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
3758700000034

第34章 刘积斌

刘积斌(1938.12—2010.11),山东黄县人,原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62年9月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航空工艺系工业企业管理与组织专业,被分配到国营松陵机械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工作,历任计划员、副科长、科长。1982年8月任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副总经理,1984年后任航空工业部副总工程师和副部长、党组成员。1988年5月调任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局长,1988年6月任财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1998年3月任国防科工委主任、党组书记。2003年3月任全国人大常委、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刘积斌1995年12月—1997年7月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并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刘积斌是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上当选为中央纪委委员。2010年11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刘积斌青年时代学习刻苦,认真踏实,成绩优秀。1957年8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航空学院航空工艺系,1962年9月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国营松陵机械厂工作。他注重实际,对工作高度负责,能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很快就能独当一面,受到周围的干部群众高度赞扬。在担任生产调度科科长期间,经常加班加点,深入一线与技术人员、工人共同研究问题,圆满高效地完成了某新型飞机的试制、组织试飞、设计定型等各项工作。

在“文化大革命”冲击工厂生产秩序时,刘积斌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勤勤恳恳地埋头工作。即使在造反派多次封堵工厂大门的情况下,他千方百计进入工厂,坚持到生产现场跟产,组织协调生产,最大限度地挽救生产,避免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他作风扎实,组织协调能力强。为保证军机生产进度,特别是在歼8飞机研制过程中,他主动深入生产现场,经常与技术人员和工人吃住在一起,共同研究生产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和措施。在主管军机生产计划和调度期间,他仿照跟产队的模式,从有关车间抽调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现场服务队,按照设计单位的要求,及时更改工艺和调整生产计划,有力地促进了歼8飞机研制进度。特别是歼8全天候飞机在试验中烧毁后,为抢回研制进度,他按照公司的要求,积极组织车间生产大干,参与生产车间生产计划制定和协调,深入生产现场排查生产难题,并做好记录。每天回来后进行汇总总结,找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方法,并落实到生产关键环节。经过他及时沟通和协调,促进了歼8全天候飞机生产进度。1981年10月7日,歼8全天候飞机再次成功地飞上蓝天。

1982年8月,他走上了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副总经理岗位,主管军民品生产和机动、能源、技安环保、外贸等业务。他既重视统筹安排,又注意重点突破,有力地保障了歼8型、歼8Ⅱ型飞机的生产和试制工作。这时的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经常早来晚走,将满腔热情倾注在工作上。凡是生产繁忙的现场,都会出现他的身影。歼8Ⅱ型全天候飞机是国家重点型号,航空工业部于1982年11月27日发出《确保完成歼8-Ⅱ型飞机研制任务的通知》,要求1984年7月1日首飞上天,1985年底设计定型。为此,刘积斌在研制中身先士卒,坚决贯彻科研试制包干的办法,认真总结过去试制新机的经验教训,参与制定切实可行的试制总方案。按照部零级网络图和公司一、二、三级网络图,首次采用“成套计划件”下达新机研制任务,应用先进的系统工程管理方法,积极有效地协调各项工作,精心组织飞机生产。1984年1月31日,歼8Ⅱ型飞机01架开始总装,3月31日实现报捷。6月12日上午,经过日夜奋战的歼8Ⅱ型飞机成功实现首飞,比航空工业部计划提前110天,成为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新机研制史上质量最好、周期最短的一次,创造了一个新奇迹。该型飞机于1991年荣获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刘积斌刚担任公司副总经理时,公司军品任务急剧下滑,为扭转困难局面,他组织广大职工广开门路,找米下锅,大力发展自揽民品生产,同时确定了高级旅游车、洗衣机、吉普车车身为公司的支柱民品。一是抓好洗衣机生产。上任后,为扩大洗衣机产量,他积极组织相关部门改建洗衣机内桶生产线,调整飞机总装、试飞的部分生产面积,组建了两条装配线,实现当年洗衣机产量5万多台,并形成了松陵牌系列产品。1983年,在全国新产品展览会上被评为“优秀新产品”。至1983年末,共组织生产各型洗衣机近13万台。二是做好高级旅游车国产化件生产。他多方协调,积极运作,经过反复论证调研,在国内开辟了一些大件的生产点,并于1983年采用日本“三大件”(发动机、空调设备、底盘)及大部分国产件装配出1辆旅游车,开始高级旅游车逐步向国产化过渡。三是倡议加强支柱民品生产线的组建和改造。经过挖潜,共挤出面积2万多米2,配置设备300余台,投入固定资产300万元。初步建立洗衣机、吉普车车身生产线及高级旅游车和民品机械加工车间等专业固定的生产线,使支柱民品具有了相当规模的独立生产能力。四是建立民品开发研制基地。组建民品开发科、民品设计科、民品技术科等专业机构,并在开发民品中运用市场预测、技术经济论证等科学方法,有力促进了公司民品的开发工作。1982年,公司支柱民品销售额比1981年增长4倍。五是抓好自揽民品生产。1983年,公司自揽民品产值实现1469万元,比1982年增长11.1%;公司民品产值达3305万元,比1982年增长43.3%,超过前两年19%的平均增长速度;实现利润940万元(包括技术服务),比1982年增长32.2%。

至1983年末,他主抓生产的乒乓球发射机等2项产品荣获部和省“优质产品”称号;洗衣机、手动密集架等6项产品荣获国家“飞龙”奖;自行车不等壁管冷挤压机荣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5年1月—1988年6月,刘积斌先后担任航空工业部副总工程师、副部长、党组成员,分管生产、民品和物资供销工作。他连续三年主持航空工业部计划协调会,面向行业安排部署年度军、民品生产计划,明确发展方向;积极协调航空工业与其他军工行业以及国务院各部委的关系,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组织相关单位加大对民品开发、立项、改造、生产、销售等重大问题的决策研究,使民品市场连续几年有了较大发展,使部分企业逐步走上了军民结合快速发展的道路,从而保证了航空工业的平稳发展。

1988年6月—1998年3月,刘积斌先后担任财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分管预算、文教、卫生、行政、外事、国债和机关党建等方面工作。他认真学习财政理论,虚心请教,注意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很快适应了工作转变。工作期间,他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财政工作的有关决定,坚持原则,严格按预算办事,想方设法为国家增收节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政治风波中,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他工作勤奋刻苦,注重调查研究。1991年在办理公安部门反映经费问题的工作中,为了解实际情况,他深入到偏僻的农村乡镇派出所,同基层干警一同吃住,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受到公安部门高度赞扬。

1998年3月,刘积斌担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面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的重大调整和改革,他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国防科技工业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紧紧把握大局,带领全行业干部职工,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做了大量富有成效、开拓性的工作。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带领领导班子,高效地完成了新国防科工委的组建工作并迅速正常运转。在国务院领导下,他反复研究,精心组织实施,圆满完成了十大军工集团公司的组建工作;面对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分散、头绪纷杂、困难很多、任务繁重的局面,他正确分析形势,准确抓住重点,明确提出了打好“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国防科技工业调整改革脱困”两大攻坚战,并上下动员,组织实施,赢得了全系统的广泛响应,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在组织制定国防科技工业“十五”发展规划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立“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制以及竞争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四个机制”的精神,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在他的带领下,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取得了重大成就,军工全行业总体上实现了扭亏脱困,军工经济稳步增长,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重点型号研制取得重大进展,新型战略导弹、“神舟一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风云一号”、“资源一号”等民用卫星发射圆满成功,国庆50周年阅兵装备研制和技术保障任务出色完成,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出色答卷。

2003年3月—2008年3月,刘积斌担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他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严格依法办事,在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协调、增强工作的监督实效、提高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水平、推进财政预算与税收法制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注重调查研究,身体力行,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总结经验,为推动我国公共财政的建立与完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和加强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积斌还先后担任过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成员、筹建国家行政学院领导小组成员、国务院退伍军人和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成员、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委员、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委员,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全国企业管理干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央保健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知识产权领导小组成员、中央密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等领导职务。对兼任的工作,他同样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刘积斌1995年12月—1997年7月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并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2010年11月因病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