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
3758700000003

第3章 赵尔陆

赵尔陆(1905.6—1967.2),山西崞县人,原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兼航空工业局局长。1926年参加西北革命同志同盟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28团特务连党代表,中央苏区红一纵队教导队党代表,第二支队支队长,红四军第29团团长,红四军军需处处长,红一军团供给部部长,前敌指挥部供给部部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供给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晋冀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北平军调处执行部驻张家口第五小组中共代表,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华北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二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二参谋长,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兼航空工业局局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国家经委副主任,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兼国防工业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7年2月因病逝世。

赵尔陆是我军早期从事后勤工作的领导人之一。不论是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赵尔陆身经百战,战功卓著,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2年,中央成立第二机械工业部(即国防工业部),赵尔陆被任命为部长、党组书记,并兼任航空工业局局长。任职伊始,他首先抓了统一规则,按照制式武器的品种和技术要求,制定老厂改造和新厂建设方案。在工作中,他一方面狠抓老厂的调整和技术改造,同时,集中力量抓新建的飞机、电子、坦克、重型火炮等骨干工厂的建设。他特别强调要把重点放在最薄弱的航空和电子两个新兴工业上,指出“其他工业如果是正步走,航空工业就应跑步走,电子工业就应更快地跑步走。”为了加快航空工业的发展速度,他提出起点要高,由修理过渡到制造,逐步掌握技术。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就地解决问题。经过国防工业部门广大职工的努力,只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老厂的技术改进,仿制出初级教练机——初教5等一批新型武器装备,并投入成批生产。同时,也只用了三五年时间,建成了一批大型骨干工厂,仿制成功了喷气式歼击机、坦克、重型火炮、雷达、指挥仪等新型武器装备。1959年国庆10周年举行盛大阅兵典礼时,受阅部队全部用上了国产的制式武器装备。从此,我军的武器装备走上了立足于国内制造的新阶段。

赵尔陆十分重视开展国防工业的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力量的培养。他多次讲,发展武器装备仅靠仿制不行,要下决心组织起自己的科学技术队伍,建立起国防工业的科学研究机构和产品设计机构,能够独立地进行军工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工厂设计。当第一代制式武器定型后,他就积极地、有重点地筹建航空工艺、特种材料、电真空、光学等专业科研机构。同时,广泛地调动工厂的技术力量和试制条件,通过仿制和改型设计,提高技术水平,逐步扩大建立产品设计机构。他一贯主张科研设计要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把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部队和工厂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发展应用研究和新产品设计工作。这样,在短短几年内,就建立起了一批专业研究所和产品设计所,包括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沈阳飞机制造厂飞机设计室、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发动机设计室,很快出了新成果。建设初期,整个国防工业技术人员不到千人,赵尔陆积极主张在充分发挥现有技术人员作用的同时,下大力气培养新的技术人才。在他主持下,全国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国防工业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院校开设干部班,轮训各级领导干部,还选拔了一批青年到国外留学,迅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赵尔陆十分重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从1954年开始,就着手研究国外的经验,探讨我国军工企业生产民品的路子,了解民用工业在战时转产军事装备的可能性。1956年初,赵尔陆提出了军事工业、民用工业都要考虑学会生产军、民品两套本领的建议。党中央和毛主席肯定了这个建议。1957年初,赵尔陆主持召开了二机部企业领导干部会议,要求各企业在确保军品研制和生产任务的前提下,根据企业各自的特点,搞好民品选型,加强组织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做好销售工作。会后,很快打开了局面,为国家提供了一批民用产品,其中有不少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生产的空白。

赵尔陆是在1952年8月—1958年2月期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的,并在1955年3月前兼任航空工业局局长一职,这正是中国航空工业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关键时期。

1953年以后,部队送修飞机的损坏程度日益严重,修理工作和需要更换零件的种类、数量急剧增加,只靠一般性地扩大修理范围、拆旧换新、挖补串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部队作战和训练的需要。加之库存进口零件有限,国外订货不能按时供应,有的甚至因国外停产而断绝了来源。为了发挥修理、制造两者相互促进的作用,航空工业局及时提出“密切结合修理需要,兼顾技术发展,积极试制新产品”的方针,组织企业迅速扩大零件制造范围,以满足修理需要,并促进制造因素的增长。

零件制造范围的不断扩大,促进了管理水平的迅速提高。由于重要、复杂零件的试制都要严格按照制造的工艺规程,制作正规的工艺装备,并要经过试制和鉴定的程序,达到合格后才能进入正式生产。显然,原来修理时采取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了,要根据正规制造厂的要求进行管理上的变革。因而航空工业局要求各厂都要建立厂长负责制和以总工程师为首的生产技术责任制,健全了管理机构,加强了计划管理和生产技术管理,严格了原材料进厂检验和产品检验,以保证产品质量。这就为从修理转向制造打下科学管理的基础。

洪都机械厂在1954年初正式开展初教5试制的时候已经修理过雅克-18飞机235架。当时全机除操纵系统尚未试制外,其余零件、部件全部制造出来了。1953年底,赵尔陆到厂视察以后认为提前制造整机的条件已经具备,经报国务院批准,给工厂下达了命令,把初教5飞机正式试制成功的时间由原定的1955年三季度提前到1954年三季度,整整提前了一年。

洪都机械厂接到命令后,立即进行全厂总动员,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展开试制。第一架飞机于1954年7月11日完成试飞。国家鉴定委员会的结论是:洪都机械厂制造的初教5飞机性能符合技术条件要求,可以作为空军教练机使用。8月26日,经国防部长彭德怀批准该机投入成批生产。这种飞机从试制到正式投产,只用了半年多时间,与其匹配的爱姆-11发动机也于当年8月由株洲航空发动机厂试制成功。初教5飞机的一举试制成功,打响了新中国制造飞机的第一炮,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从此由修理跨入了制造的新阶段。为了祝贺这一成就,1954年8月1日和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分别签署了给洪都机械厂和株洲航空发动机厂的嘉勉信。毛泽东主席在给洪都机械厂的嘉勉信里说:“七月二十六日报告阅悉。祝贺你们试制第一架雅克-18型飞机成功的胜利。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工厂继续努力,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地掌握技术和提高质量,保证完成正式生产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也为洪都机械厂写了“发扬工人阶级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国防,保卫祖国”的题词。

“一五”期间,中国自己制造的教练机、喷气式歼击机和运输机相继试制成功,并投入成批生产、交付使用,这在中国航空发展史上,确实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为什么能够在短短的五六年间,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原因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重点保证,并组织各有关工业部门大力协同;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制定了从修理发展到制造的正确方针和符合客观实际而又稳定的计划;在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同时,积极争取苏联的技术援助和专家的具体指导;坚持生产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步进行,造就新兴技术产业的职工队伍;尤其是充分发挥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的巨大积极性、创造性,真正体现了高度的政治热情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紧密结合。归根结底,这个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新中国航空工业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由于航空工业“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国家给予了很高评价。赵尔陆多次陪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李富春、彭德怀、聂荣臻、叶剑英、徐特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参观1956年、1958年举办的两次航空工业展览,领袖们殷切期望集聚了各种工业精华的航空工业要迎头赶上、早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赵尔陆任部长兼航空工业局局长期间,还十分注重院校建设和航空工业干部员工的培养。到“一五”计划末期,航空院校共毕业研究生96人,大学本科生1980人,专科生2137人,中专生5558人,技工学校毕业生26144人。这样一大批层次配套的技术力量,基本上满足了航空工业发展的急需。这些学校在出人才的同时,还积累了很多办学的经验。毛泽东主席分别在1957年最高国务会议和1958年中共中央南宁会议上,称赞了昆明航空工业学校和西安航空技工学校的创业精神和办学经验,号召向他们学习。

航空工业局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让员工在职培训。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在“向苏联专家学习”和“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在航空工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中形成了学业务、学技术、学外语、学政治理论的浓厚气氛。从领导机关到基层厂所,每天清晨,到处有人看书学习。白天,人们在各自岗位上紧张工作;晚上,厂长、书记和广大职工又一起走向课堂。到1956年,航空企业开办业余大学7所,业余中专7所,在校学员达2.1万人,约占职工总数的1/4。机关和厂所的各种短训班,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外,还先后抽调上千名干部脱产学习。文化程度低的年轻干部大部分进入工农速成中学,文化基础好的领导干部直接进入北京航空学院(简称北航)特别班,从而加速了干部队伍知识化的进程。

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源源不断地为航空工业输送了新鲜血液,提高了队伍的文化技术业务素质,改善了队伍的技术构成。1957年底,全行业技术人员由1952年的500余人上升到1.5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4.3%。在大多数工厂,技工学校毕业生和经过航空技术专门训练的工人已占工人总数的50%左右。这支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的第一代航空工业产业大军,不仅保证了从修理到制造的顺利过渡,而且始终是航空工业开拓前进的中坚力量。航空院校还给航天工业、人民空军、造船工业以及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输送了大批技术人才,为这些新兴部门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决策,全国经济建设高潮的有力推动,加上赵尔陆和航空工业局领导共同努力,使航空工业取得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丰硕成果。5年共建成企事业单位42个,平均每年建成8个以上。其中,工厂19个,学校19所,仓库4座。原定5年的基本建设计划提前一年完成。13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有8个提前一年到一年半建成,4个按期建成。完成的项目经国家验收,质量全部达到“良好”。工厂建成后迅速投产,使固定资产投资动用率达到82.7%。到1957年底,航空工业拥有建筑面积355万米2;金属切削设备11160台,是1952年的5.5倍;职工10万人,是1952年的3.3倍。所有这些,使航空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一个只能进行飞机修理的比较小的行业,变成了具备成批制造活塞式教练机和喷气式歼击机能力的新兴产业,成为国家重要的高级精密机械制造部门。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大成就。

赵尔陆为了切实抓好国防工业的三线建设,1964年9月亲自率领一些同志用了3个月时间到三线地区调查研究。跋山涉水,昼夜奔波,途经8个省(自治区),22个地区,行程13000千米。每到一地,他都认真听取当地的情况介绍,查阅地方志等历史文献,实地踏勘地形、地貌、水系、自然资源和交通运输状况,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周密调查,他集中大家的智慧,就三线建设重大问题向党中央写了4个专题报告,对三线工厂的布局、技术政策和厂址选择以及动力建设等,提出了具体方案和建议。党中央和毛主席对这些建议给予了很高评价。

赵尔陆是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他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于1967年2月含冤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