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3759000000019

第19章 韩湘德

韩湘德(1925.2—1995.5),辽宁开原人,国营红湖机械厂(1980年10月与国营黎阳机械厂、国营新艺机械厂、贵州喷气式发动机设计所、011基地601仓库整合为国营黎阳机械公司,2010年9月改组为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黎阳)首任党委书记。1946年8月参加工作,在沈阳第四汽车修理厂、沈阳自行车厂当工人。1951年8月—1954年10月,在沈阳市委党校学习,1954年11月起任沈阳航空喷气发动机厂(后改为国营黎明机械厂,现中航工业黎明)组织部干事、车间党支部书记、厂工会副主席、代理工会主席。1966年4月调国营红湖机械厂工地任党委书记,1966年6月任国营红湖机械厂党委书记、核心领导小组组长、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1975年5月调国营黎阳机械厂任党委书记,1980年7月任黎阳公司党委书记。1985年5月离休,1995年5月去世。

1966年4月,韩湘德由国营黎明机械厂调国营红湖机械厂任党委书记。作为建厂初期工厂党委班子带头人,韩湘德积极贯彻毛泽东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精神,发扬党的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团结带领筹建组全体同志积极投入到红湖机械厂的筹建工作当中。

1966年5月21日夜晚,突然来了一场狂风暴雨,临时工棚存放的水泥遭受袭击。韩湘德书记身先士卒,带领全体职工投入到保护水泥的战斗中,在当时没有遮盖物,油毛毡又不够用的情况下,拿出自己的被子,铺盖在水泥上,经过3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使500多吨水泥免受损失。

为尽快建成国营红湖机械厂,刚刚上任的韩湘德与工厂行政干部一起,共同组织开展了用200天建成红湖厂的“战斗”。韩湘德充分发挥工厂党组织作用,团结带领全体人员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先后组织的3次大会战中,仅用了20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厂房主体工程24000多米2和生活区22000多米2的施工任务,基本完成厂房主体工程和生活区建筑,创下了惊人的建设速度,使工厂实现了向试生产的过渡。

“文化大革命”使工厂党的工作受到严重冲击。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韩湘德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同志,奋力排除干扰,坚持工作。工厂于1968年完成了第一台燃烧室等产品的试制工作,填补了贵州航空发展史上的空白。

1973年,随着工厂第一次党代会的召开,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班子,韩湘德任党委书记。他结合工厂实际提出了当时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是搞好“批林整风运动”;二是增强党的观念,坚持党的领导;三是加强党的领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从组织上、思想上的整顿,使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发挥,党的思想建设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职工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各项工作逐渐步入了正轨。

在工作中,韩湘德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都要到车间转一转,看一看,问一问,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他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关心职工疾苦,为职工做实事办实事,为职工真正排忧解难。他深入基层,及时了解生产进度,准确掌握工人思想情绪,做好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在管理中,他始终坚持党性原则,认真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要求,重视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加强民主意识,充分发挥民主。每次会议把问题提出后,让大家充分讨论发言,在意见基本趋向一致时,才作结论性的发言。充分尊重和虚心听取各方意见,积极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不断提高民主决策能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了新的成效。

1975年,工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进行企业整顿的方针,党委加强了对产品质量工作的领导。为确保整顿工作取得实效,在韩湘德的领导下,工厂党委在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努力,着手加强思想、组织、技术、管理建设,狠抓宣传教育,狠抓产品质量管理,狠抓岗位责任落实,逐步改变了工厂生产管理混乱、废品成堆的局面,质量工作初见成效。一方面,组织全体党员进行了入党誓词的教育,在党员中开展“一学二忆三查四批五总结”和“四带头”活动,使党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迸发出了积极的工作热情,质量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初步总结了1970年以前质量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发动群众抓典型质量问题,总结本单位产品质量状况,查质量隐患、查工艺执行情况、查制度贯彻情况,制定整改措施,加大对各类隐患的自查整改,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各种必要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了产品质量的管理控制,质量形势明显得到好转。在广大党员的带头和全体职工共同努力下,工厂1975年全面完成了国家计划,摘掉了亏损帽子。

韩湘德于1975年5月调国营黎阳机械厂任党委书记。1980年7月任黎阳公司党委书记。1985年5月离休,1995年5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