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白金帝国:英国皇室
3752300000010

第10章 战争与危机(2)

3.百年战争的终结者亨利六世

亨利六世是英王亨利五世和其来自法国的王后、瓦卢瓦的凯瑟琳所生的唯一的儿子,生于伯克郡温莎。亨利六世出生后很少见到母亲,其母与一个叫欧文·都铎的威尔士老爷私通。8岁左右,他被置于沃里克伯爵理查德·比彻姆的监护之下接受各种教育。

约翰·布莱克曼是亨利六世的传记作家,他曾担任过亨利六世的忏悔神父,他记录过很多关于亨利六世的轶事。据记载,亨利六世高雅脱俗,笃信基督,慷慨大度,其勤俭美德不亚于一个托钵僧。他曾为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建立了两个伟大的基金会。他总是穿一双圆头鞋或者圆头靴,像个农民;穿一件长袍,包一块头巾,像个小市民。他平时所穿的上衣很长,鞋、袜、靴一律黑色,总是拒绝所有新奇的衣着。

在个人道德上,亨利六世基本上是完美无瑕,但在治理国家上,亨利六世则显得平庸无能,他缺少识人之智,不能选贤任能。亨利六世出生9个月后即位,法国国王查理六世是其外祖父且没有其他子嗣,因此查理六世去世后,亨利成为英、法两国国王。因为亨利六世即位时尚且年幼,所以由两位叔父分别在英国和法国摄政:格洛斯特公爵汉弗莱在英国;贝德福德公爵约翰在法国。前者死于1435年,后者一直任摄政至1437年。

随后,英国人依据亨利六世的父亲亨利五世生前与法国国王签订的《特鲁瓦条约》,单方面宣布亨利六世继承法国王位。

然而绝大多数法国人都不承认《特鲁瓦条约》中有关两国王位继承的条款。《特鲁瓦条约》被当时的人们誉为“最后的和平”,因为条约试图把英、法两家王权合并,统一治理这两个独立主权的国家,以此来结束两国之间的长期纷争。但实际上,《特鲁瓦条约》使法国陷入了分裂。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无论是因为他们赞同英国几代国王依据法律和历史对法国王位提出的要求,还是因为法国处于动荡不稳的时期,英国“占领军”的出现为他们带来政治上的相对稳定,这样一个王权继承者是可以接受的。而对另一部分人,尤其是那些住在卢瓦尔河以南的人来说,这个条约否决了法王查理六世的长子杜芬查理的王位继承权。因而,“最后和平”事实上并非是最后的和平,它使法国分裂成两个国家,各自忠于自己的王朝。所以,年幼的英王亨利六世虽然曾在英国和法国2次加冕,立为2个国家之王,但加冕和王权的象征却难以掩盖英、法联盟的脆弱本质。

年幼的亨利六世刚一登基,就要处理英国与法国这种交缠不清的问题:除了国王旁边重臣的不体面争吵外,还有对法兰西统治的恶化。

1428年,英军和勃艮地派包围了奥尔良,形势对法军严重不利。此时,法国出现一位传颂后世的圣女贞德,指挥法军于1429年5月击败英格兰,奥尔良解围,赢得重大胜利,扭转了整个战局。此时的法国人民也不堪英军压迫,各方纷纷反抗,游击队经常捉拿英格兰的征税者,牵制英军部队,对法军帮助很大。然而,19岁的圣女贞德不久便被英军捉住,以女巫罪处死。

1431年,英王亨利六世在法国巴黎加冕为法国国王。然而,意想不到的是4年后,亨利六世的叔父、法兰西摄政贝德福德公爵去世,这让国王失去了左膀右臂。而圣女贞德的被处死也激起了法国的民族义愤,助使法军作出大反攻。

1437年,法军光复首都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地区。1453年10月,波尔多的英军投降,法国收复了加莱除外的全部领土。1558年,法军攻陷加莱,英格兰失去了在欧洲大陆最后一个城市,百年战争结束。

4.百年战争的影响

1337—1453年间,英、法两国爆发的百年战争,在英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是英国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之一。战争过程中,双方的武器装备、战争体制、战术思想都有缓慢而深刻的改变。

百年战争刚爆发时,英、法两国实行的还是贵族兵源制,主要由各领主募集军队。这种贵族兵源制对于需要跨越英吉利海峡,远征法国大陆的英国来说很不利,于是英国开始招募雇佣兵,这些雇佣兵主要来自下层人民。法国则迫于初期战局失利,必须扩张王室统合权力以抵挡外敌。因此在战争结束时,双方都已走上中央集权的道路。

英国在百年战争中的多次胜利,向传统西欧贵族骑兵的军事垄断地位提出了挑战,虽然战争结束后的法国仍然保留着重骑兵的传统,但步兵日益受到重视,而骑兵则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在战争中,法国涌现出了平民出身的圣女贞德这样的传奇人物。

她是百年战争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她的出现极大鼓舞了法国人的士气,她领导着法国人民扭败为胜。而战争前期以骑士贵族为主的法军在战场上屡遭失败,意味着西欧贵族骑士阶层的衰退和民族战争特性的兴起。

英、法两国的武器装备在战争中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因为拥有怎样的攻城武器和守城武器对战场上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百年战争的后期,法军领先英格兰以大规模的火药及火炮取得了多项胜利,战争形态由此翻新。锁子甲在欧洲已超过千年历史,战争初期,它仍是最好的护身装备。但中后期的贵族骑士已普遍使用新创的板甲,防护力大为增进。1513年的一场战役,板甲已让称雄300年的英格兰长弓失去了效用。

百年战争对英、法两国的人民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而且当时英国和欧洲大陆又爆发了可怕的黑死病。黑死病在当时几乎是绝症,传染性又极高,致使人口锐减。在战争和疫病的双重打击下,英、法两国的经济大受创伤,民不聊生。曾有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指出:“百年战争是一场持续百年的屠杀游戏。当英、法两国的皇族及贵族为了自己所夺得的利益而庆祝的时候,那些痛失家园及亲人的无辜平民却只能在无声地痛哭。战争打了100年,人民也哭了100年。”这种说法可谓一针见血,一语道破了这场战争的残酷。

不过这场战争也代表着英、法两国发展的分水岭。因为战争是在法国本土进行的,所以法国损失更为惨重,国内一片疮痍,很多人失去了家园。但百年战争唤醒了法国人的民族感情,法国最后也因为这场战争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大业,为其日后在欧洲大陆的扩张打下基础。

而英国因为在百年战争中一无所获,还丧失了几乎所有在法国的领地,结果迫使其放弃称霸欧洲大陆的企图,转而向海上发展,从而走上了发展海上强国的道路。所以说百年战争的结果即把英国人赶出法国对两个国家都是幸事,因为若英国人继续留在法国,那么法国人在领土和财富上所占的优势必然会阻碍英国民族的发展;而法国民族被外国势力占领了众多的领土,发展更是长期受阻。

二、泰勒起义

1381年5月,在经济发达但贫富分化极其严重的英国东南部地区——埃塞克斯和肯特两郡,发生了由瓦特·泰勒和约翰·鲍尔率领的英国农民反封建起义。当时的社会背景是,首先,货币地租开始在英国盛行,农奴制逐渐衰落,然而英国东南部有着较多农奴的大领主仍然坚持劳役制,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最终当地农民因为抗纳人头税,杀死税吏,由此爆发了泰勒起义。其次,1348年,早已在欧洲大陆肆虐的鼠疫——黑死病也开始在英国蔓延。这导致英国国内的劳动力锐减,大量田地荒芜,商品短缺,物价飞涨,封建领主需要应对劳动力缺乏和雇工不提高工资则拒绝受雇的威胁。然而,以英国国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从保护封建领主的利益出发,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劳工条例与法规,规定劳动群众必须接受黑死病流行以前的工资标准,如有违反者,一律监禁,英王的这种倒行逆施激起了下层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极大不满。再次,14世纪六七十年代,英、法百年战争再燃战火,这次法国取得了主要的胜利,英国则多次在战场上失利。英国在对外军事上的屡次失败和多如牛毛的繁重赋税,使国内局势进一步恶化。为了满足英、法战争的需要,英王理查二世连续3次征收新的人头税,而且一次比一次重,1380年的税额比最初的人头税额提高了3倍。封建地租的增加、劳工立法的迫害、苛重的战争负担,使英国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最后被逼上梁山,不得不揭竿而起。

此外,在这次起义爆发前,英国出现了教会改革运动,也促成了泰勒起义的爆发。以约翰·鲍尔牧师为代表的罗拉德派对在传教过程中尖锐地抨击了封建制度的不平等,要求取消徭役、地租、捐税和财产差别,实行社会各阶层的平等。约翰·鲍尔等人的宣传鼓动活动,为农民起义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英国城乡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终于,在1381年5月底,埃塞克斯郡的人民为反对英王征收第三次人头税而爆发了起义。广大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苦农民听到埃塞克斯郡爆发起义的消息后,纷纷举行起义,起义浪潮很快就席卷了英国大部地区。6月初,一股股分散的起义者们迅速集结起来,汇成一股洪流,向伦敦挺进。起义军首先攻取了肯特郡的美德斯东。在此期间,遭教会政治迫害的约翰·鲍尔从监狱中被救出。泥瓦匠出身、参加过对法战争、懂得军事且勇敢善战的瓦特·泰勒被起义军推为军事首领。而泰勒起义爆发时,正是英王理查二世在位期间。

1377年,英国中世纪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王爱德华三世驾崩。

当天,王位的第一继承人、爱德华三世年仅10岁的嫡孙理查登基称王,史称“理查二世”。其在位时期是英格兰中世纪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理查于1367年在波尔多出生,是威尔士亲王“黑太子”爱德华的儿子。

理查二世登基之时,英国正处在内外交困之中,曾经给英国人带来胜利和财富的英、百年战争,这时已经变成了英国人的噩梦,而在英国内部,国王与贵族、农民与封建统治者之间也是矛盾重重。所以,当1381年泰勒起义爆发后,起义之火很快就燃遍全国,英国40个郡中的25个郡都发生了武装斗争。

在泰勒和鲍尔的率领下,起义军在占领美德斯东以后继续进军,很快就攻占了肯特郡的首府坎特伯雷。接着,起义者直接向伦敦进逼,沿途大批农民参加到起义队伍中来,声势越来越大。起义军锐不可当,胜利挺进,这使整个英国都大为吃惊。在到达离伦敦没多远的布莱克希思时,起义者们准备和英王理查二世会见,幻想英王能解除他们的疾苦。

这时的理查二世尚在温莎城堡,他得到消息后,便急匆匆赶回伦敦,然而却受到以首相为首的宫廷会议的阻止,结果没有会见起义者的代表。

当天黄昏时分,起义军占领了伦敦的一所监狱,释放了关在狱中的遭受劳工法迫害的农民和平民。部分农民起义军还冲进首相的官邸,毁坏财物,烧毁文件。在伦敦城外,起义军则摧毁了财政大臣的庄园邸宅。

1381年6月13日,在伦敦市民的支持下,起义者们顺利占领了伦敦。国王理查二世、首相、财政大臣以及伦敦市长等人惊恐万状,因当时城内已无兵力保护,不得不急忙逃到伦敦塔楼内躲避,期待着能够躲过即将来临的灾难。

这时,起义者们来到位于伦敦城东的伦敦塔附近。当日晚上,起义军在塔楼对面设营,要求国王处死作恶多端的首相和财政大臣,颁发自由特许状。国王为了缓和与稳定局势,并争取时间,约定第二天在迈尔恩德会见起义军。会见结束后,泰勒和鲍尔即率领几百人冲进伦敦塔楼,捕获了首相及财政大臣等人,并当场处死。

因为英王理查二世答应了起义者的要求,所以一些农民满心欢喜地离开伦敦回家了。但泰勒和鲍尔以及其他农民则仍然留在伦敦,再次要求会见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