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3759000000063

第63章 刘安美

刘安美(1926.9—),山东龙口人,国营险峰机械厂(现陕西航空硬质合金工具公司,简称中航工业陕硬)首任党委书记。194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3月—1951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厂先后担任钳工、司机、学员。1947年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1951年6月—1959年9月,先后担任111厂装配工、工长、调度室主任、车间主任、科长。1966年11月—1970年2月,担任480厂筹建组组长。1970年3月—1973年4月,担任470厂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1973年5月调入国营险峰机械厂任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1987年6月离休。

1973年,刘安美被调到国营险峰机械厂担任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此时国营险峰机械厂已初步完成了筹建时期的历史任务,逐步由基本建设转入生产时期。刘安美本着“加快步伐,全面发展”的目标,首先抓领导班子建设,开展了党委、革委会班子的开门整风,解决了领导班子中存在的“软、散、懒”的问题,使党委班子加强了团结,统一了思想,增强了信心。同时,还针对工厂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在职工中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激发职工搞好生产的热情,并使广大职工安心三线建设,工厂的生产形势迅速得到了好转。1975年,工厂生产专用刀具以及各类复杂刀具,实现利润5.5万元,产值比1974年增加88%,工厂摘掉了亏损的帽子;基本建设投资额完成计划的107%,比1974年增长34%。同时,在党委领导下,身为革委会主任的刘安美继续抓基本建设的修补、补充和扩建工程,并组织新建了职工医院、子弟中学和职工家属楼。

1976年,根据上级精神,刘安美组织工厂开展“工业学大庆”活动,使得全厂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涌现出干一行爱一行的模范职工徐凤云等一批“以厂为家、大公无私”的先进典型。刘安美代表工厂党委做出决定,在全厂范围内开展“远学王铁人,近学徐凤云”的活动,全厂出现了“比、学、赶、帮、超”的新局面,推动了生产形势的稳步发展。

国营险峰机械厂局部投产后,面临的第一次生产性的考验,就是运8工装会战。在这次会战中,刘安美代表厂党委传达了012基地运8会战会议精神,并组织工厂党委做出了《全力以赴为“运8”会战做贡献》的决定,号召全厂职工立即行动起来,确保运8工装指令性计划的按时完成。当时,工厂仍处于边基建边生产的阶段,虽已投产,但生产线未能完全形成,加之技术力量薄弱,对飞机工装的制造又缺乏实践经验,困难比较多,把握性不大。刘安美和党委领导班子认为:“我厂是012基地所属工具厂,应承制主机厂工具的绝大部分,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工厂下定决心立即行动,采取了积极有力的措施,保证了工厂承担的运8会战任务顺利进行。

运8工装生产,除一般航标刀具外,绝大多数为专用刀量具,品种多、数量少,难度较大。工厂经过1年多的努力,克服了基础差、技术薄弱的困难,顺利地完成了“会战”任务。在会战中,对十字槽量规、锥度量规等精度要求高、难度大的量具,工厂采取老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三结合的方式进行攻关,克服了重重困难,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对刀具,特别是在生产大型镶齿型面盘铣刀的过程中,调动刃磨工种老师傅的积极性,想方设法完成了任务。螺旋拉刀品种及规格多,数量少,并且又细又长,加工难度大,工厂组织了三结合小组,及时攻克了一些技术难关,保证了运8工装会战的顺利进行。运8工装会战任务的完成,不仅是对国营险峰机械厂土建和安装工程的又一考验,更重要的是对工厂生产、技术、工艺、生产组织及企业管理水平的一次考验,为工厂技术、生产组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也为工厂的生产组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国营险峰机械厂工作期间,刘安美一直担任党委书记,直至1987年6月离休。2011年4月,刘安美荣获中国航空工业建立60周年纪念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