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火箭的故事
1.齐奥尔科夫斯基(1857—1935)——著名航天理论奠基者,科幻作家,学者,思想家。他出生于一个护林员家庭。童年患猩红热之后,几乎完全失聪。听力障碍使他无法继续中学的学业。于是,从14岁起,他开始自学。16 岁到19 岁,他住在莫斯科,学习研究了中学和高等学校的物理数学。1879年,通过自学考试,他得到教师称号,这成为齐奥尔科夫斯基初期的科学研究阶段。在不知道已有发现的情况下,他写出了《燃气理论》论文,其中论述了燃气运动学理论基础。他的第二篇论文《生物组织机理》得到谢切诺夫的赞誉,被接纳为俄罗斯物理化学学会会员。1884年后,他的主要论著和四大问题有关:全金属飞艇的科学根据; 流线型飞机; 气垫火车; 用于星际飞行的火箭。他的理论研究阐述了达到宇宙速度的可能性。他第一个研究了火箭、人造地球卫星问题,并表明了建立地球空间站的思想。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一系列用于火箭制造的设想,如用于控制火箭飞行的石墨燃气舵面; 用复合燃料冷却发动机的燃烧室和喷口; 输送复合燃料的泵站系统; 宇航器重返大气的最佳轨道。
2.牛顿以自己的计算写成专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提出如下思维试验:假设有一座最高的山,其山峰超出了大气层; 试想,从一门放置在最高峰上的炮,水平射出炮弹,而发射炮弹的威力越大,炮弹飞离山峰的距离则越远。最终,当达到某种威力时,炮弹会具有这样的速度,即再也不会落在地上,而是进入了一个引力和离心力平衡的轨道。
3.伊·斯捷尔日涅夫在其专著《短期作用的火炮武器》( 1944~1948)中,比较了两门炮:1902年俄国批量生产的炮和德国的超远距离炮。得到的结果是,当炮弹比1902年的炮弹增加14.4倍时,超远距离炮炮弹的速度增长的不是14.4倍,而仅仅是2.7倍。
4.《从地球到月球》是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两部曲的第一部(1865),另一本是《环绕月球》(1869)。
5.过载是一个无量纲量。但在大众读物中,使用g作为其测量单位,也就是地球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平均值(9.81米/秒2)。使用这一单位便容易看出,运动物体的加速度比自由落体加速度大了多少。
6.过载耐受度直接取决于其作用时间。例如,最普通的人,均可长时间耐受4.5 g的过载。如果过载的作用时间不超过5分钟,则经过训练的人和健康的人,均能够经受8g的过载。飞机的飞行员在跳伞弹射时经受的冲击过载为20~25g,但其作用时间仅仅1秒。运动员在跳水时能够忍受的过载是90 ~100 g。耐受过载的纪录属于“一级方程式”竞赛运动员大卫· 比尔,他在1977年事故中经受的冲击过载是179.8g,而且活了下来。
7.在1878年的手稿设计中,我们能够找到的设想,都不适合地球条件。齐奥尔科夫斯基明白这一点。“没有支撑,悬挂在天体上方的纺锤状塔,因离心力而不会掉落下来”,以及“借助圆环,可以进入太空,并从那里返回,同时,能够飞向宇宙旅行”,诸如此类的设想只能建立在没有大气的小星体上。
8.齐奥尔科夫斯基在1883年的《自由空间》一文中,叙述了在真空的宇宙中,依靠反作用力产生运动的方法:“小质量物体具有的速度,大于大质量物体速度的倍数,是大质量物体比小质量物体质量大出的倍数。”根据这一原理,学者建议了宇宙飞船的新发动机结构。这是一门炮,其炮弹产生推力。改变炮筒的位置,可以飞向任何方向。
9.费多洛夫(1872 — ?) ——俄罗斯发明家,世袭贵族,新闻撰稿人。1896年,费多罗夫写出小册子《舍弃空气作为支撑介质的新飞行方法》。是什么促使他钟情于此尚不为人所知。成为新闻撰稿人之后,他致力于普及新技术,有时还写些关于航空的文字,但一次也没有提到过自己老早的发明,也正是这一发明,促使齐奥尔科夫斯基产生借助液态燃料火箭实现宇宙飞行的基本设想。
10.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公式如下:Vmax =V · ln(M0/Mк) =V · ln(1 +MТ/Mк) ,式中Vmax为燃料燃尽之后飞行器的最终速度,V为燃料燃烧生成物从喷口排出的有效速度,М0 为飞行器初始质量(有效载荷+飞行器结构+燃料),Mк为飞行器最终质量(有效载荷+飞行器结构),МТ为燃料质量。
11.工程师弗拉基米尔·留民1912年发表的《乘火箭飞向太空》,被认为是第一篇关于齐奥尔科夫斯基论文的普及性文章。
12.欧波特,赫尔曼·尤利乌斯[1](1894—1989) ——宇航学和火箭制造领域学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了东线作战。受伤后回到特兰西瓦尼亚。曾就读于克卢日大学、慕尼黑大学、哥廷根大学和海德堡大学。1924 ~1938年,任梅迪亚什中等技术学校教授。曾在维也纳技术工艺学院工作。1940年获得德国国籍。1941 ~1943年曾任派纳蒙多火箭中心顾问,在冯·布劳恩领导下,参加了火箭“А—4/V—2”的研制。1943年被转移到雷恩斯多夫(德国) ,在爆炸物工厂从事制造固体燃料火箭的工作。1945 ~1948年,在瑞士从事私人研究。1950~1953年住在意大利,从事用于海军的导弹研究。1955年受布劳恩之邀到美国,在亨茨维尔(阿拉巴马州) 工作。欧波特的工作以严谨、翔实著称,他提出的许多技术方案,至今仍应用在火箭制造和宇航事业中。
13.陀螺(来自希腊文gyros,“圆”),这是一种高速旋转的转子(每秒可旋转几百到几千转)。用于飞行器和宇航器的控制系统。因为高速旋转体能够保持自身在空间的位置,因而,根据相对陀螺轴线的偏差,可以知道飞行器偏离预先给定方向的数值。
14.书的原名为Die Rakete zu den Planetenr?umen。
15.书的原名为Wege zur Raumschiffahrt。
16.星际报道协会原名为Verein für Raumschiffahrt(VfR)。其他国家通常称其为“德国火箭协会”,或者“日尔曼火箭协会”。
17.电影《月亮上的女人》,由Ufa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脚本是根据导演之妻的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
18.Kegelduse 德文意为“锥形喷嘴”。今天,其外形有了很大变化。欧波特第一个燃烧室的工作原理明显区别于现代燃烧室的工作原理。现在,不再向燃烧室远离喷嘴的部分供燃料,而是从喷嘴的各个方向迎着燃烧生成物喷射燃料。
19.火箭Mirak(Minimumrakete 的缩写) 有好几个改进型,是在德国发明家鲁道夫·涅别尔领导下研制的。按现代的理解,火箭外形很不一般。类似火药火箭,“Mirak”“弹头”和“导向手柄”组成。后者是细长的铝制管,用作汽油箱。“弹头”是用铸铝制成的,包括了液态氧箱。
20.给火箭Mirak 装上新发动机“Ei”(鸟蛋) 之后,它得到新名字“Repulsor”。
21.马格德堡市政府出资制造了原型机和Pilotrakete。因此,文献中常把这种火箭称为马格德堡火箭。
22.头部推力是指,反推力喷口装置安装在火箭的头部。现在,喷口的这种位置被看作很奇异。但是,在20 世纪30年代,以这一布局试图解决火箭飞行中的稳定问题。无论是齐奥尔科夫斯基,还是欧波特,以及许多其他宇航奠基者,都给予了头部推力应有的评价。
23.灿德尔,弗里德里希·阿尔图洛维奇(1887—1933)——苏联工程师,宇航理论家。1914年毕业于雷日斯克工学院,在生产各种橡胶产品的“领路人”工厂工作。1915年因为战线逼近里加,工厂人员全部疏散到莫斯科。1919年灿德尔转到航空“发动机”厂。1908年,他开始研究反推力运动问题,他的兴趣集中于宇宙飞行器设计、动力的选择、生命保障封闭系统的问题,并积极普及宇航知识,演讲,写文章。1931年,组建了喷气推进研究小组,即ГИРД。
24.实际上,灿德尔表述了电—热火箭发动机概念。蒸发的和熔融的金属,能够产生比任何液态燃料大得多的推力。但是,为了利用它,宇航器需要有大功率的电气装置以及特别坚固的材料。因此,电气火箭在宇航器中,暂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25.飞机БИЧ—8由切拉诺夫斯基设计,他是非正常布局飞机无尾机和飞翼的积极试验者。
26.国防、航空和化学建设促进会是一个社会政治、国防组织,全苏支援陆海空军协会(ДОСААФ) 的前身。协会虽成立于国内战争时期,但以此名称登记注册是在1927年1 月23 日。1948年1 月改组,分为三个独立组织。
27.喷气推进研究小组早期叫做“反推力发动机和反推力飞行研究小组”。
28.和ОР—1发动机相比,ОР—2 发动机是从零开始设计的。其中,灿德尔采用了以压缩氮挤压复合燃料的方法,向燃烧室供燃料。用电火花实现点火。氧化剂(液态氧) 用来冷却燃烧室。
29.图哈切夫斯基,米哈依尔·尼古拉耶维奇(1893—1937) ——苏联军事活动家,苏联元帅(1935)。国内战争年代中他一步步升迁,还参加了平叛反苏起义。在所有岗位上,图哈切夫斯基都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使工农红军时刻准备投入战斗,容许苏联经济军事化。1930年1月,他向苏联领导提交关于改组武装力量的报告,其中包括把武装力量增加至250个师,发展炮兵、航空和坦克部队的建议。从1932年开始,他重视苏联的火箭人员,到1933年终于创立了火箭科学研究所,从事苏联火箭武器的研究。图哈切夫斯基于1937年以所谓的“军事”罪名被镇压,1957年得到平反。
30.吉洪拉沃夫,米哈依尔· 克拉弗吉耶维奇(1900—1974)——苏联火箭制造和宇航领域设计师。1925年毕业于茹科夫斯基军事航空学院,曾在许多航空企业工作,并设计飞机。1932年在喷气推进研究小组领导一个团队。领导研制出苏联第一个使用混合燃料发动机的火箭。主要研究液体火箭发动机、高层大气探空火箭,以及提高不可控火箭弹的射击密度问题。
31.鲍别德诺采夫(1907—1973)——苏联学者,火箭设备设计师。1926年入莫斯科高等工业学校,1930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1925年开始,在中央航空流体动力研究院(ЦАГИ) 工作,1932年到喷气推进研究小组工作。1933年到火箭科学研究所工作。参加了火箭炮БМ—8和БМ—13(喀秋莎) 的研制。对炸药燃烧理论有突出贡献,建立了燃烧稳定性准则,如著名的《鲍别德诺采夫准则》,是火箭发动机内弹道著述的作者。
32.空气喷气发动机(ВРД) 是一种火箭发动机,利用外部空气作为氧化剂。从20 世纪30年代起,各种飞行器都使用了空气喷气发动机。为使这种发动机开始燃烧,首先要使飞行器加速,因此,它只能用作主发动机。目前,它用在高超声速的高空飞行器中。
33.飞机БИЧ—11是航空设计师切拉诺夫斯基根据喷气推进研究小组研制喷气飞机РП—1的计划而设计的。灿德尔结构的发动机ОР—2 安装在驾驶舱后,燃料和氧化剂箱则安置在机翼整流罩内,分别位于机身短舱两侧。
34.起初,БИЧ—11的飞行犹如1933年的第十九届飞行比赛。为对其进一步试验,机上安装了活塞发动机 АВС Scorpion。飞机БИЧ—11的试飞,开始是在莫斯科飞行员学校机场,靠近“十月铁路”的坡拉涅尔车站,后来转到特里卡达日站。
35.火箭ГИРД—09的另一个名字叫Р—1 ,但在历史文献中很少提及,因为容易和战后科罗廖夫在А—4/V—2基础上设计的火箭Р—1相混淆。
36.克列伊缅诺夫,伊万·捷列吉耶维奇(1898—1937)——苏联军事工程师,火箭设备研制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928年毕业于茹科夫斯基军事航空学院。1932 ~1933年领导了列宁格勒燃气动力试验室,1933~1937年担任火箭科学研究所所长。1937年被镇压,1955年平反。直到1991年,克列伊缅诺夫才被承认是火箭炮БМ—8和БМ—13 的设计者之一,并被追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37.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组成的德国共和国内,存在一支所谓的“黑国防军”,即影子部队,它表面上由纯朴、善良的公民和体育组织构成。“黑国防军”的队伍汇合了大约400万健康且有携带武器能力、有战斗经验的男人,甚至还以军队管理局的形式保留了总参谋部。部分老战士加入了警察部队,后来,许多人成为师、团级领导。“黑国防军”的每一个战士和军官都时刻准备着,一旦发生战争,立即接受指挥——这种情况下,少校晋升为上校或将军,而优秀的士官成为中尉或大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