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3758600000028

第28章 孙忠义 1959年全国先进生产者

孙忠义(1911.9—1962.9),上海人,1959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沈飞)钳工。1926年1月,上海市永泰机械厂学徒。1932年5月,上海市前法捕房修械所当钳工,后因病离职。1941年6月—1947年4月,先后在上海市江南造船所、恒光机械厂当钳工。1947年4月,上海市政府工务局从事钳工工作。1954年8月支援航空工业建设到国营第112厂(现中航工业沈飞),干钳工、钳工班班长、工具技术员。孙忠义在工作中不断钻研技术,改进工艺,带领大家共同开展技术革新,改进了多项工艺装备,实现了多项合理化建议。1952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5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57年、1958年连续被沈阳市授予劳动模范的称号。1962年9月病逝。

孙忠义不仅经历过中国新旧社会两个时代的变迁,更是新中国航空建设首批技术工人中的一位。他不仅把对党的无限忠诚与感激化作积极投入到航空建设的动力,更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和感动新一代的年轻人。他用短暂且光辉的一生为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54年8月,孙忠义作为技术工人被组织上派到沈阳国营第112厂参加航空工业建设。入厂工作后,孙忠义凭借着近30年磨炼出来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入厂当年就改进工艺装备9项,最高可提高功效60倍以上,为国家节约了2500千克的优质钢材。例如CM2-8601-111A零件过去向来就是手工划线加工,加工出的零件总是不协调,达不到设计要求的质量,成为车间的“质量关键”问题。他设计制作专用模具,不仅保证了加工质量,而且还提高了生产效率一倍多,达到保证质量和完成任务双丰收。当时的生产能力和条件都很落后,许多零件加工所需的车床夹具及占模定位不合理,保证不了同心度等,不便于加工造成“质量关键”问题,生产线上的任务又要求紧迫,工友们都束手无策。孙忠义废寝忘食加班钻研改进,改进后的车床夹具、占模完全符合要求,不仅攻克了关键技术,还保证了生产。

孙忠义不仅自己技术好,遇到急件时苦干巧干,也带领和团结群众一起攻关。如设备缺少、没有材料等,为了满足生产需要,他带动全班同志,抱着为完成生产任务的劲头,自动加班大干赶制任务,及时交给工段,保证了生产任务及时完成,满足了生产需要。

工作中同事们只要找到孙忠义,他都热情帮助,有求必应。他还主动帮助工人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因而他带领的班组工人个个干劲十足。工段每月都出色地完成生产任务,有力地配合了生产,保证了全班都做到三满意:质量满意,工夹具的质量百分百的合格,无返修;进度满意,任务均能按时完成,无拖拉现象,还能经常了解工夹具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态度满意,待人接物和蔼谦虚。

一贯爱厂如家的孙忠义,工作责任心强,1956年以来从未请过一次假,也从未因家庭事故耽误生产工作,总是早来晚走,自担任工长以后,上班前任务就已给大家分配好了,并在工作中经常进行督促、检查,使每个人都能按时完成任务。

孙忠义不仅自己刻苦钻研和改进工作,还积极主动帮助工人解决难题。有些每次只能加工一个的零件,需用工时长,且效率底,经他改进后每次加工可装夹两件同时加工,为生产提高了效率。还例如,设计制作金属拉杆切割机这项工作过去是钳工手工操作,效率低质量差,且劳动量大很累人,满头大汗也赶不上进度。他着手设计的一台金属拉杆切割机,使工作效率提高20倍以上。解决了质量问题,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由于他带动大家及全组同志共同钻研技术革新工作,一起改进了很多工艺装备,实现了很多合理化建议,使他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孙忠义经常说:“技术放在肚子里是没用的,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小的,要完成今后更繁重的任务,早日把国家建成先进的工业国家,就必须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和后生力量,就必须很好地培养新生力量”。所以他耐心且毫无保留地培养学徒工。在他耐心的培养与大家的帮助下,1958年进厂的复员专业军人和学徒工,不仅能单独上岗,技术操作水平也都有显著的提高,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

孙忠义不仅自己积极地响应节约原材料的号召,还带动大家一起搞技术革新和原材料节约,并身先士卒做出了榜样。

1959年,孙忠义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那一年,孙忠义48岁,却已有着30多年的工龄。

1962年9月28日,孙忠义因患肺癌医治无效病逝,享年5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