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
3758700000011

第11章 冯安国

冯安国(1915.6—1976.11),山西翼城人,原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37年初参加牺牲救国同盟会,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太行山区坚持抗日武装斗争。曾任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县武装科长,武装委员会主任,县委副书记、书记等职。1945年到东北,任占榆县县长、县委书记,阜新市市长。1949年南下,任江西省九江市市长兼市委书记。1952年10月,冯安国毅然告别了十分熟悉的地方工作,奉调到洪都机械厂,先后任工厂党委副书记、基建副厂长、财务与供应副厂长、总工程师,1958年6月任厂长。1966年4月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3年4月兼任洪都机械厂党委书记,1975年12月兼任江西省国防工办副主任、航空工业局局长。1976年11月因病逝世。

1953年7月,冯安国任基建副厂长时,正值洪都机械厂恢复性修建结束,开始转入飞机制造厂基本建设,处在边修理、边基建、边试制,向整机制造过渡的重要发展时期。冯安国一方面派人协助设计院工作,另一方面深入现场,研究解决问题。凡是全面性工作和重大问题,他都要亲自听取情况介绍,与有关人员共同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建设项目,如热处理、表面处理车间施工,他还组织业务部门人员到施工现场,听取他们对施工的意见,并请他们派人现场监督。1956年10月,洪都机械厂经国家正式鉴定验收,批准投入生产,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956年洪都机械厂建成验收后,根据上级决定承担安-2飞机的试制、生产任务。负责生产技术工作的总工程师冯安国在工厂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全厂有关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以自力更生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投入了安-2飞机的试制。1957年12月,提前一个季度完成了安-2飞机的试制任务。同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刊登新华社消息:“我国航空工业又一新的重大成就:我国自己制造的一种多种用途的民用飞机——安-2制造成功。”这是继1954年7月雅克-18之后,洪都机械厂仿制的第二个机种,也是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运输机。该飞机试制不用苏联工艺资料,而由工厂独立自主地进行整机的工艺准备工作,这说明我们的技术人员有志气、有能力。作为负责工厂生产技术的总工程师冯安国,毫不动摇地予以支持,这不仅反映了他充分信任自己技术人员和支持正确意见的科学态度,而且也体现了他勇于承担技术决策责任的胆识和气魄。

1958年初,根据航空工业局的部署,工厂接受了初教6飞机的自行设计研制任务,6月份冯安国接任了厂长职务。8月,冯安国和厂党委书记等人参加了航空工业局在沈阳召开的技术会议,勇敢地接受了自行设计研制强5超声速喷气式强击机和仿制雅克-18A的任务。1960年3月,工厂又开始仿制上游1号海防导弹。这时的洪都机械厂,正处在由仿制走向自行设计、由制造活塞发动机的飞机过渡到制造喷气发动机的飞机、由单一飞机制造到飞机与导弹并举、由单纯生产到科研生产一肩挑的转折点。冯安国作为这一时期的厂长,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和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在工厂获得突破性发展的阶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8年5月,工厂开始了自行设计和试制初教6飞机的工作。冯安国和工厂其他领导人除定期听取汇报外,还经常深入试制现场,了解情况,处理问题。经过工厂广大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昼夜苦干,原型机在1958年8月27日便顺利上天。从开始详细设计到原型机上天,仅用了72天。

由于初教6总体设计对发动机选择不当,原型机未能达到原设计的技术要求,不能定型。面对这一新情况,冯安国和工厂党委毫不气馁,经过分析认为:原型机上天的事实充分说明,我们有能力进入自行设计的发展阶段。1960年,发动机问题得到解决,濒临夭折的初教6又获得新生。1961年2月,上级正式做出“同意初教6型机确定为初级教练机的试制机型”的决定。工厂立即展开了初教6定型机的设计改型和定型批的试制工作,于同年12月19月完成全部鉴定。1962年1月5日,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设计定型和投入成批生产。该机自成批生产以来,质量一直稳定可靠,从未因飞机质量问题而发生过任何等级事故,是国内各使用部门公认的一种好飞机,因而1979年12月20日在国务院国防工办和国家经委召开的国家质量奖军工优质产品授奖大会上,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章。

1958年8月,工厂在接受强5飞机研制任务时,论条件是有困难的。因为洪都机械厂从未搞过喷气式飞机,又是一个初级教练机制造厂的底子。但冯安国认为:“从螺旋桨到喷气式的自行设计,是个飞跃。经验和条件都谈不上,只是想使我们厂能有所发展。凭这个思想,有困难也要干!”于是,他和工厂党委的其他成员一起,带领全厂职工于1958年9月开始仿制雅克-18A飞机,熟悉和掌握喷气式飞机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同时进行强5飞机的自行设计。1960年5月,强5原型机的试制正式开始。经过全厂职工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大部分工艺装备和3架飞机的80%以上零件已经完工,个别部件开始铆接装配。1961年8月,国防工业委员会北戴河工作会议根据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精神,纠正全国“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后果,做出了“自行设计的强5飞机是否试制,待观察半年后再定”的决定。这样,强5的试制任务在计划安排上就消失了。在这关键时刻,冯安国一方面服从上级的决定,另一方面在工厂党委会上明确提议,原强5铆接车间剩下的人员不再抽调,留下设计室副主任陆孝彭和技术员、工人共13人,在不影响工厂其他科研生产任务的情况下,采取“见缝插针”的办法,坚持强5试制。他的提议得到党委成员一致赞成。

在强5试制工作处于极端困难的时候,冯安国为了争取上级领导部门对强5研制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只要有上级领导来厂,都要向他们汇报强5的试制工作,并想方设法请上级领导到强5飞机的试制现场看一看。经过冯安国和其他领导的艰苦努力,1964年7月6日,罗瑞卿总参谋长批准了强5试制的报告,从而使强5的试制大大加快。1965年6月4日,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强5第02架原型机历经7年磨难,终于首次升空试飞,并在同年12月4日由航空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鉴定,初步设计定型。以后几经改进,于1969年12月31日批准投入成批生产,大量装备部队,逐渐成为我国空军的主要攻击力量之一。从1982年起,该机开始出口,支援第三世界国家,为国家争得了荣誉。1985年10月,强5飞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工厂转入多品种生产以后,冯安国在工厂党委的支持下,采取条(专线)、块(业务系统)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同时,他还根据工厂新产品试造一个接着一个和成批生产连绵不断的特点,强调运用“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使产品多而不挤,工作忙而不乱。因而,在品种最多的几年中,工厂的科研、生产也能够不断做出新的成绩,并多次受到上级表扬。

冯安国十分注重维护党委一班人的团结,每遇重大问题,从不独断专行。他对党委的决议认真贯彻执行,维护民主集中制原则,并注意发挥副职的作用。

1966年4月15日,冯安国被任命为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到任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被造反派揪回工厂批斗、关押、监督劳动。1972年6月恢复工作,回到北京复任。1973年2月主动提出到基层一线兼职,同年4月兼任洪都机械厂党委书记,1975年12月兼任江西省国防工办副主任、航空工业局局长。

1976年10月,随着“四人帮”的彻底垮台,我国航空工业又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同年11月27日,冯安国怀着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在参加江西省委扩大会主持国防系统小组讨论时,因病突然倒地,不幸逝世,终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