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
3758900000030

第30章 张一川

张一川(1916.8—),河北定县人,国营平原机器厂(2004年10月与豫北机械厂、国营豫新机械厂、巴山机械厂重组整合为新乡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新航)首任厂长。1937年10月在河北博野县参加革命,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起,张一川先后在晋察冀军区、华北军区政治部导报社、印刷所、报社工厂、印书馆任排字工、印刷员、印刷股长、工务长,画报社工厂厂长,印刷厂厂长以及出版发行科副科长等。1954年5月转业,调任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北京飞机修理厂总装车间主任,1956年7 月担任副厂长。1956 年11 月调任国营平原机器厂厂长。1970年10月调入湖北荆门水上飞机制造厂工程建设指挥部工作,1973 年任该厂党委书记。1978年1月调平原机器厂任党委书记,1980 年9 月任该厂顾问,1984 年4 月离休。

1956年11月,张一川被调到国营平原机器厂任厂长。当时工厂转入航空工业不久,技术欠缺,设备陈旧,试验手段比较落后。随着航空工业的迅猛发展,该厂接受了大批量的新品试制任务。为满足各型飞机附件产品的配套需要,他带领全厂干部职工,积极投入产品试制和生产,满足主机厂配套急需。同时,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管理,组织技术攻关,培养了一支过硬的航空生产技术骨干队伍,许多人从不懂航空技术变成航空生产技术管理行家。工厂由最初的复制、测绘仿制发展到自行设计,建立了一整套航空企业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技术和管理制度,保证了航空附件科研设计和生产的稳步发展。

1958年4月,张一川和总工程师参加了在西安召开的航空工业企业领导干部会议,大胆地接受了为20号、45号、22号、27号飞机、发动机配套的“高空座舱标准状态设备”产品任务。当时的平原机器厂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新品试制和批生产的经验,各种条件有所好转。但是,也只能承担开关、阀门之类的小型附件的生产。接受任务后,张一川在全厂干部职工中开展了生产条件的“论战”,发动群众讨论“能不能干”的问题。经过讨论最终确定了“我们不仅要接受任务,而且要坚决保证在平原机器厂试制成功高空座舱设备”的目标,并采取了“边扩建、边试制、边生产”两条腿走路方针。

1958年8月,新产品试制工作全面开展,试制过程中,确实遇到了重重困难。首先是技术力量的不足,“五大产品”有四大部分是钣金、有色金属焊接,工厂根本没有相关技术人员。张一川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另一方面派技术人员赴兄弟单位参观学习。在上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平原机器厂技术力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专用设备和专用工装问题。按照工艺要求,需要在工厂原有设备基础上增加700余台设备,虽然当时上级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有些设备不能及时提供,甚至还要依靠进口,等待国家订货,特别是一些专用设备必须依靠苏联提供。张一川带领全厂职工在“争取外援、不等外援”的原则下,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提出了“能洋则洋,无洋则土,土洋结合,先土后洋”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

遇到的第三个困难,是生产厂房面积严重不足。当时平原机器厂一无空余地方,二无空余厂房,为解决燃眉之急,张一川带领全厂职工采取就地挖掘一切潜力的措施:决定把职工食堂腾出来使用,把消防队宿舍挤出来,把办公大楼腾出一层,厂长、总工程师一起办公,几个科室集体办公,甚至把办公楼西头男女厕所也加以利用,改作车间的产品清洗间,各种生产车间此时也相应成立。1958年底,试制成功了第一套散热器1106。到1959年底相继试制成功317 A、477、186和853 B高空座舱设备附件,并投入批生产,平原机器厂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文化大革命”中,张一川受到严重冲击,但他顶住压力,仍积极为党工作。1970年5月,中央军委批准在湖北荆门建设一个水上飞机制造厂。10月,张一川被调至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总装厂房、试飞陆地机坪和水上跑道的建设。由于厂区距县城较远,施工条件差,张一川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积极协调地方对工程建设的支援。他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对初步设计中厂房设计、地点、缺项、漏项、设备不配套、生产和仓库面积不够等问题提出重大修改意见,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认可。

1973年3月19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撤销荆门水上飞机制造厂基本建设工程指挥部,工厂划归第三机械工业部直接领导。张一川任该厂党委书记,与领导班子一起继续完成试飞区和总装厂房的续建、收尾及配套工程,为水轰5 的02 号机试飞做好全面准备。1974年底,02 号飞机由哈尔滨运抵荆门,根据上级“首次升空、万无一失、一次成功”的指示,张一川全面统筹,周密布置,保证了二次总装和下水试飞工作的顺利进行。1976 年4 月,水轰5 飞机首飞成功,填补了我国航空工业的空白。

1978年1月,张一川调回平原机器厂任党委书记,负责“文化大革命”后工厂的整顿及重点型号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1980年9月任顾问,1984年4月离休。离休后,张一川仍然十分关注航空事业和工厂发展,积极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获得河南省新乡市“老有所为精英奖”,1990 年被航空航天工业部评为先进离休老干部,2011年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授予“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