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专家篇
3758800000019

第19章 刘大响 航空发动机专家

刘大响(1937.10—),湖南祁东人,航空发动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后在北京航空学院读研究生两年。1962年分配至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1970年调入中国航空工业燃气涡轮院,后任总工程师和型号第一总设计师,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航空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顾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动力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及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和劳模标兵。1997年当选党的十五大代表。2001年获航空报国金奖。2002年获俄罗斯科学院荣誉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和外事委员会委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大响中学毕业后被保送入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系学习。1959年6月2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期间,参加了“北航四号”的研制,担任总体组副组长,大学毕业后留校读副博士研究生。1962年4月分配到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工作。

1964年,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改进后的第一批815发动机在芜湖空三师试飞。刘大响担任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蹲点小组的组长,配合试飞技术问题的调研、处理。1966年,刘大响担任815发动机试车突击队副队长,现场指挥改进后的815发动机第一次开车试验,取得国内高温涡轮试验创纪录的突破。1970年11月,刘大响随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七室(负责815发动机改进设计)被调至地处四川江油的燃气涡轮研究院,开始参与911发动机设计,担任总体组副组长,后被安排在高空模拟试验台实验室任副主任,主管试验。

高空台最重要的是有可以控制进气条件和环境压力、温度等参数的高空舱。被试验的发动机置于高空舱内,控制进气条件和舱内压力、温度,即可在地面模拟发动机在不同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下工作的环境,测取发动机性能并考核发动机及其系统的工作可靠性。在世界上,能够具备该项试验设施的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当时面临歼8飞机定型试验,在高空台实验室,刘大响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进行高空台试验,经过两年努力,圆满地完成了歼8飞机选用的815甲发动机高空台试验,为歼8定型做出了贡献。

1980年,在引进英国斯贝发动机过程中,在吴大观、任家耕带领下,参加赴英技术代表团,任高空试验小组组长。按照吴大观安排,刘大响不仅完成了斯贝发动机高空台考核试验,还对英方高空台做了透彻了解,为把自己的高空台建好、调试好、试验好打下了基础。

在国家决定高空台缓建3年的时期,刘大响提出,3年缓建,不能坐等3年,应该尽自己所能,组织力量继续干下去。他开会作动员,下决心不搞出高空台誓不罢休。他带领一批人员,先从遗留下来的尾活干起,把没有安装完的设备装完,有些装错的把它改过来。同时,经过艰苦的努力,刘大响争取到领导机关支持,高空台调试等后续工作得以进行。

在高空台测试系统的引进中,由于美国对我国实行制裁,原已签订的合同无法执行。在刘大响提议下,采取“总体自主设计,部件分散引进,软件自行编制,现场联合调试”的方式,采购部分部件,自己拟定总体方案,自行编制软件,自己负责调试。最后成功地组合成一套当时我国最高水平的高空台测试系统。

在20世纪90年代对俄合作中,刘大响经过艰苦谈判,争取到由俄罗斯动力研究院对我国高空台进行对比试验,提供标定试验的结果。与俄罗斯标准高空台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我国高空台小于俄罗斯其他高空台的误差。该高空台获1995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刘大响为第一获奖人。

1984年刘大响担任了涡轮院副总工程师。1986年接任总工程师,开始主持高推重比发动机预研。当时面临的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是预研工作能不能继续下去。经过刘大响据理力争,并根据科技委发动机专业组部分专家的建议,上级决定恢复压气机等主要技术关键项目的研制。在压气机、涡轮、燃烧室三大部件研制的同时,开展了中推核心机和发动机方案的研究。

刘大响接任总师两年多的时间,涡轮院赢得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在院领导一班人和总工程师刘大响的带领下,涡轮院在完成中推三大部件和核心机任务的过程中,形成了至今还在涡轮院发扬倡导的“中推精神”——“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在中推项目的七级压气机试验中,由于振动大(振动值超过13g),多次试验失败。在关键时刻,刘大响经过仔细分析,认为振动值大的原因很可能是转子处于临界转速。在此判断基础上,刘大响决定采取快推油门使转子快速通过临界点,使振动减下来的方案,取得了试验的成功,并最终完成了三大部件的研制试验。

在中推核心机高空台试验时,刘大响担任了第一线指挥兼总工程师。这是国内第一次进行高空台试验,涡轮温度高达1650开,具有很大的技术难度。在反复试验并解决了存在的技术关键难题之后,核心机试验取得成功。从高推预研到中推核心机完成,只用了3年多时间,比原定计划提前14个月达到指标。该项目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后,刘大响主持开展了四代发动机的论证,任项目负责人。在我国工业和科学技术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材料、工艺、试验设备、试验基础等都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完成这项研究任务有很大困难。为此在刘大响主持下又搞了咨询方案,就是由中方提供方案,请俄方对设计方案进行再次计算,对计算结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磋商。最后请俄方对总体方案进行评审,由俄方做出最终方案。采用这种方法,使参与该合作项目的中方人员的设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002年,刘大响获俄罗斯科学院荣誉博士学位。刘大响是我国自然科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2003年,刘大响被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当选为人大常委。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当选为外事委员会委员。在人大常委会任职期间,为解决企业退休的老科技人员、老领导和工人待遇问题做出了努力,得到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重视。

为建议国家应该尽快开展大型飞机的研制,刘大响主张“一机两型、平行发展”,“预研先行,打好基础,以我为主。”并坚持大型飞机发动机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在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上,刘大响提出了尽快制定我国大型民用飞机产业发展条例的议案。

在黎明公司发展R0110重型燃机项目中,刘大响向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建议,以黎明公司院士工作站名义组织R0110咨询顾问组,在获得同意后,邀请7位国内搞燃机最知名的院士和多位专家成立顾问组。院士工作站的经验在沈阳市取得良好反映,后经国务院主管科技和教育的领导批示,在全国获得推广。

1999年8月,刘大响写了题为《加速发展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思考——危机、反思和建议》的咨询报告,引起当时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的重视和支持,以工程院咨询报告形式报送中央领导。此后,刘大响积极推动,并在工程院领导和顾诵芬院士等领导、专家的支持下,于1999年7月15—17日召开香山会议,讨论了关于加速发展我国航空动力的若干问题。为此新华社内参上刊出专稿,题目为“刘大响等12位院士强烈呼吁,根治飞机心脏病刻不容缓”。该专稿引起朱镕基总理、吴邦国副总理等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经过刘大响与行业内多位领导、专家多年不懈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国家级的APTD计划以及AATR等一系列重要发展计划。

刘大响于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