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专家篇
3758800000035

第35章 温俊峰 航空发动机专家

温俊峰(1929.4—),内蒙古五原人,航空发动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研究生班航空发动机设计专业并留校任教。1962年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两年,回国后在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系任讲师兼强度实验室主任。1967—1987年在航空工业部贵州011基地第二设计所工作,历任设计员、设计组长、设计科长、副总设计师;1981年10月15日任总设计师,并任航空工业部新机研制系统工程歼7Ⅲ飞机型号副总设计师兼涡喷13发动机总设计师、歼8H飞机型号副总设计师兼涡喷13AⅡ发动机总设计师;1986年2月任贵州黎阳发动机公司涡喷13系列发动机总设计师。后相继任烟台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教授,并担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俊峰在北京航空学院工作期间,参与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发动机薄壳强度课题研究组及其试验设备,完成有《三层圆柱壳超出弹性极限之稳定性》、《喷气发动机壳体零件强度计算》、《冲压发动机构造》等论著。

1967年温俊峰调到贵州参加三线建设,在航空工业部贵州发动机研究所和黎阳公司工作。建厂初期,创业维艰,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数十里,从设计所到工厂配合生产并参加劳动,克服了三线建设初期的各种困难,不断发展新产品。针对歼7系列和歼8Ⅱ系列飞机不断改进发展的要求,温俊峰从实际出发,全面制定了涡喷7系列和涡喷13系列改型发展规划,主持设计研制成功十多种型别的改进型发动机。为歼7改型飞机提出并拟定了发动机设计方案,进行了大量试验;为歼8改型飞机提出并拟定了发动机总体设计方案,领导设计研制了重大改进项目。

温俊峰在航空工业部新机研制系统工程任歼7Ⅲ飞机型号副总设计师兼涡喷13发动机总设计师期间,全面负责涡喷13发动机的设计、试验工作。当涡喷13发动机在北京高空台试验出现“放炮”现象时,有人提出首批试制的涡喷13只能做工艺发动机,不能首飞上天。为了解决这一重大技术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多做试验研究工作的态度,通过高空飞行台和地面试车台对涡喷13进行了大量的对比试验,同时结合试验数据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证明:“放炮”现象是由于高空模拟台发动机进气口前方两个直角转弯进气条件造成的动态畸变流场引起压气机漂移性喘振,而不是涡喷13发动机的测绘设计试制的质量问题。后来在试车台上用专门的同样进气模拟装置进行对比试验,苏联样机亦出现了“放炮”现象,上述理论研究结果进一步得到试验的验证。

在歼7Ⅲ飞机研制系统工程会议上,歼7Ⅲ总指挥问发动机总设计师温俊峰能否保证涡喷13的飞行安全,温俊峰当时很明确地回答“我敢负责保证”。在歼7Ⅲ首飞前,虽然仍有个别人反对涡喷13首飞上天,但温俊峰坚持实事求是,敢于负责,连续在发动机主机和附件等首飞文件上签了20多个名,以表示对首飞发动机负责的果敢态度。首飞成功证明了温俊峰的正确判断。经过多年飞行使用,涡喷13发动机从未在空中出现过“放炮”现象。

当涡喷13地面台架试车性能达不到6600千克力推力时,通过试验和理论研究证明,这是地面试车台空气动力对所测推力的影响,需要进行推力修正。这个理论后来从苏联的资料中证实了是正确的和符合实际的。经过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涡喷13发动机研制成功,于1987年通过国家设计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用于歼7Ⅲ飞机,装备了空军,成为空军飞机装备主要动力之一。

温俊峰在任歼8Ⅱ飞机型号副总设计师兼其发动机总设计师期间,全面负责领导发动机的设计与试验工作。为更好地满足飞机和空军的要求,他又进一步提出了发动机的改型方案。该方案是提高涡轮前温度,采用高温涡轮,利用现有空气冷却涡轮叶片的成熟经验,提高了发动机性能,保证了工作可靠性。因为在新机研制中采用了钛合金压气机机匣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减轻了发动机的重量,提高了发动机效能。同时,根据歼8Ⅱ的要求,对加力燃烧室进行了重新设计。发动机经过改型设计和进行了大量的必需的试验,终于研制成功,也于1987年通过国家设计定型,投入批量生产,用于歼8Ⅱ飞机,装备了空军。

为满足歼7Ⅱ型飞机的设计要求,提高涡喷7发动机的性能,排除其使用中的问题和故障,提高可靠性,温俊峰负责领导并参加涡喷7乙型发动机的改型设计与试制试验工作。涡喷7乙已通过国家定型并大批量生产,装备了空军。

在贵州011基地第二设计所任总设计师期间,温俊峰负责领导进行了涡喷7B型发动机的延寿设计试验工作,在涡喷7乙基础上,亲自拟定了5段气膜冷却火焰筒等14项改进延寿项目,并确定了改型总体方案,于1982年通过设计定型并大批量生产,用于歼7A飞机出口创汇,1985年正式通过生产定型,装备空军大批使用。1982年涡喷7乙发动机延寿技术方案荣获航空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温俊峰负责领导并参加拟定改进为煤油起动的涡喷7B(M批)及按歼7M要求减重的涡喷7B(BM批)发动机的改进总体方案及设计试验工作,于1983年通过航空工业部技术鉴定,涡喷7B(M批)用于歼7B飞机,涡喷7B(BM批)用于歼7M飞机,均已大批生产出口。

为排除歼7A飞机所用的涡喷7发动机的主要故障,温俊峰负责改进设计,试制了发动机加力调节片,通过鉴定并投入批生产,受到空军及生产和使用部门的好评。因该项改进能保证可调喷口的灵活性与可靠性,已推广应用到多种发动机上。与此同时,为满足歼7系列各型飞机改进改型的要求,经与空军有关方面多次研究,黎阳公司和温俊峰提出了涡喷13F发动机改型设计试验方案,全面规划了试验机装配试验工作,并与成都飞机工业公司主动联系落实了试飞工作。

为进一步满足歼8Ⅱ飞机改型时对发动机的要求,温俊峰提出并拟定了发动机改型设计试验方案,进行了方案摸底试车。为确保改型方案的实施,温俊峰领导进行了压气机和涡轮部件的重大改进项目的设计研制工作。主要采用了新设计的Ⅰ级压气机叶片,增大了空气流量和压比,提高了工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同时采用了新设计的三大孔气冷涡轮叶片和二级涡轮带冠叶片,提高了涡轮前温度和涡轮的效率。以上压气机和涡轮的重大改进,均使发动机的性能提高,可靠性改善,推力超过7000千克力。1996年5月通过了首飞前的评审鉴定。随后该发动机与歼8ⅡH配套试飞,首飞成功后参加了首届珠海国际航展,受到了好评。

温俊峰以“量力而行,有所作为,循序渐进,发展产品”为设计指导思想,拟定了贵州发动机所发动机的改进发展规划。按照这个“渐改”的思路和方法,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改进改型的12个型批发动机均获得成功。按照歼7系列和歼8Ⅱ系列飞机不断改进发展的要求,温俊峰全面制定了涡喷7系列和涡喷13系列改型发展规划,并拟定了各发动机改型的总体技术方案和重大改进项目,落实了试验研制措施计划。

温俊峰的工作得到国家和人民的肯定,获得多项奖励,主要有:1984年10月荣立航空工业部一等功,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89年荣获航空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航空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航空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温俊峰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