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专家篇
3758800000002

第2章 顾诵芬 飞机设计专家

顾诵芬(1930.2—),江苏苏州人,飞机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兼总设计师,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委员会委员。20世纪50年代,顾诵芬曾参与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厂飞机设计室的组建,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第一架喷气式亚声速教练机——歼教1飞机的气动力设计并建立了实用的飞机气动设计方法。主持、参与了初教6等十余种飞机以及多项重大任务的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研究。曾任歼8副总设计师、歼8Ⅱ总设计师。其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航空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金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项。1988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顾诵芬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1年8月,顾诵芬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他听从祖国的召唤,离别上海来到了北京。在刚组建起来的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航空工业局),他遇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学长、以后担任了航空工业部副部长的徐昌裕和当时国内最权威的飞机设计专家徐舜寿、黄志千等,这对他一生从事飞机设计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1956年8月,航空工业局下达了在沈阳飞机厂建立飞机设计室的命令。徐舜寿、叶正大、黄志千成为新中国飞机设计的领军人物,顾诵芬在这支年轻的队伍中,担任了气动组组长的职务,确定飞机气动布局和相关参数的任务落在了顾诵芬的肩上。他没有辜负徐舜寿、黄志千的期望,在北京航空学院张桂联教授的指导下,圆满完成了全部所需数据的确定。

经过飞机设计室和沈阳飞机厂全体参研人员的努力,1958年7月26日,装备喷发1发动机的歼教1飞机在沈阳飞机厂机场首飞成功。8月4日,叶剑英元帅、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等亲临沈阳出席了庆祝大会。9月,两架歼教1飞机从沈阳飞到北京南苑机场,接受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检阅。

1964年10月召开了“米格-21飞机改进改型预备会”,歼8飞机研制由此开始。不幸的是,歼8飞机总设计师黄志千在1965年执行出国任务时,由于飞机失事而牺牲。临危受命,在技术副所长叶正大直接领导下,时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总体室主任的王南寿率领着一个包括蒋成英、顾诵芬、冯钟越、胡除生在内的技术办公室接过了黄志千总设计师的重担。

在确定歼8飞机的方向安定性数据时,超声速飞机的方向安定性问题被顾诵芬提出来。经过与优秀试飞员葛文墉和试飞院的合作,最后证实,米格-21的方向安定性实际数据要比说明书给出的大。最后发现,风洞试验的结果经过气动弹性修正才能得出和资料一致的结果。虽然“文化大革命”给科研带来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但是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干部,在党中央和各级组织的关怀领导下,采用设计与生产搭接的办法,实行“三结合”,共攻技术难关,终于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成功地试制出零批歼8飞机,在我国自行设计制造歼击机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69年歼8飞机实现首飞。

首飞成功以后,1969年8月31日,歼8飞机照例进行第九次试飞,当飞机在飞行高度8000米、马赫数0.86附近时,全机出现了纵向抖动,继续增速到马赫数0.92,抖振加剧。飞机出现跨声速抖振,严重威胁着试飞的顺利进行。顾诵芬与参加试飞的同志一起采取了加长尾尖、尾罩开吸气门等措施,使飞机振动达到飞行员可承受的水平,使飞机得以继续试飞,达到预定的飞行范围。

1978年,顾诵芬担任研究所总设计师兼副所长,全面主持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技术工作。为彻底解决抖振问题,他亲自乘试飞员鹿鸣东驾驶的歼教6飞机3次上天,直接观察飞机振动情况,分析原因,终于判明了气流分流区,找到了导致飞机振动的根本原因,并采取了后机身的整流措施。1980年3月,歼8飞机定型,1986年2月生产定型。1985年7月,歼8飞机全天候型设计定型。1985年11月,歼8飞机白天型与全天候型经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评定核准,被授予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顾诵芬等7名同志获奖。

1979年8月,第三机械工业部(简称三机部)发出《关于对歼8飞机实现全面技术改装可能性论证的通知》,要求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组织力量进行研究,提出一个歼8大改方案。对歼8飞机进行大改的任务又一次摆在顾诵芬、管德和他们的设计团队面前。

1981年5月18—26日,三机部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歼8Ⅱ飞机方案论证会。国防工办副主任邹家华在会议上宣布了国务院国防工办任命顾诵芬为歼8Ⅱ型飞机型号总设计师的命令。随后,三机部下发了《国家重点型号总设计师系统和行政指挥系统名单》。

歼8Ⅱ型飞机是歼8飞机的改进型,改为两侧进气布局,具有全天候拦射攻击能力。1980年9月4日,总参谋部、国防工办正式批复了空军的报告,定名为歼8Ⅱ型;1981年6月进行了全尺寸木质样机审查,冻结了技术状态,9月、10月,全面开展了生产图样设计;1983年3月,发完全部飞机结构图样;1984年3月,完成了第一架飞机的总装;1984年6月12日,歼8Ⅱ首飞成功。1988年3月18日,歼8Ⅱ设计定型,在沈阳召开了隆重的庆功大会。

20世纪90年代,顾诵芬抓住时机,发起并具体组织了与俄罗斯空气动力学和飞机设计方面专家的合作,开展了远景新飞机的方案设计,使我国250多名飞机设计技术骨干受到设计远景新飞机的锻炼。

1994年,顾诵芬参与了李绪鄂主持的以航天701所、航空工业特种飞机研究所组成的研究队伍,研制了中国第一架地效飞行器。该机1995年立项,1998年出产品,短短3年的时间就实现了飞跃性的突破。

2001年6月,在王大珩、师昌绪、顾诵芬倡导下,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和中国工程院机械运载学部成立了以院士为主、吸收行业内外专家参加的我国大型运输机发展战略咨询课题组。顾诵芬作为课题发起人之一,主持和组织了咨询组的工作。2002年6月,一份依据充分、论证严谨的咨询课题报告完成了。咨询报告提出的指导思想为航空工业人员广泛接受,对统一发展思路起了重要作用,并促进了中航第一飞机设计院对大型运输机预先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2006年夏末,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意见,开始了大型飞机专家论证,19名专家组成的论证委员会开始了长达半年多的论证工作。顾诵芬是这个论证会的3位主持者之一。

自1999年以来,顾诵芬领导航空工业科技委飞机专业组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涉及通用航空用民机、大型飞机(包括大型客机和军、民用运输机)、轰炸机、高超声速飞行器、无人机、教练机、轻型多用途战斗机、外贸机等。形成的研究报告、咨询报告和建议书达20多份。为航空工业一些重点机型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意见,为集团公司和国家决策提供了依据,促进了飞机技术的发展。

在顾诵芬积极建议下,从2003年开始,在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科技委领导下,开展了“2020年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2008年开展了“2030年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为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提供了技术依据。

ARJ21新支线飞机是国家重大项目,顾诵芬对此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多次主持ARJ21飞机的设计方案评审、转阶段评审、关键课题讨论等重要会议。在ARJ21飞机研制的关键阶段,顾诵芬受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简称中航一集团)党组委托,带领专家组对研制设计工作及设计方案进行了评审,为党组决策提出了重要的咨询建议。

顾诵芬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