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专家篇
3758800000013

第13章 马远良水声工程专家

马远良(1938.7—),四川隆昌人,水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保送西北工学院鱼雷设计专业,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水声工程专业,留校任教。1958年秋至1961年春,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水声工程专业插班学习。1980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81—1983年于英国拉芙堡大学进修。1985年晋升教授,次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院长、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委员,并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防科工委水声专业组成员,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暨水声分会主任等职务。现兼任西北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水下目标特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声学学报》编委、《科学通报》编委等职。马远良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省部级一等奖和二等奖共13项,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国防科技工业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6年7月,马远良被保送西北工学院新办的“特种专业”,从此与国防科技工业,特别是与航空和航海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到校后马远良得知自己学的是鱼雷设计专业,属国内第一届。1957年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组建西北工业大学,1958年学校决定新办水声工程专业,马远良等8名同学被抽调出来,派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插班学习。

哈军工的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正规而严格。对西工大来的同学各方面关怀备至。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凝成了毕生的友谊。1959年春节放假期间,马远良等几位同学留校,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K4声管测量装置”的研制工作。那是一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科研任务,马远良领头研制成功,成为海军工程系对国庆10周年的献礼成果之一。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得到科研工作的锻炼。

1961年初春,马远良等几位同学提前离开哈军工,返回西工大承担教学任务。那年秋天,一本署名“渭闻”的40804讲义教材,由北京科教出版社出版了。那时北京大学水声专业也采用这本教材,殊不知竟是出自一位23岁的“黄毛孺子”马远良之手。其后几年他连续授大课,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文献。

1963年西工大选拔一批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马远良有幸入选。他那年25岁,在入选者中年龄最小。是年参加了上海日本工业展览会的内部交流,收获颇丰。次年又出席了全国首届声学学术会议,从此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

1965年马远良27岁。国防科技发展十二年规划列入了航空声呐项目,要求西工大承担我国第一型航空吊放声呐的研制任务。学校组建了航空声呐研究室,马远良被任命为主管技术工作的副主任兼项目总体组组长。在校、所、厂三结合的体制下,短时间内组织起一个50人左右的研究队伍,开展起轰轰烈烈的研制工作。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工程系统,别说谁都没见过,就连刊物上能够找到的相关资料也只有只言片语,少得可怜。马远良和他的一群同龄人“小鬼当家”,勇敢承担。1966年春,此项目幸运地赶在“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通过了总体技术方案审查。

其后是“文化大革命”10年,也是马远良38岁以前的10年。虽然还很稚嫩,可他面对了工程技术和政治压力的双重困难。工作中遇到了一些预想不到的风险。有一次,马远良所乘坐的直升机在机场上方50米悬停时,直直地掉了下来。还有一次,乘坐直升机被迫在海滩上迫降。在船上或者舰机协同进行了几十次试验之后,终于迎来了1976年的春天。马远良等3人登上了进口不久的“超黄蜂”直升机,进行我国首台直升机吊放声呐的设计定型试验。当晚,海军航空兵司令员在青岛“古巴楼”设宴招待全体参试人员,庆祝定型试验成功。1976年冬季,“四人帮”倒台后不久,第一型航空吊放声呐通过了航空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组织的设计定型审查。

1977—1978年期间,航空声呐研究室被撤销,有关工作由西工大水声研究室继承下来,马远良担任研究室主任。适逢1978年11月—1979年3月期间,马远良参加了海军赴法国技术考察团的工作,详细考察了法国的吊放声呐和空投鱼雷,观看了对方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比斯开湾的海上演示。他认为我们的差距并不大,于是产生了大幅度提高吊放声呐性能的构想。随即提出“低频、长脉冲与水下可扩展接收阵相结合”的创新方案,得到上级认可,第二型航空吊放声呐项目随即上马。他在1980年春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1年春该项目进行了原理样机船上试验,探测潜艇的作用距离达到赴法考察所见美、法同类装备的2~3倍。马远良于1981年5月去到了英国拉芙堡大学,在那里做出多项创新成果并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之后,那里出现了“中国小组”,他的两名学生在那里完成博士学位。马远良急于将在英国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国内项目中去,遂于1983年5月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1983—1984年期间,他组织了全国首次有关水下噪声控制的国外专家讲学,安排接待了前来帮助西工大进行水洞调试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喷气推进实验室专家,兼做英语翻译。持续的劳累使他患上了严重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大量失血后住进了急救病房。而他出院后继续进取,于1984年秋申请获准了他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时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

马远良还兼任系副主任和西工大水下技术研究所所长。他组织解决了第二型航空吊放声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于1986年完成研究任务,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和技术基础。其间他的研究工作扩展到水中兵器,尤其是鱼雷自导领域,并于1985年领衔申报全国第一个水中兵器博士学位授予点。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审批,成为该学科领域全国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1987—1989年期间,他看到舰载直升机反潜装备的大发展时机即将来临,随即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精心准备、力争抓住机遇,承担新的装备研制任务。通过3个全国性联合体的大比拼,马远良领导的团队如愿以偿。1991年,马远良开始兼任航海学院院长,在任期间促成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两个部级单位联办西工大航海学院的盛举。1992年又一项为某型进口反潜直升机量身打造吊放声呐的研制任务落实到西工大。马远良同时主持两个重大项目。一个远,一个精,各具特色,齐头并进,于1997和1999年相继完成并装备部队。

新世纪来临之际,马远良倾注更多的精力培养青年人,探索新的学科前沿问题。其实,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他的工作已从信息电子为主转变为信息电子与海洋声学紧密结合。2005年以后,更从专注水声科技本身,转向声波与电磁波相结合,以及“跨界面波场物理学”的研究。他相信,这里蕴藏着新的突破。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后,他仍不断提出和探索前沿问题,组织试验,和青年人一起研究、讨论。他说自己到2010年7月已跨越第六个本命年,今后更要把时间用在培养年轻人身上。

马远良先后主持4种型号航空声呐研制,发挥了重大效益,是我国这一工程科技领域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在海洋声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等领域主持完成了30多项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课题,有23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省部级一等和二等奖共13项,所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有3项被评为优秀。已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合作出版专著和统编教材3部,发表论文300余篇。是我国水中兵器学科第一个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创建者。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100余人(含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名),其中涌现出国家智能机器人专家组组长、中兴通信技术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等一批拔尖人才。马远良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国防科技工业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目前继续承担着研究生教育和航空声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及总装备部重大探索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工作。

马远良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