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专家篇
3758800000037

第37章 杨为民 可靠性系统专家

杨为民(1935.1—2002.1),河北迁安人,可靠性系统专家,优秀共产党员。195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1956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1956年在北京航空学院火箭系学习,1958年毕业留校。1958—1978年任北京航空学院火箭系飞行力学教研室副主任、飞行器设计及应用力学系教务组组长,1978—1985年任无人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副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系统工程系主任、可靠性工程研究所所长。1993年起担任航空工业总公司可靠性工程技术和管理中心主任。1996年起担任国防科工委武器装备可靠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2000年起担任总装备部武器装备可靠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和国防科技工业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总装备部可靠性技术专业组组长、国防科工委质量与可靠性专家组组长、中国航空学会可靠性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常务理事兼学术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工委可靠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技军用产品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委员会委员等职。2002年1月因病去世。

杨为民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工作者。20世纪80年代开始,杨为民同志敏锐地认识到我国武器装备发展对可靠性技术的迫切需求,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可靠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1985年开始在我国培养可靠性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他主编的我国第一套《可靠性工程》教材(共7册)成为大学本科教材和有关厂、所开展可靠性工程的主要参考书。杨为民教授桃李满天下,为国防和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级人才。

杨为民十分重视可靠性工程技术培训,多次为总装备部、各军兵种、各军工集团及重点型号单位主持举办“可靠性工程技术培训班”,亲授可靠性工程技术和管理知识。还主持编写了《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丛书(共9册),成为广大管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必读书籍。他还主持研究了可靠性专业学科的发展规划,总结提出了可靠性系统工程学科发展应以“技术与管理高度结合,硬件和软件互相渗透,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指导方针,形成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的学科体系。

杨为民是一位杰出的科技工作者。20世纪70年代,杨为民担任我国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的总设计师,为该机的研制、定型和装备部队做出重要贡献。无人机研制填补了我国的空白,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80年代中期,杨为民同志带领他的集体开始转入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研究航空机载设备定延寿的理论、评估方法和失效判据,并在运7、歼7、歼8、强5等多种民用、军用飞机的定延寿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90年代在新研武器装备上全面推进可靠性工程,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我军武器装备发展的可靠性技术和管理的新路子。杨为民指导了绝大多数航空型号和其他许多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工作,参加或主持许多重点型号的技术攻关、故障分析和评审工作。他所提出的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在航天、舰船、兵器等国防科技工业界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武器装备可靠性事业的深入发展。杨为民担任多个型号的可靠性工作顾问,急型号之所急,全心全意为型号工程服务,多次立功、受奖。

杨为民主持完成了多项可靠性系统工程重大科研项目和基础研究,先后发表论著40余篇,获得国家级、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他主持完成了“运7飞机定延寿技术”研究课题,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持完成了《武器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可靠性维修性参数体系》、《载人航天安全性设计》、《载人航天安全性验证技术》等研究课题。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国情的可靠性增长摸底试验方法和“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综合权衡与综合集成”的思想。他创建了国内一流的具有环境与可靠性试验、元器件检测筛选、破坏性物理分析(DPA)与失效分析等“一条龙”试验分析能力的可靠性综合重点实验室,为提高军工产品的可靠性和重点型号的大型试验成功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杨为民始终以国防工业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为己任,就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质量与可靠性工作向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等领导机关提出一系列建议,组织开展了2000—2020年武器装备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发展战略研究;在我国开辟了可靠性共性技术预研的新领域;提出了武器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中可靠性系统工程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对策;主持制定了《武器装备可靠性设计若干要求》、《关于加强高新工程质量工作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军工产品质量工作的若干规定》等国防工业质量与可靠性法规,为在我国深入推进可靠性系统工程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杨为民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我国国防建设的急需他义无返顾,知难而上,开辟可靠性系统工程这个新的研究领域,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几十年来,杨为民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父母病危时他晚上到医院陪护,白天照常上班,在父亲治丧期间,杨为民坚持给学生上课。当晚,学生们从电视新闻中看到了他父亲逝世的消息,无不为杨为民忘我无私的精神所感动。他对待同志像亲人一样。1992年,张锡纯老教授住院手术,杨为民亲自推车把老先生送进手术室,在手术室外等候了4小时,直到手术成功,又亲自将张老送到病床上。单位的老王去世,他硬是在太平间守着老王的遗体过了一夜。单位的梁师傅病逝,在八宝山火化时,又是杨为民推车把遗体送进整容室,再送进灵堂。

杨为民将所得的航空金奖及各种奖金、稿酬、评审费等累计21万余元,统统交到单位,用于设立青年教师奖励基金。1988年他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为他晋升两级工资,他拿出一级交党费,一级给学生做奖励基金。学校实行岗位津贴,杨为民被评为一等,但他只拿普通教授的三等,将多余的钱(一年累计2万元)交给了单位。在北航的校园里,至今还流传着杨为民两次让高工、两次让教授的佳话。他7次谢绝出国访问邀请,推荐其他同志前往。

2001年6月,他病重手术前在医院一边输液,一边还在口授向总装备部军兵种部领导汇报专项工程质量与可靠性检查情况的提纲。手术后,他在知道自己患上绝症,生命有限,体质极度虚弱的情况下,还把病房变成了会议室、办公室,甚至离开医院去参加并主持工作会议。弥留之际,他关心的还是可靠性事业的发展。

杨为民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我军武器装备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1988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90年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授予他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航空航天工业部为他记一等功;1991年获光华科技一等奖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十杰之一,同年航空工业总公司授予他航空金奖;1996年航空工业总公司号召全行业的共产党员向杨为民学习;1997年荣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章,并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999年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同年获全国质量管理突出贡献一等奖。杨为民是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代表。2002年1月13日杨为民去世后国防科工委党组做出向杨为民同志学习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