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王士倬
3758500000013

第13章 我的自传(10)

21毛邦初(1904—1987):字信诚,浙江奉化岩头乡岩头村人(今属班溪镇)。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次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出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航空班飞行组长。1930年奉命在杭州笕桥筹建航空学校,次年任校长,1933年任中央航空学校副校长。1934年出国考察,率部分毕业学员赴意大利深造。1935年叙任空军上校。1936年12月出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委员,次年5月任空军南昌第三军区司令。1938年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军令厅厅长。1940年晋升空军少将,同年8月升任航空委员会副主任兼军令厅厅长,并出任空军第一路司令。1941年增设空军总指挥部,毛邦初任总指挥。1943年复任航空委员会副主任。1945年5月,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驻美国代表及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成员。1946年6月任国民政府参谋本部空军总司令部副司令,曾代表国民政府常驻美国,后授空军中将。1949年去台湾,1951年受命赴美国购置飞机,遂携眷属定居墨西哥,继迁居美国。1987年逝世于洛杉矶。

22黄光锐(1898—1986):国民党空军中将、空军副总司令。广东新宁人(今台山)。旅美华侨,曾参加中国同盟会,担任采购军火委员会技师。毕业于苏联第二航空学校及美国航空学校。曾担任“罗莎蒙德”号双翼机试飞员。1923年担任航空队队长。1924年担任航空局局长。1925年任教于中央航空学校。1936年两广事变中担任抗日救国军空军司令。后率飞机四十余架,由广州飞抵南京,依附蒋介石。1936年担任中央航空学校校长,12月任航空研究所副所长。1946年晋升为空军中将,同年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军队代表。1941年黄光锐调任航空研究所所长,培养了我国第一代高级航空工程技术人员,其中有不少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转而为新中国服务。1946年春末,航委会改组,成立空军总司令部,拟委任黄光锐为中将副司令,因他坚辞,获准退职。因此,他没有参与后来的内战。1946年黄光锐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

1949年迁至香港。后来移居美国洛杉矶。1985年8月,在美国洛杉矶病逝,终年87岁。

23王助(1983—1965):字禹朋,1893年出生于北京。1909年8月前往英国学习。1915年毕业后受“一战”影响,和巴玉藻等4人赴美国深造,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1916年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1917年王助被聘为波音飞机公司第一任总工程师。1917年冬回国。1918年2月,海军部批准在福建马尾海军船政局内,创办了我国首家正规的飞机制造厂——海军飞机工程处,后改为海军制造飞机处,王助为副主任(副处长)。1918年至1930年,海军飞机工程处陆续设计制造出教练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15架,培养出我国第一代航空工程技术人才,使马尾成为中国初期航空工业的摇篮。1928年,王助调往上海海军总司令部飞机处担任处长。1929年5月,美国寇蒂斯·赖特飞机公司与中国政府合作创立我国第一家民航公司——中国航空公司(简称中航),王助受聘中航担任总工程师。1931年2月,王助辞职转入中国航空公司任总工程师,后又调入军政部航空署任上校参事。

1938年7月,中国航空研究院在成都建立,王助担任副所长,并兼任飞机组组长。1946年初,研究院改属航空工业局领导,王助辞去副院长职务,回中国航空公司任职。1947年,王助出任中航公司总经理刘敬宜的主任秘书。1949年5月,国民政府命令中航公司迁往台南。11月,“两航”起义后,王助接任中航公司总经理职务,并转往台湾。后因滞港,飞机转让给陈纳德的“民航空运队”,王助遂在台南隐居。

1965年3月4日王助在台南病逝,终年73岁。

24朱霖:中国近代航空活动家。湖南人。早年留学美国。曾在北洋政府清河工厂和国民党政府航空署任职﹐是中国航空建设协会的主持人之一。

1936年至1937年参加筹办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任监理。1939年,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迁到四川省南川县,改名为空军第二飞机制造厂,朱霖担任厂长,主持仿制苏联伊16等飞机的工作。1941年至1942年担任国民党政府航空委员会参事﹑航空工业计划室主任,后出任航空工业局局长。1948年去台湾。朱霖在航空署工作期间,试制成功中国最早的降落伞,并在航空委员会内设保险伞修造所。抗日战争期间,发展成为四川省乐山保险伞厂。

25徐舜寿(1917—1968):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1933年至1937年,在清华大学机械系学习。1939年担任南京国民政府成都航空委员会航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1941年担任重庆国民政府伊宁空军教导队学科教员。1942年担任重庆国民政府成都航空委员会编译专员。1944年在美国韦德尔飞机公司学习塑料零件生产技术,后转麦克唐纳飞机公司任雇员。1946年担任南京国民政府空军第二飞机制造厂研究课课长。1949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航空学校机务处设计师、华东军区航空工程研究室飞机组副组长,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飞机科科长、总工艺师。1956年担任沈阳飞机设计室主任设计师,航空研究院沈阳飞机研究所技术副所长。1964年担任西安重型飞机设计研究所技术副所长、所长兼总设计师。1968年1月6日逝世于西安。

他是我国飞机设计研制的开拓者和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机构的创建人之一,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曾主持完成各类军用飞机的设计任务并解决了多项尖端技术难题,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6周至柔(1899—1986):原名周百福,浙江省临海县(今临海市)东塍镇人。1922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担任黄埔军校兵学教官。1931年后历任国民政府军陆军第十四师师长、第十八军副军长。1933年被派赴欧美等国考察航空。1936年回国后担任中央航校教育长、校长和航空委员会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兼任空军前敌司令部总指挥,率中国空军对日作战。1946年航空委员会改组为空军总司令部,周至柔任司令。

1949年去台湾,出任台湾“国防部”参谋总长、“行政院”设计委员会委员、“国防部”兵工委员会主任委员。1966年9月以后相继担任“国民政府总统府”战略顾问、“总统府”侍从室主任、国家建设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并获授一级上将军衔。国民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常委,第十一届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

1986年8月29日卒于台北。

27沈德燮(1895—1983):字少悦,福建福州人。1913年毕业后入北京南苑航空学校学习飞行,1917年毕业后即被保送到英国皇家空军学院深造。1924年供职于北洋政府航空署第二航空队,不久便出任保定中央航空教练所所长(后改为国立保定航空学校校长)。1925年担任国民第三军航空司令。1925年12月被北洋政府授为陆军少将。1927年南下转投国民革命军。1930年担任国民政府海军部航空处处长。1932年春出任空军第八队队长。1933年担任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署军务处处长,航空署上海航空工厂厂长。1934年任航空委员会参谋处处长。1935叙任空军上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空军南京第一军区司令,后迁兰州,负责接收苏联飞机。1939年出任航空委员会训练总监。1940年晋升空军少将。1941年接任航空委员会副主任,驻美空军代表。1943年,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沈德燮作为中国空军代表参加会议。抗战胜利后,沈德燮离开军界。1945年起任“中航”第十任总经理。同年10月参加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在蒙特利尔举办的第一届年会。1947年沈受聘任“中航”高级顾问。1950年3月在香港经营珠宝店,后定居台北。1983年病逝于台北。

28李柏龄(1901—1995):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2年获美国密希根大学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39年,受航委会委托筹办航空发动机制造厂。1939年至1940年,在美国设立办事处,负责选择发动机品种、购买制造权、选购机器设备、招聘专家。1940年回国,亲自考察、论证,选择厂址,历尽艰辛,在贵州大定(今为大方)县羊场坝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1950年起,在台湾经济界多次担任重要企业主持人。1977年退休,旅居美国。1995年7月16日去世。享年94岁。

29冯桂连:清华大学1935机械系教授,麻省理工学院飞机工程硕士(1933年),在德国研究空气动力学二年。

30顾光复(1911—2000):1911年出生于湖北汉阳,祖籍江苏省川沙。1933年自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报考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34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36年获航空工程硕士。

1947年12月回国担任贵州大定(现名大方)航空发动机厂厂长; 1949年,搬迁至台湾台中清水的中社里。

1952年任“航空研究院”研究专员; 1954年“航空工业局”改组为“空军技术局”,1955年担任副局长; 1960年担任“航空研究院”院长,1963年担任“空军技术局”局长; 1965年兼任石门科学研究院(后改名中山科学研究院)筹备处副主任,负责督导核能、火箭、电子三部门。1969年6月退役转至台湾机械公司任总经理。1971年,聘为经济部技监; 1973年“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为首任副院长; 1985卸任,转任顾问。2000年9月12日因心脏衰竭去世。

31云铎:1911年出生于江苏省镇江。193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电机工程系。1938年于意大利罗马大学航空研究班毕业。曾担任成都及台中第三飞机制造厂厂长,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基础教学部主任,江苏省一至五届政协委员等职。长期从事机械工程与高等工程教育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编《工艺装备手册》的通用分册,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有关条目的编写,发表过有关机械工程的论文和译文若干篇。

32吴景超(1901—1968):名纪谦,字北海,安徽徽州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在校八年肄业。1923年夏赴美留学,获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学士,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先后担任金陵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务长。

1936年1月,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1937年,担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秘书等职。1945年担任战时物资管理局主任秘书,次年担任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顾问。1947年年底返回清华大学任社会系教授,并与钱昌 等发起组织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会,出版《新闻》周刊。解放前夕,留在北平迎接解放。1952年调任中央财经学院教授,次年出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景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社会学家,建国前著有《第四种国家的出路》、《都市社会学》、《劫后灾黎》等。曾主编《新经济》、《社会研究》、《新路》等刊物。建国后,发表有《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国民经济》和《中国人口问题新论》、《展开人口问题的研究》、《搞活区域经济》等重要论著。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1979年平反。曾担任民盟第二届中央委员和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

33吴大观:1916年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县。1937年至1942年在长沙临时大学(后为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42年,任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技术员。1944年,赴美国莱康明航空发动机厂、普惠航空发动机厂学习。1947年,在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厂广州分厂工作,后担任北京大学工学院讲师,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工程师。1949年,担任重工业部航空筹备组组长。1951年,担任航空工业局科长、处长。1956年,担任410厂发动机设计室主任、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副所长。1961年,担任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二研究所技术副所长。1974年,担任410厂总工程师。1976年,担任第三机械工业部606所革委会主任。1978年,担任430厂副厂长兼设计所所长。1982年以后,任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