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飞机设计的一代宗师徐舜寿
3759400000064

第64章 关于提高外文资料利用率的几个问题(2)

我调查后发现,目前我所科研人员的英文水平并不好,至少比我先前以为的差。大体上,他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1954年以前的大学毕业生,这批同志在初中高中时都学英文,大学时也用过英文的航空教科书。这一类人共20人,绝大部分的英文是过了关的。第二类,1958年以前的毕业生,大都初中时念过英文,高中未念,大学念两年俄文。他们在最近几年因工作上需要而开始重新啃英文,建所两年多来自学加上课,已经能看,但字典不离手,不能“求甚解”,进度也低,16开本英文杂志一页要看一小时至四小时不等。据了解,五院的标准是一小时一页。有人数过,一页约3000个字母,500字左右。第二类人员初步统计全所37人。第三类是1961年后的毕业生,英文程度大都更差。这些同志工程设计方面基本功还差,目前最好暂时不学外文。

第一、二类人员的分配是:气动力、强度两个研究室几乎占了一半,其他13个设计研究室占其余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六个系统方面的设计室竟没有一个一类人员,二类人员也不多,有的室2~3人,有的室也几乎没有。这样,与系统设计有关的一些英文资料利用率自然很低。这对系统设计方面开展研究很大影响。

为了弄清第二类同志的英文水平究竟如何,我参加了一次英文课,帮助对几位学员答疑,也看了七位同志的英文译稿,和他们进行了个别交谈。根据我自己学外文的体会,要掌握一种外文有三个要素:一定数量的单字,基本文法,常用成语和习惯语法。我发现,我们的同志主要缺陷在后者。此外,对于复杂的文法结构也有时搞不清。这样,对于一些长句子,他们往往先借助字典,把英文单字变为中文单字,再按他自己的理解组合成中文句子,其结果有时是“不求甚解”,有时是误解。例如,将“许多解答的结果相当不一致,而且也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认为某一组解答比其他组更好”,误译为“多种结果之间有着重大的意见分歧,同时也没有推论提出一个特殊严密的而不是其间任何一个的陈述”。将“和石油基的液压油一样,大多数非石油基的液压油也有许多不同黏度范围的品种”,误译为“绝大多的非石油基的液压油在各种黏度的范围都是有效的,正如石油基的一样”。

关于他们的提高问题,大多数同志的反映是:1.要求给时间;2.认为上课帮助不大,要求个别辅导。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由于程度不齐,人员流动(出差)频繁。这个英文班从开始的20几人一直减到现在经常只有几个人上课。在这一方面,我的想法是:对于确有需要学英文的同志,应给予支持和帮助,要改进上课和辅导的方法,但更主要的是要给时间,给鼓励,也要通过订计划、检查计划、考试等给予督促。

四、对今后情报资料工作的意见

通过调查研究,我以为在我们所,情报资料工作在“提供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目前应以提供为主,适当兼顾研究”。我设想,明年的主要工作为:

1. 整理图书馆,继续增添图书期刊,特别注意难得文献(买、借、复制)和补过期杂志。调进缺的苏联机种图纸资料,加以整理。加强情报人员和设计室的联系,明确以室主任和尖子为主要服务对象。

2. 为7、8、9、11、14室编专题索引,帮助找资料和阅读资料;和一室一起搞机种档案。

3. 收集所内已有的文献译稿,择其与目前科研工作有直接关系者加以核对,不定期出版“飞机设计与研究文献选译”,每种可打字复写晒蓝四、五份,作为所内学习资料,除报四所一份供参考外不对外。要订具体计划,如明年出20~30篇。

三项主要工作中应以第一项为主,三项工作都要密切结合。摸透62式和保证仿造,112厂提出的有关62式机的十个研究课题就是具体的重点对象。

除上述外,还有几点具体工作中的意见:

1. 新的图书编号、航空索引、文摘等工作均待院和四所有明确指示后再开展工作。这些长远性的情报业务中的基本建设工作是要做的,但必须全国一盘棋,而且要量力而行,不能影响主要的提供任务。远近结合,以近为主。这是方法问题,但有时也有思想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2. 国内影印书籍和期刊很多,但一次影印后不再印第二次,因此我所应立即开始为直升机所与重型机所储备书刊。

3. 目前所的办公地点比较分散,技术人员工资收入还不多,需要适当由图书馆多买一些常用的参考书、字典、手册,长期借给各室使用保管,可以订出限额和定期清点办法。

五、对今后开展英文学习的意见

明年我所技术教育的重点仍然应是:1.广大新同志的基本功;2.尖子和骨干的培养。对于后者,明年应强调学好一两种外文,主要是英文。今年英文学习上的主要困难是时间和教员。考虑到明年62式机的仿制还在工艺准备开始阶段,工厂能让我们投入的技术力量不多,自行设计也尚未开始,因此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也可以说,明年还是一个好机会。我的设想是:

1. 明确要求每一个室在明年内至少有2人英文过关,标准是每一小时阅读3000个字母。要在原来的第二类人员中选择后指定,以业余自学为主,但也给予时间(例如可以每周给4~6小时办公时间,作为“六分之五”的一部分)和辅导,动员他们将英文学习作为任务来完成。

2. 辅导问题,应立足于所内。建议除统一上课和集中辅导仍由教育科王念清同志负责外,可以试行这样一种办法:动员每一位一类人员分别带2~3人,每周拿1~2小时来作义务辅导,帮助他们过关,后年再由他们来辅导第三类人员。具体可以是:1、2、3、4、5、6、16室自管, 7、8、9、11、12、13、14由2、3、4室的一类人员中各抽一人,加上王念清和我们几个人(我、黄总、沈工程师)来辅导。

3. 二室工作对英文有特殊的需要,应在室内考虑自己开班,普遍学。

4. 除二室外,不在全所普遍号召学外文,对新同志,仍然是要求学基本功,在头两三年内不推荐学外文。

以上这些意见拟请党委批示,以便安排明年情报和教育工作。

六、一点感想

最后,我感到,这次调查研究工作做得还是非常粗浅的,时间上也不紧凑,断断续续过了三个月,但是即便如此,也解决了我自己不少认识问题,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例如,我过去不主张在具体技术课题上做情报研究工作的,我认为,对于军事和政治首长们,诸如世界各国空军、航空生产、科学研究、新机种设计等方面的综合性报道是需要的,但对于一些具体科学技术课题,诸如喷气襟翼、垂直起落飞机的操纵等问题,则就是要科研工作者自己去查文献,看报告,自己去综合、分析、发展别人的观点,而不应该要情报人员来作综合报道。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知道了对于外文程度还差,科学技术知识还不全面的同志,他们还是希望有情报人员的帮助和希望有一些报道的。虽然我们所目前还没有条件搞,而且设计研究所的性质也不一定允许自己搞,但对全院办这样的事还是应该支持的。又例如外文水平问题,我过去看到不少同志在啃外文文献,总和自己当时出学校以后的情况比,以为问题不大,经过调查才知道程度并不好;经过研究,才认识到要在明年在适当范围内大搞一下。看来,没有调查研究,光凭自己的印象出发是一定要犯主观主义的。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和最近半年来的五反整改,我认识到,我由于经历较多,不知不觉对于一些问题,包括怎样培养设计干部、怎样开展设计工作这样一类技术政策方面的问题,也包括一些如何做情报报道等的方法问题,都容易形成一些从经验出发的、固定的、有时是“不合时宜”的看法。往往要经过对上级指示的多次学习,或和下级多次争论以后才转得过来。这主要是对目前的具体客观情况和条件不了解。我想,深入调查研究是克服这样的主观片面性的好办法。今后我一定要遵照院党委的指示,多做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如何执行技术方针政策方面多做调查研究工作。

1963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