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3758600000116

第116章 李先哲 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

李先哲(1966.5—),山东掖县人,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哈飞)副总工程师。1987年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现中航工业哈飞)工作。200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9月获研究员级高工。1987年7月—1997年先后任飞机设计所一室、十一室设计员;1997年10月—2000年7月,先后任飞机设计所十一室、一室主任;2007年7月,任飞机设计所一室副总设计师兼主任;2000年9月—2008年2月,任飞机设计所定翼机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2008年2月,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定翼机总设计师;2009年8月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是国防科工委航空器总体和结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李先哲1987年以来,一直从事运12系列机的设计研发工作,先后获得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航二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立个人一、二等功各1次,获中航二集团总经理鼓励奖1次,哈尔滨市第32届劳动模范,2009年黑龙江省劳动模范,201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李先哲在运12系列机设计研发过程中,他潜心钻研,虚心求教,很快成为民机总体设计、气动力设计、飞行品质分析、适航验证技术领域的专家,研究成果在第四届中俄气动年会上宣读,受到中外专家一致好评。在从事运12系列飞机设计研发的长期工作中,面对国际上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他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认为“没有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不可能研制出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在运12Ⅳ型飞机取FAA型号合格证期间,该型机完成了国际上尚无飞机进行的结冰尾翼适航验证,使中航工业哈飞成为国内唯一掌握此项高难度、高风险验证技术的航空企业。他参与和主持设计的运12系列飞机,现已成为我国民机适航水平最高、出口量最大、性能最稳定的飞机。在研并成功首飞的新一代涡桨通用支线运12F飞机,是运12系列飞机的跨代之作,集中采用当代先进技术,完全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李先哲在运12F飞机设计上,大胆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应用于飞机总体气动布局优化,使中航工业哈飞的气动力设计水平跨入同行业先进行列,并节约试验费用近400万元。2005年,他承担了运12F型号研制的全面工作,该型号研制任务重、时间紧,工作量大。他身先士卒,带领设计团队完成设计、工程出图和工艺准备、研制与试制并行阶段,连续迈出三大步。推行“损伤容限”设计方法,此设计方法是国产轻型运输机的新课题,在国内轻型民机设计研发尚属首创。在他的带领下,参研团队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掌握了结构损伤容限设计、分析、试验和验证方法,多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验证方法得到美国FAA适航当局的认可。他组织建立了型号设计规范,适时引入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液压系统数值仿真、电磁兼容数值分析及损伤容限分析软件,积极采用飞行仿真等先进设计分析方法,组织攻克了如“运12F容限设计分析”、“计算流体动力学”等多项技术关键。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应用不仅缩短了飞机研制周期,降低了大量科研费用,还提升了团队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他带领的运12设计团队,近几年取得17项省、市、国家科研成果和3项国家专利。

“型号设计顶层文件”是型号设计的行为规范和基本依据,是设计意识和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当时哈飞还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完善成熟的产品研制顶层文件体系用于指导新飞机的研制工作。在李先哲的积极努力下,经过系统定义、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阶段的不断修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飞机设计技术规范,为编制产品技术说明书和规范生产产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填补了公司型号设计顶层文件空白。吸取以往运12飞机适航验证初期的不足,在运12F飞机设计之初就把适航审定基础、验证方法、验证计划确定下来,在设计全过程中遵循,为运12F飞机适航验证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同时,在运12F设计初期,引进可靠性、维护性理念,使飞机日后更便于用户维护,缩短了维护时间,为该机的商业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为专业技术带头人,李先哲注重专业基础建设,倡导设计人员进行知识储备,并且注重储备的广度和深度,创造民主论证的学术氛围,为推进飞机设计研究的技术进步和数字化设计与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2月,兼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后,他积极推进现代项目管理和系统工程管理思想,加强项目风险管理,强化设计、工艺、生产、供应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努力降低设计成本、采购成本和生产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使运12F飞机实现整机成本下降260余万元,具有较好的性价比,商业前景十分广阔。

李先哲在型号研制的关键时期,恰逢其爱人患病住院,他只在手术当天陪护在爱人身边,其余时间一直坚持工作在现场和一线,利用早晚业余时间到医院去探望。近几年来,为工作“加班”、“加点”对他来说已成为生活中的常事。2007年5月进行风洞试验最为关键的几天,他甚至吃住在风洞试验现场,与气动专业设计人员一起,现场发现问题,现场解决问题,为运12系列飞机科研胜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