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东线序曲
3758400000024

第24章 蓝天论剑报国心

———某新机首飞5周年汇报咨询会侧记

最难忘的日子———3.23

3月23日,是航空人最难忘的时刻,5年前的这一天,是某新机首飞的日子。

阳春三月的成都,已是鲜花盛开的季节,在这个激动人心的初春,举行新机首飞式。北京的专机,不仅迎来了首长的光临,还带来了中央领导的问候,各路专家和精英也都云集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成飞)。是啊,人们等待着这一天,已经整整13年了。然而,老天似乎是个非常吝啬的老头,23日清晨,天空下起了绵绵的细雨,老天的风衣,虚卷着灰暗的云彩,把阳光包裹得严严实实。

首飞,这个航空人呕心沥血13年,经历了470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劳和拼搏,迎来的盛大的节日,老天应当有一个笑脸。

天道酬勤,终于,上苍被创造奇迹的航空人感动了,它舒展着金色的阳光,拉开了晴朗的天幕,为新机首飞剪彩。首席试飞员雷强驾驶着新机,迎着太阳冲天而起,3个通场,21分钟的空中剑舞,让所有的航空人激动,首飞的辉煌,在中国航空史上树起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5年后的今天,又是在成都。中航一集团邀请了国内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汇集在成都,听取某新机定型前的工作汇报,并进行咨询活动,这是一次高层次的战机发展论坛。中航一集团党组书记、总经理刘高倬,中航一集团科技委主任、试飞英雄王昂,中航一集团航空产品部、科技部、质量部、人力资源部和政治部的领导都来到会场,听取专家和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和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的设计工程师和制造工程师们,虚心听取和主动请教专家和学者的指导意见。真可谓:武侯祠旁,各路诸葛高谈阔论话创新,峨眉山下,专家学者远见卓识颂新机,老将军语重心长细说当年创业艰辛,寄语后生未来任重道远,新航空激情飞扬挑战未来猛龙出山,报国志在蓝天心入云海。

今天,和5年前首飞的那一天一样,一大早,天空下起了绵绵细雨,似乎在诉说着首飞5年来的绵绵情意,又是1800多个日日夜夜默默无闻的苦干,每一台电脑前,都有着一颗航空报国的拳拳之心,都有着一个智慧火花编织的动人故事。每一张图纸,每一道算题,每一次试验,每一个起落,都是一段精彩的人生……5年了,当我们汇集在一起,回首走过的每一段历程,我们骄傲,因为我们在铸造航空报国的利剑;我们自豪,因为我们在装扮航空事业的蓝天。鲜花总是为创造春天的人们绽放,午饭过后,明媚的阳光,从每一个窗户向人们送来了春天的问候,又是一个放飞的好日子。

最精彩的飞行———双机加力起飞

放飞,太阳从云端投射万道金光。

23号下午,成飞公司机场,塔台旁的场地上,搭了一个临时的观礼台,今天安排的试飞计划是双机编队加力起飞。

某新机自首飞以来,就投入了紧张的试飞工作,按照试飞大纲的要求,试飞院、成飞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等单位精心组织每一个起落的飞行,到今天为止,已经安全试飞了1700多个起落。

今天,担任飞行的两名飞行员中就有首飞功臣雷强。2点30分,两架战鹰已在起飞线上待命。突然,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如巨雷在身旁爆炸,只见两架战鹰,箭一般冲出起飞线,瞬间,已拔地而起。此时,只见观礼台上有人惊呼,“靠得太近了!”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我们这些外行来说,两机编队飞行,几乎是贴在一起,既惊险又刺激,但坐在身旁的专家们说,放心,两机相隔还有8至10米。8米?玩的就是心跳,我们的飞行员真棒!紧接着,两架战机在空中翻滚,分别做了8字翻滚、小速度超低空通场、放油等表演,每一个惊险新颖的动作,都搏得了全体观看人员的喝彩。

“太精彩了”!一些从未见过飞行表演的专家和学者,齐声称赞。航空产品部原部长晏翔女士也感叹地说:“像这样精彩的飞行;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双机加力短距离升空,这是现代战机的技术要求。”

最忙碌的人物———宋文骢

在两天的汇报、咨询会上,宋文骢是最忙碌的人,这位73岁的老专家,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朝气,“有一颗年轻人的心”,凡是和他有过接触的人,都会强烈地被他的激情所感染。让我们看看他的日程安排表。22号,接待首长和专家,做汇报的准备;23号,上午向代表汇报新机的设计思想和研制过程;下午,陪同与会代表观看飞行表演,参观成飞公司;晚上,率领所里有关人员听取首长的指导意见;24号,陪同专家参观各重点实验室,亲自讲解;下午,参加会议,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直到6点多会议结束。连晚饭也没有吃,又赶7点50分的飞机上北京,参加国防科工委的一个重要会议。

忙,是宋文骢几十年来的一大特点。一个型号,要耗费总设计师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心血,而宋文骢先后担任过多项国家重点型号总设计师,40多年来,他默默无闻地耕耘在航空这块寂寞的领域,无私地奉献,无声地拼搏,做出了重大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他的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表彰,1992年被航空航天工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6年被评为“航空工业劳动模范”,还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又荣获“航空报国金奖”。然而荣誉对这位总设计师来说已淡如过眼烟云,他心里铭记的是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千钧压力,是对祖国航空工业的无限忠诚。在成功地组织领导歼7飞机研制,完成设计、定型并装备部队的重大任务后,1986年他被国防科工委委任为某新机总设计师,他的心就和新机系在一起了,他坚持“以我为主,自力更生”的研制思想,带领广大科技人员经过十几年的拼搏,攻克了一大批关键技术,形成了我国自行设计新一代飞机的设计技术,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自行研制先进歼击机的发展之路,为我国航空工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做出了新贡献。如今,他又在为发展下一代新机而忙。

最热门的话题———创新

创新,是这次汇报、咨询会上最热门的话题。

创新也是专家和学者对某新机众口一致的评价。著名航天专家徐志磊院士说:“某新机设计中的新的思维,为设计领域里树立了一个好的样板”。歼8飞机总设计师李明院士认为,新机走自行设计的路子,使我们的研制生产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女院士、西工大教授张立同指出,新机的贡献,在于建立了一个平台,为持续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新机是一个创新的成果。它采用了鸭式先进气动布局、优化的总体结构设计、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先进的设计、试验、制造技术等关键技术,选用新材料33项,采用新成品280多项,占全机成品总量的58%。特别是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是当今先进战机的典型标志,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世界上先进国家采用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飞机都出过问题。西方国家对我进行技术封锁,西方某公司曾就某些设计软件漫天要价,一条指令就要44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研制人员以创新的思维,集群体的智慧,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研制出了有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我们这套系统用在新机上,目前已安全可靠地试飞了1700多个架次。

对此,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谢光将军高度评价,创新是新机研制最宝贵的特点,新机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的研制水平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

最自豪的成果———人才

参加汇报,咨询的专家和学者感受最深,一致肯定的,也是航空人最引以为豪的成果,就是通过18年的磨练,锻炼、培养了一大批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人才。与会者每到一处参观,都是由年轻的技术带头人进行介绍,每一个重要岗位,都有年轻人领军挂帅。

日出江花红胜火,江山代有才人出。在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在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在重点型号的大战场上,每一个攻坚的过程都是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型号战场就是大课堂,“型号成功我成才”成为每一个参研的青年人的自励目标,围绕型号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拼搏型号描绘自己的人生蓝图,奉献型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青年人才群体已经覆盖各个领域各个专业。杨伟就是这个青年人才群体中的杰出代表。15岁读大学,19岁读研究生,22岁来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杨伟,是从背着旧军用书包开始攻占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科学高地的。日本留学的签证没有动摇他,国外高薪的诱惑没有动摇他,“我拿青春写明天”,从一点一滴做起,每一张图纸,就是一朵火花,每一次试验,就是一次生命的闪光,18年的磨炼,打造了一条成才的闪光大道,激发了自己也照耀了别人。如今,杨伟已成为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兼副所长,同时担任某重点型号总设计师,以及我国新一代外贸军机超7型飞机的总设计师。2002年又被评为中央企业首届十大杰出青年。

1994年10月12日,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视察时说“我到处看到你们所里的年轻人在每个岗位承担重任,我很高兴,真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充满了希望啊!”8年过去了,当年的这批年轻人,今天已经成了各专业的顶梁柱,在他们身后,又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年轻人,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才群体,是一个庞大的充满希望的团队,正是有了这个庞大的团队,我们的事业更加灿烂。

(写于2003年4月7日刊于2003年4月18日《中国航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