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3758600000121

第121章 王欣 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

王欣(1969.1—),天津人,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黎明)科研试制快速反应中心数控铣工、高级技师,公司首席技能专家。1987年技校毕业进入黎明公司,从事铣工工作。多年来,他完成了15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了200多个技术难题,并在公司及行业内广泛推广。年均完成工时6000多小时,年创造节约产值80余万元。先后获得黎明公司劳动模范、沈阳市大东区先进生产者,沈阳市蓝领之星、岗位技能标兵、五一劳动奖章、知识型职工标兵、首席工人、特等劳动模范、金牌工人,中国一航航空报国贡献奖、中国航空报十大新闻人物,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铣工辽宁赛区第1名、全国第6名,辽宁省知识型职工标兵、省劳动模范,201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7年,王欣从技校毕业进入黎明公司,靠勤学苦练掌握了数控铣加工技能,英语水平不高的他将满是英文的数控机床面板及操作说明书硬啃了下来。不仅如此,他还通过自学,成了数控编程专家,练成了“一听”、“一看”、“一把刀”、“三量尺”的“绝活”。

“一听”,用耳朵听铣刀切削的声音;“一看”,用眼睛看切削形状、表面光度和铁屑的形状;“一把刀”,对特殊刀具手工刃磨、一次加工成形;“三量尺”:一量“试程”尺寸,二量“初铣”尺寸,三量“精铣”尺寸。

2003年,他在黎明公司首届职工技能运动会上,获得数控铣工第一名。

2004年,王欣代表黎明公司参加在全国首届数控技能大赛荣获辽宁第二名,全国勇夺第六名,为辽宁省、为黎明公司赢得了荣誉。

2007年,王欣在黎明公司第三届职工技能运动会上,第三次将数控铣工第一名收入囊中,实现了三连冠,黎明公司奖励他一台价值5万元的“吉利”轿车,成为沈阳市首位获得轿车重奖的一线工人。

2009年,三获公司技能运动会数控铣冠军的王欣在公司第四届职工职业技能运动会设“台”打“擂”比武,王欣以他独特理念设计的“歼1”作品,将大航空、强航空、争第一的文化理念融入其中,赢得了评委认可,守擂成功,获最佳创作奖和最具观赏奖两个第一。

“某机匣类整体浇铸蜡模”是公司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作为新一代发动机的关键零件———机匣,过去采用焊接加工,零件合格率低,造价高,因为我们做不出来整体机匣模具。该类型模具体积大、结构复杂。由200余块形状复杂零件组合而成。由该模具制造出来的蜡件,直径900毫米、高度250毫米,这么大的蜡件以往都是分组加工,而现在是整体加工,一次压铸成形。数控铣加工是整个模具加工中的重点和难点。王欣经过仔细分析,将工件三维图形尺寸扩大作为毛胚外形尺寸进行编程,采用等高、分层、多刀次高速加工、前后角螺旋下刀等方法,解决了“啃刀”、零件变形、放射型窄槽、型槽清根等技术难题。当蜡件一次浇铸合格的那一刻,困扰发动机生产多年的技术难题被攻克了,它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并使黎明公司一跃成为世界上继英、美等国之后能够制造整体机匣的几个国家之一。

在加工“某无余量叶片蜡模”时,三坐标机床不能整体加工镶块与模座。王欣采用单个加工的办法解决了这一问题。他将镶块型面卸下单独加工,将镶块型面与下模座结合面垂直放正就可以加工型面了。可是这个办法只能单件加工,也不能加工结合面与型面不垂直的镶块。经过研究,他设计了一套夹具,采用不同角度的专用夹具进行多次装夹加工,用工艺基准孔找正,三坐标机床上加工出五坐标机床加工的零件,解决了生产上的难题,提高工效近3倍。

王欣爱动脑,善钻研。他开发利用机械手、探头、手工指令编程等功能,提高工效6倍,仅工时费用一台机床一年就节省1万多元。他经常提出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编制一个小程序,把数控铣床后置处理的问题给解决了,为工厂节约了5万元的软件购置费;提出一个小建议,不同零件使用不同合金刀具,一年节省30多万元;发明一个小革新,把废旧合金刀具变成了设备的导电块。

王欣两次被派到德国学习培训和验收设备。德国产的德玛吉数控铣床是一台三坐标的精密设备,最高转数可达40000转/分,加工制造精度达到0.005毫米,造价200多万元。在设备验收时,王欣凭借多年来练就的绝活,发现机床主轴轴承出现了问题,却遭到对方刁难,王欣亲自操作,验证机床问题,德方只好无条件地进行了更换。王欣的技术让德方震惊和佩服,在接下来的验收调试中,王欣又多次提出自己的建议,他们都一一给予解决。王欣用技术为公司挽回了损失,为中国技术工人赢得了尊重。

2009年,王欣接过“首席工人技能辅导站”的牌匾。这一次他接受的不是获奖的荣誉,而是沉甸甸的技术辅导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