他坚信王氏外戚必有东山再起之日,因为在王氏外戚大溃退时,王莽发现哀帝却为王氏外戚在朝廷里留下一位中流砥柱、一言九鼎的人物,这就是王莽的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

蛰居南阳的王莽不卑不亢,一如既往。他礼贤下士,广交名流,扶贫赈灾,慷慨解囊。一时间他的美名誉满乡里,有口皆碑。于是,朝野上下为王莽唱赞歌者有之,为王莽鸣不平者有之,人们纷纷上疏朝廷,请求哀帝为王莽恢复官职。太皇太后自然里应外合,大做文章。不久,哀帝迫于舆论压力,以侍奉太皇太后为由,宣召王莽回京师长安。

一年后,哀帝寿终正寝。太皇太后王政君急忙赶到未央宫,把皇权的象征——玉玺收在自己手里,重掌大权。然后,刻不容缓地重新任命侄儿王莽为大司马,领尚书事。待政事稍安,太皇太后与王莽议立汉元帝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年仅九岁的刘衎(kàn)继承皇位,是为平帝。平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委政王莽。

王莽重操大权,东山再起,当机立断,铲除傅、丁两氏外戚在朝的势力。先以骄奢淫逸的罪名通令哀帝的傅皇后自杀,继而把傅、丁两家外戚全部罢免官爵,赶出京师。同时,为避免新的外戚参与朝政,勒令平帝的母亲卫姬、帝舅卫宝、卫玄等卫氏不得进京参政,继续留居中山。

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平帝赐封王莽安汉公称号。

不久,太皇太后降旨,除封爵外,其他诸朝政皆由安汉公王莽秉决。自此,朝政大权又重归王莽。

从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莽初任大司马,到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再任大司马,前后经历八年。

事也凑巧,王莽执政后,批复的第一个廷奏,是扶风功曹申屠刚关于王莽不准平帝母亲卫姬进京是有违朝制、有悖人伦、居心叵测的奏章。在对策时,申屠刚和部分朝臣要求王莽准予卫氏进京。王莽坚决不准,并以申屠刚歪曲经义、违背大义等罪名将他罢官,降为庶民。此事在朝臣中引起非议。王莽的长子王宇也感到父亲做得过分,退朝后,极力劝王莽收回成命,应顺乎民意准予卫氏入京。结果遭到王莽严厉斥责。王宇百思不解,心中不服,认为这样做名不正、言不顺,于理难容,于情难忍,不仅会引起众怨,而且日后平帝长大成人会怨恨父亲,危及王氏家族。于是便偷偷派人给平帝的舅舅卫宝送信,暗示卫宝联合卫氏外戚上疏太皇太后王政君,请求入京。结果奏折被王莽截扣,不予转奏。王宇见此法无效,便密邀老师吴章和妻兄吕宽共商对策。吴章认为,王莽刚愎自用,不可劝谏,王莽迷信鬼神,可先伪造鬼怪变异来恫吓他,然后由他亲自出面推演灾异,诱劝王莽。于是,王宇派吕宽在夜晚将一桶猪血洒到王莽府宅的大门上,结果吕宽当场被王莽的门吏捉获,经严刑审讯,王莽得知真相,大怒,当即将王宇及怀有身孕的妻子和吴章逮捕入狱。消息传出后,朝臣纷纷上疏替王宇求情,朝野名流指责王莽心怀不轨,卫氏外戚也趁机紧锣密鼓地上疏太皇太后。王莽见事态扩大,十分恼火,他认为这种时刻,若退让,后果不堪设想,因为事态的背后,显然隐伏着周密的夺权阴谋,若镇压,长子王宇则首当其冲。

怎么办?王莽陷入痛苦的思索和抉择当中。他想到,从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到元始元年(公元元年)的八年中,大司马的宝座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他从自己的坎坷经历中悟出,政治上的角逐是残酷无情的,必须付出代价,必须消灭一切政敌,哪怕是不择手段。

为了保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司马宝座,王莽当即痛下决心,通令狱中的儿子王宇饮鸩自尽,怀孕的儿媳分娩后处死。

王莽确认,王宇是受了吕宽等人的操纵,便将吕宽诛杀。同时从中央到地方,朝野内外,凡王莽认为异己者,一律指为吕宽党羽,逮捕入狱,从严治罪。连元帝的妹妹敬武公主、梁王刘立、红阳侯王玄等人,均被通令自杀。当年与王莽竞争大司马一职的前将军何武、鲍宣,还有不愿归附王莽的官吏,以及王氏外戚的亲信等,无一幸免。死者数百人,震惊海内,历史上将这次事件称为“吕宽之狱”。

“吕宽之狱”平息不久,大司马府里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情:王莽次子王获,一次酒后舞剑,用剑将一个侍酒的奴隶穿腹刺死。

按照汉朝的律制,奴隶是私属,像一匹饲养的牲畜。特别是大司马府中的奴隶被大司马的儿子所杀,官府不会追究。

王莽却想借题发挥,大做文章。

“吕宽之狱”使数百人锒铛入狱,屈死黄泉。尽管王莽赔上了一个儿子和媳妇,也难钳制人口,平抑民愤。“吕宽之狱”破坏了王莽的形象和声誉,为了弥补“吕宽之狱”的影响,为实现更大的野心铺平道路,王莽决定让次子王获用性命替他演一场收买人心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