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飞机设计的一代宗师徐舜寿
3759400000008

第8章 学业(1927—1939)(1)

小学和中学时期

徐舜寿天资聪慧,从小品学兼优,哥哥徐迟说:

“那时并不知道,我全家的灵气却是集中于他一身的。他后来长得轩昂,仪表非凡,品学兼优,吸取知识比海绵还多、还更加饱满。

……

两年前(注:1924年)我弟弟也已上了小学,因在学龄前,自学了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入学时学校考了他一下,就免掉了他一年级的功课,一下子让他进了二年级。他学了一年,又因为功课特别的好,而跳了一级。

……

我弟弟可不得了,他读完了这年的四年级课程,又是因为成绩实在太好了,学校里又给他跳了一级。1926年,他入学才三年,竟已念了六年级。他跳了一个三级跳,一下子差不多已撵上了我。

(徐迟《我的文学生涯》)

1927年夏天,徐舜寿从“丝业公会”创办的丝业小学毕业,考入南浔中学读初中。他的数理化成绩优异,喜爱体育活动,曾被选入校队。三年初中的走读生活,培养了他的社会意识,增强了独立生活能力。

1930年,徐舜寿初中毕业,考入南京的省立南京中学就读高中。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1932年1月28日,侵华日军进犯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抗击,“一·二八”淞沪抗战打响。看到战乱的局势,母亲对在南京读书的儿子很不放心,多次去信催促徐舜寿返回故乡读书。1932年,按照母亲的要求,徐舜寿转学到离家较近的嘉兴秀州中学读书。这是一所私立教会中学,在当地很有名气,学风很好。徐迟在《我的文学生涯》中写道:

“这一年我弟弟初中毕业,考上了嘉兴的秀州中学开始念他的高一年级。秀州中学也是很有名的学校。朱生豪那时就在那里,一面教书一面翻译他的莎士比亚全译本。朱的夫人宋清如也在秀中教语文,她也是有名的散文家。当然我弟弟的文学兴趣不强,是科学细胞较多的人。他的发展方向很明显的就是理工科了。”

徐舜寿喜欢数学和理化,立志在高中毕业后学理科或工科,母亲很赞成他的志向。1933年,徐舜寿在秀州中学毕业后报考大学,由于成绩优秀,被南京金陵大学和北京清华大学两校同时录取。经过认真思索,他选择了清华大学机械系的航空专业。

徐迟记述道:

“我弟弟是考上了清华而放弃了南京的金陵大学的。他到南京的时候忽然病了,险点儿误了到清华注册入学的报到时间。幸亏大姐夫知道了,他赶快从上海到南京,就在南京采取了紧急措施,不但找来名医,给他打了几针贵重的药,而且大姐夫还送他上火车,自己也上了火车,过长江,为了看准几个车上的同路人,好拜托他们沿途照料他的小舅子。他这样周到地安排好了这一切之后,才放心地返回上海去。

我则在北京的车站接了他,看见他脸色苍白,身体羸弱不堪,又得到两位表兄弟帮助,把他送到清华,没误了日期,顺利进入学校。头两个月,他身体一直不好。有一次病倒,校医检查过后,原来是根本没有病痛,就需要好好吃几顿饭,增加营养。这很合我的胃口,我陪他在食堂里点好菜,一起吃了好几顿。那时他和我商量,他念什么专业好?当他告诉我,那个学期,清华第一次开班办起航空专业。我又以长兄身份,大表赞成,这样他就进了机械系的航空专业。”

(徐迟《我的文学生涯》)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历史可溯至1911年的“清华学堂”。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清华学堂”被改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8月,国民政府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大学”,徐舜寿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的时候,梅贻琦先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不过两年。

梅贻琦将孔孟之道的思想与西方学术自由及民主法治思想相融合。他在清华大学倡导希腊人崇尚体育的精神,规定所有学生体育课必须及格,否则不能毕业。当时,清华大学的体育部主任是马约翰教授。他1911年毕业于美国圣约翰大学,曾两度赴美国春田学院进修体育。在梅贻琦和马约翰的共同努力下,清华大学成为闻名遐迩的体育强校。

徐舜寿的夫人宋蜀碧回忆道:

“清华大学十分重视体育,听舜寿说,为了使同学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特地在澡堂前面修了一个健身房。这样,同学们去洗澡之前,总要顺便在健身房锻炼一番,出一身汗再去洗澡。舜寿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他在清华是乒乓球队的队员和网球队的队员。”

梅贻琦采取了西方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模式。这种教育要求学生不仅学习专门知识,更应接受贯穿在整个大学课程中的普通教育,能够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融会贯通。他曾说:

“学问范围务广,不宜过狭,这样才可以使吾们对于所谓人生观得到一种平衡不偏的观念。对于世界大势文化变迁,亦有一种相当了解。如此不但使吾们的生活增加意趣,就是在服务方面亦可以增加效率,这是本校对于全部课程的一种主张……”

在他的主持下,清华大学成就了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地位。

徐舜寿受到梅贻琦、马约翰先生教育思想的熏陶。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喜爱体育运动。在清华大学出版的一本书里,保留着一张徐舜寿在1935年时作为清华大学乒乓球校队队员的照片。除了乒乓球,他还打网球、桥牌,冬天常去滑冰场滑冰。

大学期间,徐舜寿的文化生活兴趣也非常广泛,他喜欢《红楼梦》,也喜欢沙俄时代一些作家写的小说,特别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他喜欢音乐,尤其喜欢欣赏西方古典名曲。

自1961年就在徐舜寿领导下从事设计工作、后来担任了飞机总设计师的龚国政回忆道:

“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听音乐,钢琴曲、古典的交响乐和美声,而且他平时走路也唱这种调,不像我们唱流行歌曲。”

机械工程学系的第二期学生

1926年,清华大学设立了工程学系,其中包括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及土木工程三科。至30年代初,清华理学院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系已有一定基础,加之经费较为充裕,形成了发展工学的相对优势。1932年1月28日,清华大学评议会决定设立工学院。当年暑期,工学院正式成立。在已有的土木工程学系外,新建机械工程学系和电机工程学系,其中机械工程学系首批招收新生20余人。

徐舜寿是该系的第二期学生。当时工学院院长由顾毓 先生担任,机械工程学系的系主任是庄前鼎先生。

庄前鼎先生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提出:

“我们所需要的工程师,不仅仅是一个工程专家,而希望他对于一般的常识,都有相当的认识。我们不能脱离社会来办工程,所以,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社会学等都得知道点……在国内当工程师,最好对于一般的普通工程上的学识也都知道一点……所以同学们即使选读了机械工程,对于其他系的工程功课,如电机工程、工程材料学、水利学等,均应一样重视。”

他告诫同学:

“大学的工程教育,只给你们一个从事工程事业的基础。在这基础的上面,需得寻求健全的经验。”

庄前鼎先生的这一教育思想,始终贯穿于机械工程学系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徐舜寿深受熏陶,并运用于以后的工作中。

机械工程学系成立时下分三个组:原动力工程、机械制造工程、飞机及汽车工程(1934年改称为航空工程组)。原动力工程组主要训练发电厂的筹划、试验、工程设计等;机械制造工程组训练机械制造及其步骤;航空工程组注重飞机设计及航空发动机构造等。