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飞机设计的一代宗师徐舜寿
3759400000032

第32章 “大跃进”时期的飞机设计(1958—1961)(3)

两个“东风”打擂台

在开始设计“东风107”超音速飞机时,徐舜寿特地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请罗时钧教授为设计人员讲授超音速空气动力学,请马明德教授讲授超音速实验空气动力学。徐舜寿又请示局领导,为设计室配置了МПТ-9模拟计算机及103数字计算机。并亲自带队到福建前线,征求使用部队对新机设计的要求和意见。

1958年9月中旬,设计室完成了“东风107”飞机的草图设计并开始打样设计。

9月19日到22日,一机部赵尔陆部长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主持召开了现场会,飞机设计室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等参加了会议,观看了哈军工设计的“双25”(M=2.5;升限25000米)新型超音速歼击机(后定名“东风113”)的方案图纸。赵部长对徐舜寿等人说,你们能不能搞?叶正大当夜出去买回绘图用具,徐舜寿他们三人按照会议的要求,在招待所连夜赶出了一个将“东风107”的M数提高到2.5的方案。几乎在同一时间,国防科委9月在北京召开了哈军工设计的“东风113”飞机方案论证审查会,会议结论是“可以试制”。10月,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彭德怀主持专门会议,对“东风113”方案进行了审查,会议同意“东风113”试制,并决定成立试制领导小组,组长为赵尔陆,刘亚楼、王西萍、刘居英为副组长。10月13日,中央批准军委关于试制新式歼击机(“东风113”)的报告。

紧接着,试制领导小组提出,在试制中执行“边设计,边试制,边修改”的工作方针,并决定飞机和发动机分别由112厂和410厂试制,哈军工的设计人员(主要是本科生)立即下厂组成第二设计室,负责“东风113”飞机的设计工作。根据这个决定,军工“东风113”飞机设计组于10月14日到112厂成立了第二设计室,教授罗时钧为主任,教员杨庆雄,黄序为副主任。

与此同时,为使“东风107”飞机抢在“东风113”飞机前面,112厂不断加强第一设计室的技术力量,任命了屠基达为主管设计师,沈尔康为副主管设计师,并决定工厂设计科与飞机设计室合并。到12月下旬,设计室由原来的120人猛增加到325人。

当时的形势下,上级部门认为第二个五年计划中航空工业的基本建设任务已经完成,于是把第四设计院的一部分技术人员下放到飞机设计室来学习飞机设计。75名搞土建的技术人员被分配去帮助做“东风107”的强度计算、搞总体设计和风洞试验等等。

经过日夜苦战,到10月底,“东风107”飞机的打样已基本结束,并完成了全尺寸木质样机的制造。

11月初,四局在沈阳邀请沈阳军区领导干部、指挥员、空地勤人员对“东风107”飞机的设计方案和木质样机进行审查。中旬,将样机运往北京,军委、总参、空、海军等领导机关和四局组成的审查委员会,对方案进行了审查。同月,国家航空产品试制领导小组正式批准“东风107”飞机的研制。

飞机设计室早在10月下旬就开始设计生产图纸,11月中旬在厂党委和厂部争取大大提前完成发图的号召下,设计人员干劲倍增,日夜奋战,发图进度一再提前,主要生产图纸设计周期仅为一个半月,到12月中旬就基本发完了生产图纸。

屠基达回忆:

“‘东风107’的样机审查是在北京空军大院举行的。1∶1的木质样机运到了北京,审查会上刘亚楼司令员及常乾坤、曹里怀等副司令员都出席听取汇报,我们都去了,审查会办得很隆重。徐昌裕副局长做了主汇报,我们分专题汇报。样机审查通过,打样阶段结束,就进入了详细设计阶段。全国大跃进的形势,又加上‘东风113’的对立面,全室里设计107的图纸简直发了狂似的干,没日没夜,记得我有一次48小时未离开办公室,徐主任对我们说:幸亏有你们年轻人干!”

(屠基达《飞机设计室的初创和徐舜寿同志》)

1959年2月,四局副局长徐昌裕率领航空工业代表小组去苏联,叶正大随同,就“东风107”飞机的主要设计问题进行咨询,并准备在苏联进行风洞试验。“东风107”用的“红旗2”发动机也同时送苏联评审。与此同时,设计室请在112厂的苏联专家对设计图纸做了一次全面的审查。结果审查中发现,由于方案未经高速风洞试验,设计经验不足,再加上发图时赶进度,因而设计方案和结构图纸问题较多。另外,设计中采用若干新工艺和新材料没有落实,特别是整体壁板,因此不得不更改设计结构形式,重新将整体壁板结构退回到铆接结构。

3月末,航空工业局在南昌召开企事业领导干部会议,会上重新确定了“东风107”飞机在1959年国庆节开始试飞的进度。4月,在沈阳召开了设计技术会议,调整和明确了各方面的协作进度;5月,飞机设计室大干,突击重发生产图纸并发到生产车间。当时虽然大部分风洞试验尚未做过,但为了赶进度,生产准备和零部件制造工作也随之全面展开,并加速进行。

5月,收到了叶正大从苏联发来的苏联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对“东风107”飞机的咨询意见,其中指出了原设计方案存在着一些比较重大的缺陷,如发动机推力不足,阻力估计偏小,不能达到原设计性能指标,上单翼布局横向安定性不好,特别是抬机翼变机翼安装角造成机翼刚度不够等;并提出了采用有尾三角翼的改进方案。这样,经部、局批准,“东风107”飞机的试制工作暂停,并重新根据苏联方面的建议,布置新的设计方案。

苏联的咨询意见到沈阳后,黄志千副主任主张立刻将设计停下来,加以更改,但有的同志不同意,认为还应当做下去,看个分晓,当时争论比较激烈。

四局在哈尔滨开了会,由于苏联方面对“红旗2”发动机给予了较好的评价,决定“东风107”的发动机继续搞,附件全部停,飞机停不停由112厂自己定。牛荫冠厂长把这个决定带回沈阳,和设计室一起讨论,决定按苏联方面的评审意见,将原设计方案改为有尾三角翼布局,用两台歼6发动机,研制超音速教练机(“东风107”J),后来又想加大M数,改为试验机(“东风107”S),又有人建议改为侦察机(“东风107”Z)等方案,还有一些其他设想。

1959年下半年,航空产品严重的质量问题已经开始暴露,局、厂领导忙于处理批生产中的产品质量问题,设计方面的事主要由设计室自己来决定。徐舜寿此时对下一步如何办感到很难作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