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3759000000087

第87章 赵光琛

赵光琛(1923.10—),河北束鹿人,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现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国际)首任党委书记。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八军区、冀中军区、晋察冀军区、华北军区任参谋。1948年在西柏坡中央军委作战部任参谋。1952年转业重工业部航空局,历任干部处副处长、办公室主任,三机部办公厅副主任、国防工业出版社党委书记。1978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奉命筹建航空工业部外事局和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1979年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成立,任公司副总经理、代总经理,1982年6月任党委书记。1988年获航空工业部颁发的“献身航空工业三十年”荣誉证书。1991年被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被航空工业总公司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荣获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1984年离休。

20世纪50年代,我国航空工业奠基,赵光琛参加了艰苦的创业工作。为了搞好对苏联的航空技术引进工作,他在1959年到1962年被派常驻苏联,任二机组组长。在大量的技术引进工作中,他严守纪律,坚持原则,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以后,赵光琛又主管外经、外事以及对外军援工作,做了大量工作,也积累了我国航空工业面向世界的宝贵经验。

对外开放的东风给航空工业带来了蓬勃生机,1979年,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应运而生,赵光琛被调任负责公司的筹建工作。赵光琛与当时的公司领导制定了公司发展的总体部署,即面向过去的军援国家,寻找时机,尽快将产品打出去。为了选好第一个突破口,作为党委书记的赵光琛,与其他领导一起,认真研讨,周密调查,到上级有关部门了解外贸政策,走访兄弟公司学习先进经验,借阅合同文本,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做好前期准备。1979年,埃及总理来访,要求中方提供军备。值此时机,中航技公司在部领导的支持下毅然决定:出访埃及,迈出军品出口的第一步。赴埃团组不负众望,苦谈45天,终于签订了出口额1亿6千多万美元的合同。赵光琛又立即组织开拓新的用户,并亲赴非洲,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索马里做促销工作。加上随后向孟加拉、赞比亚等国产品出口的成功,为我军品出口打开局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上级决定改装歼7飞机,改进部队装备。由中航技公司从英国引进7项电子设备。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军费压缩,上级决定解除与英国的合同。赵光琛他们估算了一下,如果退合同,不仅什么都得不到,还要付给英方约合1亿元人民币的赔款。为了不使国家蒙受损失,赵光琛与其他领导一起,日夜磋商、四处奔走,寻找新的契机,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另辟蹊径,提出了将飞机卖出去的思路,这一思路得到了部领导的积极支持。于是,赵光琛他们立即将目光转向了国际市场,抓住当时中东国家急需飞机的大好时机,派副总经理刘国民亲赴约旦,经过艰苦的工作,拿到了出口60架飞机的大合同。这批飞机用上了英国设备,避免了赔款,更重要的是开发出F-7M这个新的型号。几年来,F-7M已成为航空部外贸出口的支柱产品。这件事也从侧面给赵光琛他们以新的启示:要密切注视国际市场的需求,据此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才能使公司立于不败之地。基于这一思路,在赵光琛等领导的积极决策和倡导之下,公司努力进行后继机的开发,除歼7系列外,又和工厂以及国外合作开发了PL-7导弹、A-5M强击机、FT-7P以及K-8教练机等出口产品,展示了公司发展壮大的喜人前景。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赵光琛深深懂得,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因此,他十分注重这方面的工作。在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担任领导工作期间,他殚精竭虑,努力选拔各方面人才,壮大公司的干部队伍。在干部选用标准上,他严格掌握,不但重才能更重德操。对于德才兼备的干部,他善于使用,敢于使用,将他们放在外贸工作的第一线锻炼培养。10多年过去了,公司已由当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人。经赵光琛选拔的干部现在大多已成为公司各领域的骨干,一些人还担任了公司级领导工作。

1984年,赵光琛到了离休年龄,明知不久将调整新的工资,但他还是毅然带头主动办理了离休手续。在这之后的几年间,他离而不休,积极发挥余热,以公司需要为己任,多次到埃及等国收汇催汇。中东的炎夏,酷热难当,旅馆简陋,车辆破旧,在这种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赵光琛以花甲之年,不辞辛苦,多次前往,催回欠款4000多万美元。他多次赴国外推销产品,参加有关公关活动,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出色的外交风范赢得了外国朋友的信任和尊重。此外,他还组织和参与航空外事史的编写,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主持撰写了约20万字的材料,为航空工业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史料。1991年被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84年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