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
3758900000047

第47章 苏 韦

苏韦(1919.2—2005.1),山东牟平人,国营北京电机厂(现北京曙光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曙光)首任厂长。1935年参加了北京学生抗日救国的“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9月入党,1937年6月,在陕西耀县加入贺龙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后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0 年任新四军四师第四纵队工作队长、指导员,在豫皖等敌后地区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坚持“边缘斗争”。解放后曾在湖北武昌、武汉地区任职,后回到北京第二机械工业部任职。1959 年3 月任国营北京电机厂厂长。在“四清”及“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直到1981年才彻底平反。恢复工作后,她先后担任北京仪器仪表联厂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三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能源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1984年离休,2005年1月去世。

1958年11月,国营北京电机厂(1959 年6 月改为国营曙光电机厂)在北京西郊大钟寺地区开始兴建。1959年3月,苏韦任国营北京电机厂第一任厂长。苏韦上任后看到厂房设计简陋、厂区太小,不利于今后的发展。于是她带领20多个技术员到国营秦岭电工厂(现中航工业电源)去调研,写出了6万字的工厂设计审查报告,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提出了重新设计和重新选址的建议。后来经过多方努力,新址选在北京市朝阳区东直门外牛王庙地区。新厂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为工厂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也为工厂的生存和发展开创了广阔的空间。

工厂开始兴建时正是3 年自然灾害期间,建筑材料和资金都十分紧缺,苏韦没有坐等,千方百计想办法。缺水泥,她就组织工厂自办水泥厂,自产自用;缺木材,她协调各方力量到冰天雪地的东北原始森林拉运困山木材;缺钢材,她跑部队、赴鞍钢,请求部队和兄弟单位支援;缺粮食,她就组织人员到东北办农场种大豆,解决职工基本生活问题。在她的带领下全厂职工齐心协力,排除各种艰难困苦,保证了基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曾经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当时国内现代化航空企业。

为了加强企业的管理,苏韦组织专业人员组成规划小组,负责制订工厂批生产、新品试制等项目的五年生产规划,并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军品、民品生产得以有序进行。她还抽专人组成制度工作组,制定工厂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组先后绘制出两张组织机构图,包括医疗制度在内的96项职能部门的规章制度,制定了570种岗位人员的职责范围,32个行政单位的职责范围,16开本装订成册,组织职工学习。她还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每天坚持练习书法,提高大家的书写能力。苏韦的严格管理得到上级机关的高度重视及肯定,并把曙光电机厂的这些做法加以推广,供其他单位借鉴学习。

有了制度有了章程就必须遵守。苏韦在工作中敢于管理,从不姑息迁就。工厂各类会议中,凡是有人瞌睡抽烟都不允许,不管谁违反会场纪律都会立即受到惩处。有一次,苏韦检查文明生产和环境卫生,发现崭新的木隔断上被钉了一个用来挂衣服的大钉子,她非常生气,当着职工的面严厉批评了那个钉钉子的班长说,漂亮的厂房,崭新的木隔断不能随意破坏,做任何事情都要按工厂的规矩办,只有创造一个文明的环境才能干出合格的产品来。

建厂初期,工厂人才缺乏,尤其是冶金人才奇缺。当她得知有个“右派”懂冶金技术,就想尽办法将此人调进来,并力排众议、采取迂回任命的方法,将此人聘为冶金科代理副科长,负责冶金科的全面工作。另外,还从厂内抽调了一批技术人员,把他们送到清华、北航、华中学院等大学深造,同时筹建了航空技术工人学校,对技术工人进行全面培训。这一举措的实施,使工厂能够按计划向空军提供优质产品,保证了工厂军品生产计划的顺利完成。

当工厂初步建成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之后,以后的经营方针是摆在苏韦面前的重大课题。经过多方调研和慎重思考,苏韦提出了“以军为主,以民养军,军民结合”的经营方向,在以军品为主导的同时大胆开发民品,不仅增加了工厂的财政收入,又提高了工人的技术水平,职工的生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通过民品的开发,工厂的工装设计、工艺制造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以后的军品批量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工厂比较顺利地开始从民品向军品生产过渡。1962年12月,曙光电机厂生产出第一件军品———CF-1直流测速发电机。1963年,第一套军品组件ZF-1.5 定子组件也顺利完成。

在曙光电机厂工作期间,苏韦作为航空工业的第一位女厂长,以她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长远的战略眼光和严格的管理,为工厂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苏韦受到了迫害,1981 年彻底平反。恢复工作后,她先后担任北京仪器仪表联厂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三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能源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1984年离休,2005年1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