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白金帝国:英国皇室
3752300000001

第1章 缔造英格兰(1)

一、诺曼征服

1066年4月24日,夜晚,在英吉利海峡两岸的上空,一颗明亮的彗星拖着长长的彗尾掠过天际……这颗百年难得一见的哈雷彗星的出现,在海峡两岸唤起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情感:海峡西侧,英国朝野上下一片恐慌,人们普遍预感这是不祥之兆,英国不久就会灾难临头;而在另一侧的诺曼底公国,将士们秣马厉兵,造船修舰,认为这是上帝将鼓励他们去进行新的征服,争取新的成功的信号。他们个个精神亢奋,踌躇满志。

不到半年,这两种猜测在同一件事情上得到应验。法国诺曼公爵威廉率兵渡海,用武力征服英国,就任英王,这就是中世纪着名的诺曼征服。诺曼公爵和他的勇士们是最后一批登上不列颠岛的外来征服者,诺曼征服开辟了英国历史上的诺曼王朝时代,同时也缔结了异族在英格兰的成功统治的开端。

加冕之后的威廉称“威廉一世”,此后,英国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这个当时在东方文明眼中仍然停留在蒙昧阶段的岛国的人民,从此之后,在他们的血脉里,似乎永久回荡着昔日威廉征服的勇气和霸气,在经过大约七八个世纪的辗转发展、折冲樽俎之后,不仅成功地超越了东方,而且成为全球现代文明的源头。而“征服者威廉”本人,也彪炳在那个曾经有着“日不落帝国”美誉的辉煌史册上。

威廉征服,是历史的宿命吗?不,这是历史的必然!

1.王位之争

1066年1月,奄奄一息的英国国王“忏悔者”爱德华自知大限将至,用含糊不清的嗓音指定了新的王位继承人、他最后一位妻子的弟弟哈罗德为英国国王。

消息传到法国,人们普遍反应平淡,唯独诺曼底公爵威廉愤愤不平,他认为唯有自己才是英格兰王国的理想继承人。更让他蒙羞的是,英国的“贤人会议”竟然拒绝了他当英国国王的要求。作为一个法国公爵,威廉怎敢大言不惭地提出继承英国王位呢?故事还要从他与爱德华王室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说起。

从血缘上讲,威廉的姑姑埃玛是新去世的英王的母后,也就是说,威廉是爱德华的表兄弟,而哈罗德只是爱德华的远支亲属。显然,姑表兄弟比之内弟更近王位。所以,自恃为王室“内亲”的威廉,较之于“外戚”哈罗德,更有资格继承王位。

当然,单此一点,威廉也不敢生此痴心妄想。重要的是,他曾经为稳固爱德华的基业立下功劳,并且得到老国王传位的承诺。15年前,时任英王的爱德华,政权受到岳父戈德文的威胁。戈德文一家垄断着英国2/3的耕地,在当时,土地是王室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这无疑断了爱德华的财路。

更有甚者,戈德文子侄当中有3人受封为伯爵,对王位虎视眈眈,篡位之事随时可能发生。为了免于沦为傀儡皇帝,更是为了防患于未然,爱德华密邀威廉公爵访问英国,共商对策。威廉制定出一套精密方案,承诺由他“搞定”戈德文,而作为酬谢,爱德华承诺去世后将王位交由威廉继承。后来,爱德华成功地将戈德文驱逐出境,并将当时的王妃流放边疆,彻底除去心头之患。此后,威廉就满怀期冀,等待有朝一日能够继任英国王位。那样,他不仅贵为英国国君,而且也因其同时领有法国富庶的公国,能够掌握与法兰克王国国王叫板的权力。当威廉得知自己无缘王冠,美梦成空之后,其气急败坏的心情可想而知。

再者,从道义上讲,威廉曾有恩于哈罗德。1064年,哈罗德在一次海边巡视中被西风刮到法国海岸,落入该地区的主人蓬蒂厄伯爵手中。蓬蒂厄是个无耻之徒,他趁机扣留哈罗德,并且索要大笔人质赎金。鉴于与英国王室有血亲关系,威廉出面积极斡旋干预。蓬蒂厄深知自己不是他的对手,只好咽下这口气,最终答应放弃赎金要求,将哈罗德引渡到诺曼底宫廷。如此说来,威廉对哈罗德有救命之恩。当然,威廉在诺曼底宫廷盛情款待哈罗德,也有自己的意图。威廉公爵明言要求哈罗德帮助自己取得英王王位,而作为交换条件,威廉允诺将爱女许配给哈罗德,并将英格兰的整个西塞克斯作为封地,赏赐与他。哈罗德深知,如果拒绝,这些条件很难捞到手不说,单是自己回国就难上加难。为此考虑,他立下誓言,慨然允诺。等到1066年初,哈罗德王冠在顶,意味着他成为“立假誓者”。按照基督教的习俗和骑士界当时盛行的观念,“立假誓”是最为人所不齿的行为,所以哈罗德就任为王,也是非议一片。

那么,既然威廉占据如此天时人和,为什么他写信给“贤人会议”,要求继承英国王位,仍然被拒绝呢?这里还有必要交代一下威廉的身世。

威廉的父亲罗伯特是诺曼底公国第四任公爵,此人道德品行极为恶劣。由于公爵夫人未能生下一男半女,公爵后来强抢贫穷皮匠的女儿阿列特,在1028年非婚生下小威廉。所以威廉就是“私生子”,按照当时的习俗,私生子既无财产继承权,也无爵位继承权。但鉴于罗伯特公爵别无子嗣,加上他恩威并施,终于说服诺曼底贵族,承认威廉为合法继承人。威廉8岁时,父亲死于朝圣归途中,他获准继承公爵爵位。但是,危险、阴谋、暗杀无时不环绕在他周围。他的3个监护人和一位老师先后死于他的政敌的毒计之中。直到后来法国国王亨利宣布承认威廉为公国合法继承人,并充当他的保护人和监护人,情况才略微改善。血腥残酷的政治环境塑造了威廉公爵的双重性格:一方面,他坚毅勇敢,善于谋略,艰难险阻面前绝不低头;另一方面,他对待反对他的人也残忍无情,不择手段。尤其是他对于“私生子”的身份讳莫如深,不论是谁胆敢以此冒犯他,他都绝不手软。据说,威廉公爵曾经要求对阿郎松城拥有领土主权,该城居民闻知后,将皮革挂出城外,并且大呼:“这是给皮匠的皮子!”以此嘲笑他这个皮匠的外孙。征服该城后,威廉公爵下令,将城中数名显贵的四肢全部砍去,另有多名被剥皮处置。威廉公爵的报复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威廉公爵也算励精图治,数年之后,公国的政治经济都强于其他公国。城市经济已经出现,军队上更有自己的特色。威廉用他独创的“骑士领地制”保证了稳定的军队来源。这些都是后来威廉征服英国的巨大保障。

正是威廉的“私生子”身份,成为英国“贤人会议”拒绝同意他继任英王的理由。而这恰恰触到了威廉的痛处。对此,威廉抱着“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心理,决定用武力解决王位之争,也是对那帮自命不凡的英国贤人的教训。其实,在明眼人看来,这些只不过是日渐强大的公国增加领土欲望的口实而已。

毫无疑问,要想成功穿越英军的天然屏障,渡过险象环生的英吉利海峡,必须要选择有利的天气。威廉能够抓住时机成功渡海、实现他的国王梦想吗?

2.决定胜负的黑斯廷战役

和平协商解决王位争端已经无望,诉诸战争成为唯一之路。1066年,英吉利海峡的一方厉兵秣马,另一方则严阵以待,但是,从8月中旬到9月中下旬,双方精心准备的对决并未发生。威廉的军队要渡过险象环生的英吉利海峡,必须假以天时,除非东南风兴起,他的精锐骑兵才有机会驰骋英格兰。而连续近6周的西北风阻断了威廉的渡海计划。

但他并未就此放弃,而是在苦苦等待。而哈罗德一方以逸待劳,只等对方渡海之后立足未稳时给予迎头痛击。

9月中下旬,形势出现转机。英格兰北部、东部贵族叛乱。哈罗德被迫抽调兵力平叛。他虽有诺曼底军队渡海进攻的担心,但仍然心存侥幸,自认为运气在英格兰人一边。但是,等到9月25日击毙叛乱贵族托斯提格伯爵,平叛胜利,试图再返回英吉利海峡布防前线时,为时已晚。3天之后,威廉率领法军全部渡过海峡,在帕文西成功实现登陆,此后迅猛向伦敦方向挺进。10月中旬,双方在黑斯廷遭遇,一场决定双方生死之战由此展开。

黑斯廷是通往伦敦的咽喉要道。按照当时军事实力对比看,威廉这一战似乎定胜无疑。因为诺曼底的军队拥有训练有素的7000名精锐重装骑兵,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弓箭手组成的步兵相配合。而英王哈罗德领导的则是一支装备极差、缺乏训练的“民军”,他们的主要武器是盾牌、大斧和长矛。但是,战争过程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轻而易举。

最初,威廉公爵仰仗军事优势,以步兵为先导,试图借助齐发的万箭开道再由精锐骑兵冲杀破敌。可是,英国军队用盾牌将哈斯丁山顶严密遮蔽,如同“金钟罩”,整个防守固若金汤。无奈之下,威廉调整部署,改用骑兵,企图强行破阵杀敌。一时间,高唱战歌、手持长矛的铠甲勇士如同一道道“矛流”、“铁流”滚滚向前,再加上马蹄隆隆、杀声四起,英军似乎不堪一击,很快就被撕裂开一道口子。看到突入敌阵的前锋勇士挥戈跃马,威廉志在必得。可是,战机很快逆转。出现缺口的盾牌迅速由两侧的盾牌部队合拢补上,而进入盾牌阵的铁骑成了瓮中之鳖。英军大显长斧神威,第一斧砍断对方马腿,让身负沉重铁甲的骑士或者应声落地,或者寸步难移;第二斧对准勇士的脖颈,如同砍瓜切菜,斧斧致命。行动不便的铁骑成了任由对方宰割的“菜牛”。这一战,威廉伤亡惨重,败退而归。

接着,威廉公爵决心改变战术。他表面上继续施行重装骑兵突入敌阵的战术,实际上命令士兵掌握时机,诈败溃退。英军不知是计,手持盾牌、战斧穷追不舍。结果,原有的盾牌阵失去了它的防御能力。待威廉的两翼骑兵包围合拢,诱敌的骑兵后阵变前阵,杀个“回马枪”,三面骑兵轻易绞杀了英国追兵。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威廉的“诱敌深入”战术二度得手。几番之后,英军方坚壁清野,严阵以待,面对丢掉头盔、扔掉长矛的诺曼军队,再也不敢冒险追击。

两个回合较量下来,双方各有损失,战局似乎就此胶着,谁胜谁负,殊难料定。威廉公爵无计可施,只有向对方阵中漫天放箭。这一招其实在开始时就已证明并非奏效之举,但充满诡异的是,偏巧一支飞箭射中了视察防务的英王哈罗德的眼睛。哈罗德虽然强忍剧痛,任由军医拔出带血箭头,但是终因流血过多伤势过重而毙命。消息传出,英军军心大乱,士气跌落。结果,诺曼公爵抓住战机,摧毁防守英军。

黑斯廷战役的胜利震慑了伦敦城内的英国贵族。但是,机智的威廉并没有急不可耐地向伦敦进军。而是采取了更加有效的威慑战术:

他在哈斯丁短暂停留5天之后,才向伦敦城进军。而且他并没有采取强攻战术,而是率军溯泰晤士河而上,然后顺流而下,在离伦敦城不远处的港口登陆,从陆上外围绕行,回到伦敦城下。随后,一面切断伦敦与外部的联系和物资供应,一面命令法军盔甲鲜明、仪仗齐整地绕伦敦城巡行,其耀武扬威之意不言而喻。事实证明,这种“围而不打”的战术的确对城内的英国贵族产生了严重的动摇和分化作用,结果“贤人会议”中主降派占了上风,答应威廉继承英国王位的要求。最后,“贤人会议”选出代表,开门揖敌,将象征英国统治权的伦敦城门的钥匙送交给威廉公爵。

3.圣诞加冕

已经牢牢掌握了象征英国统治权的伦敦城门钥匙的威廉公爵并没有立即进入伦敦城。他要抹去自己作为侵略者的形象,为自己在英国正式称王确立合法性和合理性,这样才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作为英国首都的伦敦城。按照当时欧洲大陆的习俗,国王即位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就是,由天主教教皇或者位高权重的宗教领袖为之加冕,以此象征其统治“君权神授”,不可违逆。

1066年12月25日,也就是基督教徒最为盛大的节日圣诞节这一天,泰晤士河北岸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内一片忙碌。

英国约克郡的大主教奥尔德雷德内心也是备受煎熬,他将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为“征服者”威廉加冕。威廉所以选在这个特殊时期,自然有其特别意义,他要让盎格鲁-撒克逊的人们把他这个来自海峡另一岸的“私生子”、“皮匠的外孙”的身份永远忘记,而视其为具有神圣权力的国王。

事实上,在此之前,威廉与教皇关系并非完全和谐。入主英国之前,威廉已经是有妇之夫。但是,作为诺曼底公爵,他的竞争敌手来自周边法兰西、安茹和弗兰德尔3个邻国。按照中世纪惯常的政治联姻壮大实力的做法,1040年,威廉公爵向弗兰德尔伯爵的女儿马蒂尔达求婚,以图换取弗兰德尔的支持。但是,这桩婚姻遭到教皇的拒绝。而威廉公爵基于政治利益,完全置教皇的劝阻于不顾,毅然与马蒂尔达结婚。事实证明,这一决定为后来的远征英格兰解除了陆上的后顾之忧,却也令罗马教廷耿耿于怀。为了为自己的军事行为披上神圣的外衣,威廉公爵早在1066年入侵英格兰之前就已经与教皇摒弃前嫌,重归于好,并彼此达成下列协议: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威廉诉求英国王权完全合法,作为回报,威廉在获得英国事实上的王权以后将承认英国教会具有司法独立权,不受地方王权控制。这是教皇慷慨应允威廉由主教为其加冕的另一层缘由所在。

至此,盎格鲁-撒克逊贵族、法国贵族和斯堪的纳维亚人一直垂涎的英国王位在经过前后近150年的复杂王朝斗争后,终于尘埃落定。尽管如此,这场征服并不意味着围绕英国王位的争夺就此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