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3758600000020

第20章 赵廷凤 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

赵廷凤(1933.6—),黑龙江呼兰人,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时任第45807厂(现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哈飞)工人。195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2月兵工总局第21厂(现中航工业哈飞)工作,在热处理车间当学徒、工人、组长、工段长;1956年6月,任工厂六车间车间副主任;1959年10月—1962年7月任检验科检验室主任、党支部副书记;1962年8月—1980年4月任六车间副主任、革委会副主任、中队长、主任;1980年4月任四车间主任兼党支部书记。赵廷凤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热处理、表面处理工作。他爱岗敬业,钻研技术业务,努力学习掌握岗位工作要求,月月、年年超额完成任务,多次创新技术,获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填补了同行业国内空白。赵延凤多次被评为车间学习技术模范,1953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1955年荣获厂级劳动模范、哈尔滨市劳动模范;1956年荣获厂级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先进工作者、第二机械工业部先进生产者,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83年6月退休。

20世纪50年代哈飞建厂初期,工具热处理工艺在当时国内重工业行业中技术尚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而且航空产品特殊性决定工具形状复杂,材料杂乱,任务繁重,增加了热处理工作的困难。赵廷凤经过短时间学习钻研,由不懂到基本掌握热表处理的关键技术,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多次解决零件关键问题,得到好评。任工具热处理组长,他与班组其他同志一样没有经验,但是他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带领班组同志群思群议,钻研技术,积极探索,反复试验,解决了很多技术关键问题。如高速钢铰刀热处理,变形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尤其没有深蓝槽,用箱式电炉处理变形大,时常接连校正几根而报废,但他从不灰心,带领大家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在生产任务特别紧张的秋冬季,他与时间赛跑,以精湛的技术,生产出合格的急件,保证了兄弟车间使用。片铣刀变形是车间存在已久的问题,导致了20%的报废率。赵廷凤起早贪黑,反复研究和试验,创造回火夹具,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质量提高到98%以上。同时还创造了钻头淬火工具,入炉量由过去一次淬一个,改进后一次可以淬5个,提高效率3~4倍。

赵廷凤在班组、车间管理方面注重制度建设。在工具组成立时,工作不知怎样开展,他建立了每周小组会议制度,明确小组每周的生产关键、困难是什么?如何研究解决?全组人员互相交流,及时检查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确保安全、高质量生产;关心组员的思想动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鼓励先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出色完成生产任务。如1955年的7月,废品量由6月的36件减少到4件,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他所在的小组年年被评为先进模范小组。

赵廷凤勤于思考,认真钻研技术业务。在自身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认真搞好传、帮、带,使班组的技术业务水平提高很快。当时他的组员有农村招工来的,还有来自其他工厂不同专业的工人,他们对热处理很陌生。他耐心细致讲解,手把手操作,并主动带徒,使学员很快掌握了简单工具的热处理方法,如淬火、回火;还掌握了一般的炭钢、合金钢、高速钢的处理,学会了校正技术等,这些徒弟技术水平都达到了岗位工作的要求,小组的产品质量达到了100%合格。

赵廷凤长年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和读书看报,在困难环境中从未动摇过理想信念,个人利益坚决无条件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工作热情高,总是有使不完的劲。他无论是做什么工作都是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他没有“架子”,作风深入,经常深入工段、班组了解基层生产情况,与职工群众一起劳动,不怕脏和累,及时处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他和职工群众同甘共苦,经常助人为乐,深入职工家庭访问,帮助解决家庭困难,人人称他为:我们的好劳模、好支书、好领导、好干部。他对人和气,平易近人,是职工群众的知心朋友。

赵廷凤于1983年6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