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专家篇
3758800000033

第33章 屠基达 飞机设计专家

屠基达(1927.12—2011.2),浙江绍兴人,飞机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8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1951年8月—1956年12月任哈尔滨飞机厂设计组长,设计科副科长、科长;1956年12月—1960年3月任沈阳飞机厂飞机设计室设计组长、设计室副主任;1960年3月—1984年10月任成都飞机厂设计科长、设计所所长、副总工程师、技术副厂长、总工程师;1984年10月—1989年7月任航空工业部成都飞机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9年7月至今起,任成都飞机工业公司高级顾问。1955年屠基达被评选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1978年作为先进科技工作者代表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先后荣获航空工业部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航空工业总公司航空金奖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荣获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2011年2月因病去世。

1951年8月,屠基达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毕业。正逢我国航空工业创建之时,他从东海之滨奔赴松花江畔,在哈尔滨飞机厂投入到飞机修理的技术工作。在从修理走向制造的进程中逐步增长才干,屠基达很快成长为能独挡一面的青年设计科长,并被评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

1956年,屠基达奉命调到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厂飞机设计室参加飞机设计工作。1958年初,受命担任初教6飞机的主管设计师,全面主持飞机设计工作。初教6机身、机翼以及前三点起落架都没有原准机,在保证飞机强度的前提下,屠基达提出“为减轻每克质量而奋斗”。后来航空工业局决定初教6改在南昌飞机厂试制,屠基达等20多人带着方案资料和打样图,于1958年夏天到了南昌飞机厂。1958年8月27日,凝聚着中国设计人员心血的初教6飞机成功首飞,开创了两厂联合设计快速试制的先例。两束鲜花分别献给了飞机的首飞试飞员和主管设计师屠基达。初教6飞机是年轻的中国设计人员自行设计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的第一个机种,这种飞机结构坚固,稳定性好,操纵灵敏,设备完善,能进行夜航训练。它已生产交付了2000多架,为我军培养了几代飞行员,还援助和出口到许多国家。1979年,初教6飞机获得国家金质奖。

1960年,屠基达又奉命从沈阳转赴成都,到新建的成都飞机厂工作。他一下火车就直奔车间,商讨如何处理技术问题。一年后,屠基达担任成都飞机厂设计科科长兼任全天候歼击机歼5甲飞机主任设计师。歼5甲没有设计图样和技术资料,只有两架实物飞机和全套歼5图样和工装。屠基达执笔和主持制定了“测绘总方案”、“设计文件制度”、“制图规范”、“强度设计原则”等文件。经过15个月的艰苦奋斗,1962年10月,发出全套设计图样和资料,试制工作全面开始。1964年11月11日,歼5甲首飞上天,年底通过国家定型,投入批量生产。

1963年3月,屠基达以敏锐务实的眼光,提出将歼5甲改型成教练机的设想,起草上报了飞机总体设计及设计性试制方案,得到航空工业局、航空研究院和空军领导的积极支持,并由航空工业局正式下达了研制任务。1965年初,开始了歼教5型飞机的详细设计,屠基达主持设计同时兼任飞机试制领导小组副组长。在他“满足教练任务需要的前提下,改动尽可能小,以便节省工艺装备降低生产成本”的思想指导下,整个飞机的研制只花了100多万元,且缩短了研制周期。1966年5月8日,我国第一种改型教练机——歼教5飞机在成都成功首飞。该机在20多年中,共生产了1000多架,至今已培养15000余名飞行学员,成为我国空海军、航校的主要教练机和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首用表演机,并出口援外十多个国家。1978年,歼教5飞机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0年,屠基达从“牛棚”里解放出来后,克服重重困难治理歼7飞机初期改型中的混乱,抓歼7Ⅰ型飞机重新试制定型工作。他主持了歼7Ⅱ型的改型设计,在总工程师的支持下,为歼7弹射救生系统和歼7Ⅱ型飞机的立项研制,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组织试验人员因陋就简创造试验条件,完成了大量的试验。当国家在1977年5月批准立项时,改型研制的实质性工作已进行了4年多。1978年,在改进歼7Ⅱ型飞机的弹射救生装置时,屠基达主持制定了新的技术方案。歼7原型机的弹射救生装置采用的是座椅弹射时和座舱盖自动扣合,离机后又自动分离的方式。这个设计结构复杂,锁的开闭环节多,容易导致弹射救生失败。新方案采用的是敞开式火箭弹射,即先抛掉座舱盖再弹射座椅。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屠基达组织有关技术试验人员先后进行弹射、抛盖试验300多次,并在轰5飞机上做了空中假人弹射试验,获得成功。歼7Ⅱ型飞机于1979年9月试飞完后定型投产,成为空海军的主力歼击机机种。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弹射救生系统在国内外多次弹射中,100%地拯救了飞行员的宝贵生命,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国家金质奖的飞机系统。

屠基达主持了歼7全天候型飞机的改型工作。1972年就着手研究方案,1975年正式上报了研制总方案,在1976年和1978年两次赴国外考察后,又于1978年4月向三机部吕东部长提出了歼7大改,后称歼7Ⅲ的改型建议,得到赞同。歼7飞机大改立项研制开始后,屠基达被三机部任命为第四总设计师,为歼7Ⅲ型飞机的研制立项和前期工作做出了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屠基达视野更宽广,心怀祖国,放眼世界,走上航空工业对外开放的前沿。从1979年开始,屠基达奉命主持从英国引进平视显示武器瞄准系统等7项电子火控设备,改装歼7飞机。经过十多轮艰苦谈判,据理力争,成功签订了我国第一个与西方国家合作改装军用飞机的引进合同,配装引进设备及国内配套改进的飞机称为歼7ⅡA型飞机。屠基达被航空工业部任命兼任总设计师,研制2架原型机后进行了成功的飞行试验。

1980年底,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国家不再给引进项目拨款,合同面临终止的危险。为挽救合同,屠基达和中航技领导研究对策,决定设法用出口飞机取得引进资金。为适应出口而研制的飞机即歼7M型飞机项目中,屠基达被航空工业部任命为总设计师。由于从国外引进电子设备又向国外出口整机,时间没有空当,屠基达和全体研制人员一道,背水一战,终于在1984年底,完成满足出口需要的歼7M型飞机,取得了改型工作的胜利,引进合同得以保全,飞机顺利出口,受到了使用国的好评。歼7M型飞机同时达到一次成功出口和挽救引进合同的目的,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培养和锻炼了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自己的航空电子技术人才,也为此后的扩大出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歼7M型飞机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质量金奖。

1986年,在上级的支持下,屠基达主持了国际合作项目和歼7C型飞机的方案论证工作。后因美方退出合作,成都飞机工业公司与中航技合作,向俄罗斯及英国寻求超7飞机合适的发动机。在有了两种发动机数据之后,做出了新的超7飞机方案。屠基达参与了全过程的考察、谈判、研讨,为超7飞机(后改名为“枭龙”飞机)的研制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屠基达同志是一位有学识、有经验的飞机设计专家,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把设计工作与工程实际、空海军使用等有机结合,成效显著。屠基达主持设计的初教6、歼5甲、歼教5、歼7Ⅱ、歼7M等5种型号的飞机均获成功,总产量达4000多架,为空、海军提供了大批优良的武器装备,外贸出口300多架。同时,还在实践中带动和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在西北工业大学等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为中国航空工业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贡献。他主持设计成功的飞机中,2种机型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2种机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种机型(系统)获得国家质量金质奖。中国航空产品迄今为止,所获得的3个国家质量金奖,都有屠基达的一份功劳。

屠基达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荣获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2011年2月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